一個“圕”字,牽出一群高中生和老校友跨越世紀的圖書情緣

圖說:一個“圕”字開啟當今高中生和老校友的圖書情緣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攝

對中學生而言,圖書館是閱讀自習的好去處。一次和校史的“偶遇”,讓一群南洋模範中學圖書館“同嘏書屋”的學生志願者們有了新的發現——“圖書館”三個字竟然能合併成一個漢字——“圕(tuān)”。這個漢字的發明者,正是該校1914屆校友、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開拓者之一杜定友。在第29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一場和老校友跨越時空的對話,在書香中展開。

尋找:“圕”字背後的愛國夢想

“假若我們置身於物資極度匱乏的戰爭年代,目睹了這樣一幅景象:一人,身負十幾個乃至幾十個大箱子,在日夜的兼程中堅韌前行……如果我告訴你們,這些箱子里裝的是一本本厚重的書籍,你們是否會感到震驚?”同嘏書屋志願者、高一(10)班男生孫語堂在查閱了資料後,勾勒出一個世紀前老校友實現“教育救國”理想的歷程——中學畢業後,祖籍廣東的杜定友被公派至菲律賓攻讀圖書館學專業,並於1921年學成歸國,後擔任廣東省立圖書館首任館長。他開創的杜氏分類法、目錄法、漢字形位排檢法等後被國內圖書館廣泛採用;為了使排版和印刷更為緊湊,他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漢字“圕”,以代替 “圖書館”三字。

視頻資料截圖 學校供圖

“戰爭年代,杜定友校友毅然決然地組織員工開展圖書的疏散工作。在經費緊張、資源匱乏的困境下,他巧妙地發動員工,將書架、桌子、板壁等改裝成木箱用以存放圖書,為後世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承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寶貴財富。” 孫語堂感嘆。同學們和定居廣東的杜定友外孫女莫虹女士視頻連線,老校友的形象,更加生動清晰。

圖說:南模學生在校美育課教師範依琳指導下視頻採訪莫虹女士 學校供圖

莫虹回憶,從她記事起,外公已經退休了,但還是堅持寫論文,每周都和學生開研討會,每天都在學習,就像上班一樣,勤勉一生。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們能通過借閱圖書,愛社會、愛群體,提升文明素養。

點亮:當今學生的閱讀渴望

為了向老校友致敬,世界讀書日前夕,南模教育集團理事長、南模中學校長李嘯瑜和徐匯區圖書館館長房雲芳簽訂合作協議,一座“圕·燈塔書房”在同嘏書屋成立了。今後,這裡不僅將發布年度閱讀書單,也將由學生擔任“領讀人”,為同伴薦書。

圖說:南模中學為書房設計專屬徽章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攝(下同)

房芸芳介紹,從2020年起,徐匯區圖書館協同區黨群中心、街道社區、樓宇商圈、房產物業等不同,將一間間“燈塔書房”開設到居民身邊,打造閱讀新空間。“圕·燈塔書房”是第25個“燈塔書房”,也是其進入校園的第一站。“杜定友先生當年在運輸圖書的過程中,還時不時把箱子里的書拿出來,展示一下,就像現在的流動圖書館一樣。”房芸芳說,希望一座座“燈塔”能讓更多圖書被愛書人看到,傳承老一輩的圖書館精神。

“有些同學忙於學業,想不起來去圖書館,我覺得挺可惜的。”高一(10)班女生吳同雖然“小三門”準備加理化生,但對備考前的調節方式是翻開一本《百年孤獨》,享受閱讀的快樂。為了吸引更多同學走進圖書館,她和幾名同學向學校提交了一份“點亮書屋之燈”計劃,讓書架和學生之間產生有趣的交互,在圖書館感受“小確幸”。

圖說:吳同介紹”點亮書屋之燈”計劃 

比如,在書架中放置“書立彩蛋”,如果有同學抽出了旁邊的書本,“書立彩蛋”就會發光,每個閱讀者都可以把自己的閱讀心得寫在“彩蛋”上,產生對話效果。“氛圍燈帶”則可設置“放鬆閱讀”和“專註閱讀”兩種模式。大家還希望,在圖書館門口放置全息投影設備,通過ai技術“復活”已故作家。“我們希望更真切地與這個廣闊的世界對話。”吳同說,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