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為報靖康之恥手段有多狠?拼着滅國,將百萬金人拖到只剩10萬

前言

南宋為了報靖康之恥可謂是用盡了各種手段,其中不乏令人瞠目結舌的舉動。歷史上,他們以拼盡全力的決心,竭力將數以百萬計的金人敵軍拖延至只剩下區區十萬,這一壯舉不僅令人驚嘆於其勇氣,更讓人深思於其背後的策略與決策。

南宋究竟是如何在絕境中掙扎求存,以至於不惜犧牲一切、拼盡全力?讓我們一同探尋南宋王朝那段曲折離奇的歷史,看看他們是如何在屈辱中積蓄力量,最終實現報仇雪恥的夢想?

一、靖康恥辱

1127年的一個寒冬,北宋王朝陷入了空前絕後的危機。強大的金國大軍壓境而來,直撲都城開封。面對敵軍的鐵蹄錚錚,趙桓帝倉皇出逃,開封不戰而陷落。

金軍如探囊取物,很快佔領了開封、汴京等重鎮,更將趙桓帝和他的父親徽宗趙佶生擒活捉,軟禁在金國的尖山城。在尖山城的囚牢中,兩位宋朝皇帝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折磨。

金人強迫趙佶親筆簽署了《出帝詔》,將皇位禪讓給金太宗的兒子完顏濟,自己則被貶為"宋國公"。趙桓帝的遭遇更加悲慘,他被押解到漠北,在那片凄風冽冽的荒原上,承受着嚴寒和飢餓的折磨。

金人對兩位皇帝的羞辱遠不止於此。他們甚至強迫趙佶和趙桓帝在皇宮大殿上表演雜技,以取樂自己。這一幕幕屈辱的景象,如同一記重重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每一個宋人的臉上。"靖康之恥"這四個字,就這樣深深地刻進了宋人的心坎里。

二、南渡避難 痛定思痾

北宋亡國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南方。當時正在臨安的宋人皇親國戚和百姓們無不悲痛欲絕、憤慨填膺。他們痛心中原被金人佔據,嘲諷金人的殘忍無理。一些忠臣義士更是自發組織起義軍,誓要北上驅逐金人,為國家和兩位皇上報仇雪恥。

在這股濃烈的報復情緒的推動下,南宋政權很快在臨安建立起來。然而,剛建國的南宋國力孱弱,根本無力與強大的金國一較高下。他們只能暫時忍氣吞聲,耐心積蓄實力,等待時機一雪前恥。連年的禦敵之戰使得南宋的財力空虛、軍力疲弊,要想北伐收復中原,必須先從發展經濟、壯大軍隊做起。

於是,南宋朝廷內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些理想主義者如岳飛等人,主張立即發兵北上,痛打落水狗;另一些現實主義者則認為,目前實力尚且不足,應先穩固南方,發展經濟,以長期抗衡金國。兩種觀點在朝野之間爭論不休,你來我往,使得南宋的北伐之路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三、蒙古崛起 南宋蓄勢待發

就在南宋暗自積蓄實力之時,草原上卻悄然崛起了一支新興的力量——蒙古。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整個蒙古高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很快,蒙古人就開始了對外擴張的征伐,其威風八面吹滅金國。

蒙古的崛起讓南宋朝廷高度重視,他們意識到這個新興力量將來或許會對南宋構成巨大的威脅。一開始,南宋採取的策略是聯合契丹與蒙古,共同對付金國。但由於蒙古尚未完全統一,加之語言不通、蒙古使者態度傲慢,雙方的談判進展一直不順利。

面對日益壯大的蒙古,南宋加強了邊防,積極備戰。他們派出使者前往蒙古營地考察,使者們看到蒙古軍隊騎射有素、兵刃堅銳,不禁心生畏懼。他們認為,這支善戰的游牧民族將來必將成為南宋的心腹大患。

四、馬鐙山之戰 金軍元氣大傷

就在南宋防範蒙古、暗自積蓄實力之時,金國卻遭遇了一記重創。1232年冬,金將完顏合達率領20萬金軍在三峰山與蒙古軍遭遇。儘管金軍人多勢眾,但蒙古軍戰鬥力超強,以少勝多,大敗金軍。這一戰役給金國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他們損失了15萬軍隊,可謂元氣大傷。

戰敗後的金軍殘部約10萬人,在武仙的率領下,退守到陝西一帶,準備與金哀宗會合,一同逃往四川避難。三峰山之戰是金蒙爭霸的重要轉折點,此戰之前,金國還有反敗為勝的希望,但經此一役,金國已幾乎喪失了對抗蒙古的實力。

金軍大敗的消息很快傳到南宋朝廷,宋廷大喜,認為奪回中原的大好時機已經來臨。他們立即派出名將孟珙率軍前去截擊金軍殘部。在馬鐙山一帶,孟珙的隊伍突然殺出,直接撕開了金軍的防線。士氣已經低落的金軍接連潰敗,南宋一舉擊斃和俘獲了7萬金軍。

馬鐙山之戰,南宋大獲全勝。這不僅重創了金國殘餘的勢力,也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的士氣。他們看到,金國已經是強弩之末,風燭殘年,而兵強馬壯的南宋終於有機會一雪前恥、收復中原了。

五、聯蒙滅金 夢想成真

經過馬鐙山之戰的洗禮,南宋朝廷對於聯合蒙古滅金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然而,出於對蒙古的戒備,南宋對蒙古的聯軍請求一直置之不理。朝野之間也存在着兩種不同的聲音:一些人主張趁機與蒙古聯手,一舉殲滅金國;另一些人則擔心,蒙古狡猾多端,聯手後難免會讓蒙古坐大。

直到1233年,在孟珙的大力主張下,南宋終於答應了與蒙古聯軍滅金。孟珙認為,黃河以南已無遺金之氣,正是與蒙古聯手的大好時機。他的觀點得到了宋廷的認可,南宋這才批准了與蒙古的合作。

1233年冬,孟珙和蒙古軍會師於蔡州城下,共同圍攻金哀宗。蔡州之戰很快以金軍失敗告終,金哀宗在城破之夜自縊身亡。就這樣,100年的金朝隨之滅亡,作為其衣缽傳人的完顏承麟也被殺。

金國的滅亡,讓南宋民眾歡欣鼓舞。他們將金哀宗的遺體運到臨安,進行了隆重的報仇儀式。南宋朝廷還特意將俘虜的金國官員,進行了獻俘禮的懲戒儀式。

這個儀式充滿了南宋人的仇恨與復仇快感。看着曾經高高在上的金國皇帝和官員淪為階下囚,南宋百姓彷彿看到那歷史羞辱終於得到了清算。"靖康之恥"得到了洗刷,南宋也實現了心中的大仇。

六、命運輪迴 南宋覆滅

然而,聯蒙滅金僅僅給南宋帶來了暫時的喜悅與安穩。滅金後的蒙古勢力強大,很快就對南宋產生了覬覦之心。最終,南宋還是逃不過被強敵滅亡的命運。

我們可以看出,南宋與蒙古聯手僅僅是出於對金國的仇恨,而非真正信任蒙古。早在蒙古崛起之初,南宋就看出這是個不可小覷的敵人。然而為了報仇,南宋不得不選擇暫時合作。

南宋聯蒙的局面,讓許多明智的宋官預見了危險。他們警告皇帝,蒙古立場捉摸不定,合作後很可能僅會坐大蒙古的野心。但一心想報仇的宋廷並沒有將他們的忠告看在眼裡。

果然,滅金後的蒙古轉而覬覦南宋的江南富庶之地。雙方很快爆發多次戰爭,南宋拚死抵抗,與蒙古軍血戰多年,都城杭州被圍困達十餘年之久。

1279年,強大的蒙古軍最終還是攻陷了杭州,南宋末代皇帝趙昺無奈投降。面對命運的無情捉弄,趙昺曾感慨地說:"死生亦如是,命也。"就這樣,南宋正式滅亡,宋朝的歷史也徹底畫上了句號。

結語

南宋與蒙古的關係,恰如北宋與金國當年的翻版。都想利用對方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卻都低估了"合作夥伴"的實力與野心。這種互相猜忌與敵對的關係,註定無法長久。南宋想借蒙古之力報仇雪恥,但最終依然走向滅亡,其中命運的戲弄令人唏噓。

他們的經歷再次證明,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並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努力。短視的報復心理固然可以暫時解氣,但要真正強盛,還需高瞻遠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