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正平:那年,他們因何而犧牲?今天,我們以何來告慰?


01


巍峨青山下,一條清澈蜿蜒的河流緩緩流淌。河流之上的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坐落着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


這裡安葬着25048名紅軍烈士。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中無名的就高達17225位。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轉移到四川陝西邊界地區後,建立了以通江縣為核心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從粉碎三路圍攻、三次主動進攻,到粉碎六路圍攻,他們在川陝蘇區的兩年多時間,就經歷了200多場艱苦卓絕的戰鬥。


戰爭殘酷,受傷流血在所難免。在那個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缺醫少葯的年代,結果可想而知,成千上萬的紅軍傷病員因傷勢過重而失去了寶貴生命。他們中很多人犧牲的時候才十八九歲,正青春。


當時的紅軍,掩埋好戰友的屍首,揩乾眼淚後便重新出發。陵園的墓碑上,簡要記錄著戰士們最基本的姓名、部隊番號、犧牲年月等生平信息。讓人更遺憾的是,由於戰亂加上信息統計不全,很多長眠在此的紅軍烈士無法確認身份便已入土。


他們是英雄,卻沒能留下任何信息。陪伴他們的墓碑上只鐫刻了一顆紅色五角星,鮮艷而奪目,那是無名烈士的符號和象徵。


時隔90年,當我們站在陵園裡抬頭仰望,一塊塊、一排排、一列列墓碑,一直排列到山頂,這是“最可愛的人”最後的軍姿。



02


我時常在想,假如這個世界沒有那些捨生忘死、敢於鬥爭、不辱使命的英雄,沒有當初他們所作出的選擇,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將會是怎樣?


是啊,人的一生要作出多次選擇,小到一餐一飯,大到人生規劃,我們的日常就是由一次次選擇造就的。但假如,選擇的兩頭分別是生與死呢?我們該如何作答?


面對敵人的絞刑架,李大釗從容赴死,作了人生最後一次演講。“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


劉伯堅率部隊轉移突圍,在戰鬥中身中數彈,不幸負傷被捕。臨刑前,敵人問劉伯堅,還有什麼後事要辦?他只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要寫封家信,交代我們子孫後代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第二,我死之後,要把我葬在梅關。葬在梅關,站得高,看得遠,使我死後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處燃燒。”而他那句“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是對自己短暫一生最好的總結。


生為女兒身,不比男兒弱。為了得到更有價值的情報,敵人對趙一曼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嚴刑逼供。但儘管如此,也無濟於事,他們得到的只是趙一曼的怒斥:“你們這些強盜,可以讓整座村莊變成瓦礫,可以把人剁成爛泥。可是,你們消滅不了共產黨人的信仰!”


邱少雲,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被烈火焚身時,他選擇了守紀如鐵、巍然不動,用自己的壯烈犧牲掩護了潛伏部隊的安全,他用最堅忍的潛伏,完成了最勇猛的突擊!也正是那場在異國他鄉獲得勝利的偉大正義之戰,讓全世界相信,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



尊嚴,只存在於劍鋒之上!而像這樣的英雄事迹,在中華大地上大量普遍地書寫着。


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儘管時代不同、年齡不同、戰場不同,但英雄們的追求是一以貫之的。在山河破碎時用命抗爭,在人民需要時不畏艱險,正是一個又一個勇敢的“他”“她”和“他們”,用“選擇”支撐起民族的脊樑,造就了我們的今天。


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告訴世人:一個不屈服的民族,一定會走向強大。


03


有人說,人的一生,要死三次。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失,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着喪服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


世界上沒有不會逝去的生命,但有永恆存在的精神。“同志們,勝利的時候,請你們不要忘記我們。”這是烈士裘古懷就義前遺書中的一句話。如今,94年過去了,裘古懷“勝利”的願望早已變成現實。



只要我們還記得,他們就活着!英雄不懼死亡,但怕被遺忘。他們不是怕自己的名字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是怕後人遺忘他們曾經為之殉身的夢想、曾經為之奮鬥的事業、曾經為之堅守的初心。


黨旗、國旗、軍旗都是紅色,一如英烈們胸膛里奔涌的信仰的顏色。對英雄先烈,習主席念茲在茲,一直看得很重、感情很深。“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用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嚮往、為之奮鬥、為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


清明之際,社會緬懷英烈的氛圍格外濃厚。日前,貴州獨山三中學子為79名烈士墓碑描紅的視頻被網民廣泛點贊。“我怕下筆太重,驚擾了烈士的英魂,又怕下筆太輕,描不出他們驚天動地的往昔……”一筆一划細緻地描摹,表達着學生們對烈士的緬懷和敬仰。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就是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中,鏗鏘形成。



那個喊出戰鬥口號“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大男孩陳祥榕已經離開我們快4年了,前來祭奠的人們在他的墓前擺滿了橘子和鮮花。肖思遠的墓前也擺滿了他生前最愛吃的果凍。國人從來沒有忘記那些為國家、為人民獻身的英雄。


近日,“清明給英烈寫句話”的活動登上了熱搜。有個網友的留言讓我印象深刻。“他們為什麼是英雄?因為他們躺在那裡。我們為什麼要祭奠?因為我們站在這裡。他們為什麼會躺在那裡?是為了讓我們能夠站在這裡。”是啊,我們正在經歷的看似稀鬆平常、理所當然的今天,正是無數英烈們為之奮鬥終生,卻未能親眼見證的明天。


這兩天,又有兩名英雄相繼離世,令人痛惜:一位是走過長征路、浴血過河西、激戰過淮海,見證過日本帝國主義失敗,見證過全國的解放,也見證了今天中國繁榮昌盛的“開國少將”張力雄;一位是空軍“二級戰鬥英雄”韓德彩,當年年僅19歲的他不顧油料即將耗盡的危險,以“空中拼刺刀”的戰鬥姿態,擊落美國空軍“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席爾。人民的英雄,人民會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革命先烈最好的致敬,就是賡續他們的精神。當我們把目光投向烈士陵園,不僅要讀懂那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更要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歷史的大幕在我們面前緩緩拉開,當時代的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中,我們又能為未來做些什麼?


唯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歷史,不負時代。“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着他們的血跡前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