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片凈土,98年回歸祖國,為何現在成了中國的“禁地”?

| 文淵的歷史書

編輯 |文淵的歷史書

前言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有一個面積達314平方公里的地區極為特殊,絕大部分人可能連聽都沒聽過。

就連央視都曾評價:“這裡是中國最後的凈土”。

而這塊地區曾先後被俄國蘇聯以及哈薩克斯坦實際控制。

一直到1998年,這個脫離我國長達119年的地區才被我國用1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從哈薩克斯坦換回來。

但令人費解的是,即便重新併入中國版圖,它卻依舊對外界封閉,成為了我國領土上一處難能可及的"禁地"。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塊土地為何流落在外百年,我國又是如何收回的,為何現在會成為我國的“禁地”?

英俄掀起"分蛋糕"狂潮

19世紀中葉,由於清王朝腐朽無能,國力日衰,加之戰爭頻仍、內亂不斷,使得國家積貧積弱,不堪重負。

正當中華民族陷入低谷之時,西方列強乘虛而入,掀起了瓜分中國領土的狂潮。

作為當時最有侵略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在這股東方掠奪潮流中算盤打得最響亮。

它不僅在我國沿海地區瘋狂擴張,強行開闢租借地和租界,更不斷地尋求在亞洲腹地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

英國就看中了新疆這片富饒的土地,認為如果能控制住這一地區,將對擴大自身在中亞的影響力大有裨益。

於是,大英帝國別有用心地策動了浩罕汗國前去入侵新疆,意圖扶持一個親英的政權,控制我國西北這一重要地緣戰略要衝。

1865年1月,在英國的武器裝備和軍火支持下,浩罕汗國重要軍閥阿古柏策動兵變。

它攻入我國西北疆土,在新疆境內的喀什噶爾等地掀起動亂。

這便是後來臭名昭著的"阿古柏之亂"。

俄羅斯沙皇當局也有心插足這場分贓大戲。

清朝政府防範意識還沒有完全覺醒之際,英俄兩國已經暗中勾連,共同支持阿古柏建立一個親英俄的傀儡政權。

他們覬覦新疆肥沃的土地資源和重要的戰略地位,期望通過支持阿古柏的軍事力量將這塊美味的"大蛋糕"瓜分入腹。

阿古柏則是其中的關鍵人物。

阿古柏的野心

阿古柏出生於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他從小就過着孤兒式的生活。

父母雙亡後,這個小小年紀的孩子只能流落街頭,靠乞討和替人干雜活勉強維持溫飽。

但阿古柏註定不甘做一個小人物,他機警好勇,處處透着一股野心勃勃的氣息。

投機取巧、鑽營權門,是他後來迅速崛起的法門。

憑藉諂媚討好的手段,他不久便獲得了浩罕汗國大臣的賞識和器重,從一個身份卑微的馬夫蛻變為管理軍國財務的阿奇木。

掌控了軍隊和財政的阿古柏開始大肆掠奪民眾的財富和勞動成果,通過這種非法手段攫取了大量財富,初步實現了資本原始積累

與此同時,權力和野心在他心中瘋長,僅僅成為一方諸侯根本無法滿足他的慾望。

新疆這塊素有"天山南北,疆土肥沃"盛譽的肥沃之地,成了阿古柏覬覦已久的目標。

豐厚的自然資源蘊藏着巨大的財富和權力誘惑,更重要的是,擁有如此戰略要地必將使他的地位和影響力指數級提升。

所以阿古柏決定趁浩罕汗國內宮廷鬥爭的混亂之際,策動入侵的軍事陰謀。

"阿古柏之亂"掀起狂瀾

新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居民共同生活的地方,本是中華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由於地處偏遠,距離沙俄等外來入侵者的勢力範圍較近,新疆的安危一直牽動着清王朝的神經。

不過在國力日漸衰落、內憂外患纏身的情況下,清廷無暇顧及新疆局勢,西方列強因而窺視這塊"肥肉"已久。

英俄兩國很快勾連達成了盜竊同盟,攜手相互支持阿古柏顛覆清朝在新疆地區的統治。

1865年1月,在兩國的武器彈藥和軍事指導下,阿古柏迅速出兵,與喀什噶爾的地方割據勢力互通情報、勾連勾結,掀起動亂。

同年5月,阿古柏在英俄支持下扶持傀儡布素魯克建立"七城汗國"企圖控制新疆境內著名的7座重鎮城池。

次年,野心勃勃的阿古柏發動政變,將先前扶持的布素魯克驅逐出境,自立為王,正式建立了以喀什為中心的"洪福汗國"

在英俄兩國的大力支持下,洪福汗國的實力在短時間內迅速壯大。

阿古柏對新疆實施了極其殘酷的統治,無度掠奪自然資源,狠狠剝削當地人民。

這種極端行為讓奄奄一息的清朝終於意識到,如果不儘快將新疆重新納入版圖,整個西北就將徹底失守。

經過深思熟慮,朝廷決定遣派左宗棠親自平定新疆叛亂。

左宗棠平定"阿古柏之亂"

1876年,左宗棠領命出征新疆,步步為營,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總體策略。

剛入疆不久,左宗棠便派出大將劉錦棠在古牧地一役中殲敵數千人,將阿古柏政權掃地出門。

隨後乘勝追擊,迅速收回烏魯木齊北疆重鎮。

次年春天,左軍接連發起三路並進,由劉錦棠、張曜徐占彪三路分兵,對叛軍發動總攻。

經過一番慘烈戰鬥,坂城、哈密吐魯番等西北疆重地相繼被收復。

在這一過程中,阿古柏倉皇出逃,最終死在逃亡途中。

其兒子伯克胡里雖繼承王位,但已力不從心。

左軍順利收復了南疆4座城池,殘餘叛軍逃往庫爾勒、和闐等地苟延殘喘。

1877年9月,左宗棠親自率大軍南下,連續打了幾場硬仗,一舉拿下和闐等重鎮。

至此,伊犁外新疆其餘地區徹底光復,阿古柏的洪福汗國覆滅。

經過艱難的一年多征戰,15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但俄國卻趁火打劫,在混亂期間先行佔領了戰略重鎮伊犁地區

伊犁不僅位於新疆西北部,更是連接中亞和中國西北內地的要衝,對於我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因此伊犁地區的歸屬問題成為了清政府與俄國之間一場艱難的外交較量。

雙方在天山北麓對峙僵持,眼看就要開戰。清朝不得不派遣崇厚大臣前往俄國談判伊犁歸還事宜。

可誰知結果令人大跌眼鏡,這位崇厚在沙皇政權的恐嚇威逼之下屈服了,私自與俄方簽訂了賣國喪權的不平等《中俄交收伊犁條約》。

其中規定,除伊犁城外,伊犁西部的霍爾果斯河以西等地仍歸俄國所有,清朝還須賠償大量補償費,甚至還允許俄在部分地區經商等。

當這些消息傳回朝野時,全國上下都為之震怒,清政府也拒絕批准該條約,當即將這個條約的簽訂者崇厚革職治罪。

面對民心動蕩的局勢,清廷也做出調整,重新派遣談判代表前往俄國,力圖收回失地。

1881年2月,清政府特派曾紀澤出使俄國,就伊犁問題展開新一輪艱難的外交談判。

雙方談判數月,終於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

這個條約的簽訂雖然避免了全面開戰,但條件依舊十分苛刻。

根據條約內容,我國喪失了阿克蘇河以西及霍爾果斯河以西的廣闊領土,總面積達7萬多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台灣島面積的兩倍左右。

其中就包括了位於今天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所在的區域。

從此夏爾西里這塊中國版圖上的祖傳凈土就與祖國漸行漸遠,掉入列強掌控百年。

國力日漸強盛下收復失地的決心

但這一切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迎來了新的轉折。

20世紀50年代,為了避免傷害與蘇聯的同盟關係,我國也有意繞開邊界爭議。

然而進入60年代,中蘇矛盾激化,蘇聯單方面在邊界爭議地區包括夏爾希里駐軍,雙方爭端無解。

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隨着蘇聯的解體,夏爾西里轉而被哈薩克斯坦實際管控。

1992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建交,這為解決領土爭端創造了條件。

雙方展開了漫長的談判,針對包括夏爾希里在內的紛爭地區進行討論,尋求雙贏的解決之道。

談判期間,中方秉持"以和為貴、不惜代價"的傳統外交智慧,最大限度體現了對鄰國關切的尊重。

最終經過數年的周旋,哈方終於有所讓步。

不過由於哈方仍存一些顧慮,雙方只能在領土上作出一些互相交換調劑的權衡。

1998年4月,中哈雙方終於簽署了《關於東部邊界線的協定》,正式畫定了兩國新的邊界線。

根據協定,中方放棄了阿拉山口北部100餘平方公里的戈壁荒漠,而換回了面積314平方公里的夏爾西里地區。

就這樣,被俄國、蘇聯以及哈薩克斯坦實際控制了整整119年的夏爾希里地區,在1998年終於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夏希里如今"禁區"的原因

夏爾希里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流浪生涯中,因為軍事管控和人跡罕至,沒有遭到人為活動的破壞,保持了原始的自然面貌。

這裡地形複雜多樣,中西部是高山峻岭,中部低山與東西兩側高山相連,東部則是戈壁沙漠和丘陵,給當地孕育了別具一格的生態系統。

據相關調查顯示,夏爾希里擁有約1600種高等植物、400多種昆蟲、70餘種哺乳動物和200餘種鳥類等珍稀生物資源。

這裡還是擁有獨特饢環境的天然植物基因庫,野蘋果、野桃樹等野生果樹和灌木遍布山野,青翠繁茂。

夏爾希里生態系統的獨特性和完整性,令其擁有對地球生物多樣性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為了保護這份寶貴的自然遺產不受破壞,這片區域在我國重新控制後,立即被設立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由武警邊防部隊負責日常管理。

普通民眾一般不允許靠近或進入保護區,即便是為了科考目的,也必須事先申請獲批並有軍警武裝人員陪同。

任何未經批准的人員如果擅自進入,都將被依法處罰。

如此嚴格的准入制度,是為了最大限度減少人為活動對脆弱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近年來,隨着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的級別也在逐步提高,範圍也不斷擴大。

從最初的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到之後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如今它已成為我國極少數受到最嚴格保護的"禁區"之一。

一切人為因素都被最大限度排除,整片區域完全封閉,禁止任何人為干擾,保持100%的自然原生態狀態。

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嚴格管控,艱難代價是必須付出的。

但對於這片人跡罕至的世外仙境,任何損害都是不可逆轉的巨大損失。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