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長城——戰國齊長城,比秦長城早500年,它如何修建的

文|法老

一、齊長城的修築

自周平東遷後,周室衰微,各諸侯國勢力日益崛起,開始挑戰周室的獨尊地位,由此引發混戰的局面。

齊桓公時,齊國是當時華夏世界首屈一指的東方大國。然桓公之後,齊國衰落,晉國崛起,有稱霸中原之勢。

齊之近鄰宋、魯、衛皆臣服於晉,使得齊國西南邊境受到嚴重威脅。

齊國的西南邊境是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不利於防守,為了避免國家受到入侵,在此修築防禦工事既是當務之急又順理成章。

《左傳·襄公十八年》載晉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前555年)”。

京相璠曰:“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里,齊侯塹防門,即此也。其水引濟,故瀆尚存。”

王獻唐等認為古平陰城南濟水東岸防門一帶的防禦工事,即所謂“防”或“鉅防”就是長城,但段清波等人卻認為目前並沒有特別確鑿的證據。

俯瞰齊長城

《水經注·濟水》載:“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里,齊侯塹防門,即此也。其水引濟,故瀆尚存。”

平陰城東南側有高大寬廣的城牆,至今尚存,此處的長城或許是戰國時期所為。根據《清華簡·系年》記載,晉敬公立十又一年“齊人焉始為長城於濟,自南山屬之北海”。

據此可知齊長城濟水段不晚於公元前441年就已經出現了(另有一說是姜齊宣公十年,即前446年),然而目前濟水段鮮見考古遺迹。

《驫羌鍾銘》載:“唯廿又再祀,驫羌作戎,厥辟韓宗徹,率征秦迮齊,入長城,先會於平陰。

博山齊長城

武侄寺力,言敓楚京。賞於韓宗,令於晉公,昭於天子,用明則之於銘,武文咸烈,永世勿忘。”

陳民鎮認為,該銘文是可信的出土文字資料,說明齊長城在周威列王二十二年(前404)就已經存在了,可以作為判斷其營建的可靠下線。

晉國衰落後,齊之沿海受到吳、越的威脅。《史記·楚世家》引《正義》:“太山西北有長城,……至琅琊台入海”,見之齊國已經考慮到東南邊境的軍事形勢,並在琅琊一帶修建長城以備入侵。

進入戰國,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諸侯連年征戰,齊國也受到外敵入侵。

《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已備楚”,說明迨及戰國,楚國成為齊國南境的主要威脅。

以上梳理可知,齊長城並非一次性建設完成,而是根據軍事國防形勢的變化,分時、分段修築,直到齊宣王時才基本完成。

齊長城東至長清,西至黃島,全長641.32千米

考古調查所見,齊長城東至長清,西至黃島,跨越1500餘座大小山巒,全長641.32千米,是現存最大的齊文化物質載體。

齊長城的出現是春秋戰國大爭之世時期的產物,這也顯示出在戰爭形勢愈演愈烈之下,當時人們的軍事防禦理念發生重大突破。

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軍事防禦工程

二、齊長城軍事防禦體系及特徵

齊地是可以與關中相提並論的四塞之國。《戰國策·齊策一》云:“齊南有太山,東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儘管山東的山川多為低山丘陵,但在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上足可憑恃,故春秋、戰國之世,齊國一直是東方強國,與其良好的地理形勢利於防禦有很大關係。

然而,齊國的山川地勢在軍事國防中也存在着劣勢。饒勝文指出:“山東的地理形勢雖然提供了齊作為一個大國的基礎,但反過來也構成了齊發展的限度。

……山東地形的主體是魯中南低山丘陵,周圍都是平原,缺乏天然的屏障來鞏固其略地,自身也缺乏縱深,幾乎險要一被突破,全境即可能被擊穿。”

齊國既要保證能夠有效防止敵人入侵本土,維護國內和平安定的局面,又要避免持續性對外戰爭,以防國家被拖陷於戰爭;

為此齊國統治集團轉變傳統的軍事防禦思維模式,採取在邊境修建長城的方式來實現維護境界安全。

齊長城集山地防禦、濟水防禦、黃海防禦三位一體,形成較為完整的長城軍事防禦體系。齊國的危險主要來自於西部、南部、西南部,因此山地防禦是齊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中之重。

齊長城橫貫於魯中南,一直延伸至濱海,所經地形複雜,特別是受到泰沂山系影響,發源於此的河流多呈南北走向,故而形成很多孔道、山隘、谷地等。

齊長城在修築過程中注意到了這種情況,無論是在選址、取材,還是建築工藝等方面,充分根據不同區域地理環境將其為己所用;

既規劃得當,又因地制宜,遵從了《孫子兵法·行軍篇》中“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的軍事原則,顯示出齊人在修建龐大軍事工程時靈活的思考方式。

在泰沂山系中,有的地段山脊本身就十分險峻,在此修築城牆則會更加易守難攻。齊人利用山脊時,注意在較為陡峭的崖壁一側設防,較緩的一側方便士兵上下使用,或者以山險代替長城。

再者依據不同的地形地勢因地制宜修建,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省時間和節約民力,以至於國家社會不會被如此龐大的軍事工程所消耗。

齊長城在平原地帶多以夯土牆為主,建築方式與城牆基本相同。

在丘陵地帶或地勢平坦的地帶多為土砂混築牆、土石混築牆;在山地地帶多以干擺石牆為主。

齊長城還一直延伸至青島黃島區小珠山,主要是為了防備“以船為舟,以楫為馬”的吳越進攻,這使其也具備了濱海防禦的意義。

可以說,齊長城是將《孫子兵法·地形篇》中“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最早應用於實踐的典範式超大型軍事文化遺存,充分體現“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特點,開創了歷代長城修建之先河。

可見齊長城利用地形地勢,藉助山河險阻,設置關隘要塞,並用城牆將之連為一體,具備了陸防、河防、海防的特徵。

齊長城具備了陸防、河防、海防的特徵

齊長城除了綿延不絕的牆體外,還有關隘、壕塹、烽燧、寨堡等,重要關隘以城代關,是一道防禦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守衛森嚴的軍事防禦體系。

齊長城的存在,強化了齊國邊境的軍事防禦,實現對己方主動,敵方被動,適應了戰國兼并戰爭的需要。

三、齊長城與齊國“防禦至上”的國防理念

齊長城不僅是一條複雜的線型軍事防禦體系,也是齊國兵家文化的重要載體,折射出齊國“防禦至上”的國防理念。

張松華指出,先秦時代著名軍事理論家及兵書戰策大多出自齊國,以孫武孫臏為代表的齊國兵家;

其兵法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他們所強調的首先是防禦,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通過“伐謀”“伐交”等手段制敵取勝。

《孫子兵法》有“攻城則力屈”“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不得已”的言論,說明春秋時期的戰術理論一般是避免攻城的。

戰國時期的兵書,諸如《墨子》《尉繚子》則有專門的篇幅是關於如何進行攻防戰役的論述,說明城邑攻防戰已經成為當時戰爭的重要內容。

在戰爭形態發生急劇變化的形勢下,孤立的關、堡、城防禦能力減弱,為此需要有一種全新的防禦模式來應對戰爭。

齊長城作為華夏世界冷兵器時代戰爭頻繁的產物,它的出現一方面將以往不確定的戰場框定在特定的區域範圍;

另一方面齊長城可以以各個要塞互相依託,在戰時能夠及時進行軍事預警,這為齊國實現由被動防禦變主動防禦創造了條件。

“防禦至上”是當時齊國重要的國防理念,齊長城正是在這一理念原則的指導下興建的。齊國以齊長城為陣地,實現了攻守兼備的雙重戰略意義。

張松華指出;“齊國曾將防線由長城向南不斷推移,在春秋中期以後南境游移於汶水一線,春秋晚期奪取魯國陽關、海陘,戰國時則擴張至泗水一線,甚至蘇北一帶。”

此之體現了齊國利用齊長城對外進行“攻戰”。齊長城修築之初,基本上是在齊國的邊境線上。

隨着齊國對周邊國家的攻伐,齊人以長城為軍事陣地,將勢力推向長城以南,並在新佔領地上設置軍事防線和軍事重鎮,它們反過來又成為護衛齊長城防線的屏障。

當然,在齊長城諸多邊境防線中,齊長城最為重要。齊國以齊長城為陣地,將邊境向外拓展,這是齊國實施積極防禦戰略的體現。

關於齊長城之“守戰”,孫臏曾指出“齊號為怯”,龐涓也說“我固知齊軍怯”,但縱觀戰國時期齊國與諸國列國的戰爭,戰爭卻很少被推進到齊國境內。

《戰國策·秦策一》載張儀言:“(齊)長城、巨防足以為塞”,《燕策一》中燕王也有類似的表述等,說明齊長城在阻擋敵國軍事入侵發揮的作用基本上是成功的。

因此,齊長城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為齊國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戰國晚期,列國戰爭愈演愈烈,但戰火很少波及齊國,這固然與齊國國力、外交戰略有關,但也不能忽視長城在扼守險關要塞所發揮的作用。

可以說,齊長城是齊國“防禦至上”國防理念的物化體現。秦國魏國燕國趙國、楚國、韓國等在戰國時期也紛紛修築長城用以自防,不排除有模仿齊國邊境防禦的模式。

秦統一後,為了防範北方匈奴入侵,延續了修築長城的傳統,在北邊邊地大興長城之役,構建綿延萬里的長城軍事防禦體系,並被後代中原王朝所借鑒。

長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結語

齊長城的修建,讓後人得以領略齊國作為“千乘之國”的軍事實力,以及“春秋首霸”“戰國七雄”的風采。

齊長城開創了中國古代社會修築長城的先河,對後世影響重大,是古代先民為維護自身安全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