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唐玄宗不干涉,任由哥舒翰固守,唐軍能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前言

在中國歷史中,唐朝玄宗時期是一個政治動蕩的時代,而面對着這一時代的考驗,有一個關鍵的決定或許可以左右歷史的走向。這個決定涉及潼關哥舒翰安祿山之間的博弈,然而,假若唐玄宗選擇不干涉,任由哥舒翰堅守,唐軍是否能在潼關成功擋住安祿山的猛烈進攻?

這是一個關於軍事策略、歷史分岔口的引人入勝的命題。在這個歷史的拐點中,我們將深入研究唐玄宗的干預與不干涉之間的權衡,剖析如果哥舒翰固守,唐軍是否有望在潼關成功抵禦安祿山的進攻。這個抉擇的不同,可能會帶來怎樣迥異的歷史結局?

"任用懦夫,必敗無疑"

公元753年,哥舒翰已升任河西節度使,位高權重,卻因某些原因與權傾朝野的楊國忠結下樑子。當年的哥舒翰,作為久經沙場的將領,雖武勇過人,卻難掩縱情酒色的人性弱點。755年,一場中風,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就在這時,叛將安祿山舉兵反唐。形勢危急,玄宗只得再次啟用哥舒翰,授其先鋒兵馬元帥之職,率領二十萬大軍駐守潼關。然而出關時,主帥旗杆突然折斷,多少令哥舒翰心生不祥之感。加之身體抱恙,他一再稱病,意欲推脫。

可惜,唐玄宗對這位久疏戰陣的將領,似乎有着過高期望,不顧其軍務棘手,身體虛弱,硬是催其出征。於是,哥舒翰只得將軍中事務匆匆交代給手下三員大將,卻因此埋下軍心不穩、無鬥志之患。

從一開始,朝中就有識之士對此決策心存疑慮。以哥舒翰目前的狀態,真的能擔此大任嗎?玄宗若能察其虛實,改任能臣,或許歷史將會轉向另一個方向。

"固守潼關,以逸待勞方為上策"

公元756年5月,叛軍勢如破竹,眼看就要直逼東都洛陽。危急關頭,哥舒翰率大軍在潼關一帶駐紮。他很快看出,若與叛軍正面交鋒,唐軍必處下風。潼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若固守此地,不失為長久之計。

一來,安祿山主力仍在河北,難以及時增援。二來,他在河北的佔據區,也面臨顏杲卿兄弟率起義軍反撲的威脅。若唐軍牢牢把守潼關,勢必牽制叛軍主力,令其腹背受敵,內外交困。

洞悉其中利害,哥舒翰進駐潼關後,即刻修築防禦工事,堅壁清野,顯然是要長期據守的架勢。安祿山看穿了他的意圖,於是設下騙局,故意放出弱兵於陝郡,佯裝可欺,實則伺機設伏。偏偏這一誘兵計,竟被唐玄宗誤以為叛軍勢衰的徵兆。

"窮寇勿追?達者見機"

躁動的軍心,往往需要一個理由,一個出戰的理由。公元756年5月,玄宗接到探馬急報:叛將崔乾佑駐守陝郡,兵馬不足四千,且"皆羸疲"。君臣二人均不知,這正中了安祿山的調虎離山之計。

從軍事角度看,眼下正是叛軍虛弱之際,若能乘勝追擊,必能一舉殲敵,扭轉戰局。然而,有識之士如郭子儀李光弼,卻敏銳察覺到其中陷阱。他們極力勸阻哥舒翰不可輕舉妄動,只需穩守潼關,伺機而動,定能等來叛軍潰敗。

然而,西京長安內,哥舒翰的按兵不動,卻成了楊國忠眼中釘、肉中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擔心這位兵馬大元帥野心漸熾,若不趁早剷除,異日恐為唐室之患。

如此讒言,着實令人不齒。若哥舒翰真有此心,帶着二十萬大軍,直搗長安,易如反掌。他之所以固守不出,正是為了避免正面對戰的損失,等待叛軍內部潰散的最佳時機。

"不戰而屈人之兵,上兵之道"

兵法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對安祿山這等老謀深算的叛賊,正面對抗,未免以卵擊石。反觀潼關天險,唐軍若能利用地形,長期堅守,不戰而屈人之兵,方顯兵家之道。

此時的郭子儀、李光弼,正率兵在河北與叛軍主力周旋。他們連戰皆捷,叛軍腹背受敵,騎虎難下。只要哥舒翰按兵不動,牽制叛軍主力,待郭、李二人攻下范陽,直搗叛軍老巢,叛軍軍心必然動搖,到那時再圖殲滅,唐軍必能旗開得勝。

世事無常,意外頻發。就在唐軍形勢一片大好之際,玄宗信了楊國忠的讒言,一意孤行,執意命哥舒翰出戰。一個帝王,一念之差,竟葬送了整個盛世。

"兵敗如山倒,痛哭出潼關"

公元756年6月初四,使者的催戰檄文接連而至。面對皇帝不可違抗的命令,哥舒翰內心幾近崩潰。他痛哭流涕,帶着必死的決心,率軍衝出潼關。而迎接他的,是早已設下埋伏的叛軍。

狡猾如崔乾佑,故布疑陣,誘敵深入,又以奇兵鉗制,前後夾擊。加之叛軍燃放迷煙,唐軍方向盡失,哥舒翰被當場擒獲。二十萬大軍,折於潼關,死傷殆盡。

倉皇逃竄回潼關的,僅剩八千殘兵。從這一刻起,局勢急轉直下。不久,長安淪陷,玄宗被迫西逃。如此慘痛的代價,換來的是盛唐夢的破碎,是大唐偉業戛然而止的哀鳴。

結語:"盛唐,已成絕響"

亂世之中,不乏豪傑並起,奸佞當道。一個昏聵無道的君主,一次錯誤的決策,足以葬送社稷,毀掉無數將士的忠魂。若非有郭子儀、李光弼等忠臣的力挽狂瀾,大唐早已不知淪落何處。後世之人,每每想起"若哥舒翰據守潼關,安史之亂是否還會爆發"這般假設,無不唏噓不已。

可歷史沒有如果。即便平定了安史之亂,盛唐的根基,早已悄然動搖。藩鎮割據,節度專權,終成積重難返之勢。亂世之中,盛唐的餘暉,已成絕響。山雨欲來風滿樓,可憐一代盛世,竟葬於君臣一念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