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勝群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劉備在當陽長坂進行了爭奪漢鼎的戰爭,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長坂坡之戰。
戰前形勢
黃巾起義失敗後,董卓、李催、郭汜、袁紹、袁術、呂布、孫權、公孫瓚、韓遂、馬騰、曹操、劉表、劉備、劉璋等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各霸一方,互相混戰。大地上到處是“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荒涼悲慘景象。懷有野心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消滅了不少的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他打敗了北方勢力最大的袁紹,佔據了冀、青、並、豫、徐、幽等州,形成獨霸中原的局面。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授意朝廷表彰他統一中原的功績,當上了丞相,控制了總攬朝政的大權;他用崔琰、毛班做助手,任司馬懿為丞相府文學錄,派張既遊說馬騰做了衛尉,為南下荊州攻劉表做好了準備工作。當時劉表據荊州及兩湖地區,“官渡之戰”後,劉備由依附袁紹轉而投奔了劉表,屯兵於樊城一邑。
戰鬥的經過
①壩陵橋張飛退曾兵
七月,操率大軍南下攻劉表。取道宛城,直下荊州,時劉表已故,子琮任荊州牧,聞操軍壓境,用蒯越計,派人於新野迎降了曹操。劉備駐樊城,不知劉表已死,也不知操軍已南下,更不知琮已降了曹操,及操軍到了宛城,劉備才從樊城撤退,謀得江陵。
劉備過襄陽時,劉琮左右及荊州百姓紛紛追隨劉備而走。曹操怕劉備佔據了江陵,着精騎五千人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劉備也不知江陵虛實,乃令關公乘船數百艘去江夏,使會江陵;令張飛率二十餘騎拒後;令趙雲保護妻小;自己率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向南撤退。一日行至當陽境內,宿營於景山。當夜四更,曹軍蜂擁而至,張飛於壩陵橋迎戰。
他將二十餘騎隱於景山,在馬尾繫上樹枝,奔馳林間為疑兵,自己立於橋上,瞋目橫矛,大聲喝曰:“吾燕人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其聲如雷。操身邊之將官文聘、曹仁、李典、夏侯崇、夏侯淵、樂進、張遼、許褚等都不敢輕進,夏侯傑更被驚得肝膽俱裂,倒於馬下。操聽景山方向戰馬嘶叫,又見廛土蒙蒙,也疑伏有重兵,乃下令退兵。飛見曹兵無敢近者,乃斷橋而走。後人有詩讚曰: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
②長坂坡趙雲救幼主
由於張飛斷橋退走,操知飛無伏兵,又揮師前進,包圍長坂坡。劉備見曹軍勢重,棄妻小和百姓先走。趙雲保劉備之妻甘、麋二夫人及幼子劉禪,為操軍所圍,左右不得出,遭曹軍衝散。這時當陽城裡百姓家家哭爹喊娘,四散逃竄。趙雲四處尋覽,未見劉禪母子蹤跡。他爬上一座高坡(今稱望兒坡),四下探望、呼喊,回答的只是曹軍的喊殺聲。
五十萬曹軍將長坂坡圍得水泄不通,趙雲往來衝突,左右廝殺,所向披靡。曹操在景山觀戰,深愛趙雲英勇,下令不準放冷箭,務必生擒活捉,這給趙雲留下了一個突圍的機會。但趙未獨自突圍,他置生死於不顧,竭力尋找劉備的妻小。當他殺到太子橋邊,見甘夫人披頭散髮,隨一群婦女逃生。趙雲正欲上前搶救,又忽見糜夫人的哥哥糜竺被淳于導活捉。趙雲大喝一聲,手起刀落,殺了淳于導,救了麋竺,奪得戰馬二匹,令糜竺護甘夫人殺出重圍。趙雲救了甘夫人,忽見操軍夏侯恩帶着曹操送給他的青鋼劍衝殺過來。
這青鋼劍鋒利無比,削鐵如泥。趙雲毫無懼色,一槍結果了夏侯恩,奪得青鋼劍,繼續尋找糜夫人和阿斗的下落。後來終於在一堵被戰火燒毀的牆邊,見糜夫人抱着阿斗,坐在娘娘井旁,滿身血污,痛哭流涕。趙雲忙下馬拜見。糜夫人才將自己為擺脫曹兵,在娘娘井裡講了一番。話未說完,四面殺聲又起,玉陽城四面八方都是曹兵。糜夫人見情況萬分危急,怕拖累趙雲,忙將阿斗託付給趙,自己觸井而亡。
趙雲淚如雨下,推倒一堵牆,掩蓋了糜夫人的屍體,懷抱阿斗,慌忙迎擊衝殺過來的操軍。無奈曹軍越來越多,越圍越攏。趙雲此時忘記了疲憊,橫衝直撞,七進七出,連殺曹軍大將馬延、熊觸、張南、鍾縉、鍾紳等五十餘員,終於突出重圍,保護了幼主,與劉備會合了。湖北通志有詩云:
坡傳長坂古沮賁,苦戰聲名四海聞,不供武安崇廟食;應同車騎勒鍾勛。河山尚拱炎劉連,草木空電魏帝軍,獨上豐隆尋往事;披荊重讀斷碑文。
有關長坂坡之戰的史料
《三國志·蜀先主傳·第二》:
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事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曹公以江陵有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
《華陽國志》同上。《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為先主主騎。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坂,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幼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張飛,字翼德,涿那人也。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資治通鑒》:
建安十三年秋,八月,權遣肅行,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行,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往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坂。
《湖北通志》《古今地名大辭典》:長坂坡,在今當陽縣東北。《康熙九年·當陽縣誌》:
建安十三年,劉琮降魏。……昭烈(即劉備)謀保江陵,曹操以精兵追之,及於景山,昭烈棄妻子走,趙雲從重圍中奪之而出。操兵復追及於長坂,張飛將二十騎拒後,據水橫矛,敵無敢近者。糜竺保其夫人,趙雲搶子禪,追昭烈,與關羽船會,得濟沔。
又:昭烈走長坂,趙雲大戰曹兵,獲一劍,乃曹洪劍也,切鐵如泥,手斃曹兵數百人。血染草上,至今草上猶有血點。謠云:當陽草,斑斑點點如血掃,借問明公何事因,子龍一戰旌旗倒。
乾隆五十九年《當陽縣誌》:
壩陵橋:在縣北,又稱橫矛處,即當陽橋。附近有張、趙祠,今毀。
太子橋、娘娘井:在長坂坡下。趙常山救後主處。
錦屏山(即景山):在縣北五里,沮水繞其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