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一個普通家庭父子八人的合影,那時沒有計劃生育,可勁生

60年代的北京,長虹照相館裡,一位父親帶着他的七個孩子拍攝了一張珍貴的合影。從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位父親穿着整齊的中山裝,穩穩地站在中央,臉上流露出一種不俗的氣質。他看上去已經不再年輕,估計四十歲出頭,很有可能是一位幹部。

他的孩子們在前排依次站立,五個是女孩,兩個是男孩。他們年紀都不大,每個孩子之間的年齡差距可能只有一兩歲。這些孩子們胖嘟嘟的,穿着時髦,顯然是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象徵。在那個剛剛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的年代,許多家庭仍在為溫飽而努力,而這個家庭顯然是比較幸運的。

儘管當時的國家經濟狀況並不理想,普通家庭的經濟狀況更是拮据,但對於這個城市家庭來說,他們可能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們能夠精打細算地維持生活,讓孩子們穿上新潮的衣服,還能到照相館拍攝這樣一張有意義的合影。

在那個年代,計劃生育政策尚未實施,每個家庭都有三四個孩子。如果家庭生育能力強,甚至可能生下七八個孩子。那個時代的人們深信"多子多福"的觀念,沒有採取任何避孕措施,一旦懷孕就會選擇生下孩子。在一些家庭中,如果前幾個孩子是女兒,他們可能會一直生育,直到生下兒子為止。因為重男輕女的思想在那個時代是根深蒂固的,尤其在農村地區,如果一對夫婦沒有生下男孩,他們可能會受到左鄰右舍的歧視,被認為沒有延續家族香火。

然而,儘管那個時代撫養孩子的成本相對較低。孩子的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開銷,但相對於現在的撫養成本來說,那時的開銷要小得多。孩子們的衣服和玩具可以相互交換使用,哥哥姐姐的舊衣服可以留給弟弟妹妹穿。而且那個時代的物價較低,豬肉價格才幾毛錢一斤,零食也非常便宜。

此外,那個時代的人們也相信大家庭的力量。孩子們之間可以相互照顧,大孩子會幫助小孩子,這種互助精神也減輕了父母的負擔。因此,儘管那個時代的生活條件較為艱苦,但人們仍然能夠快樂地生活,享受大家庭的溫暖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