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風雲,能讓農民軍稱為閻王的盧象升,是怎麼被崇禎坑死的?

文|胡一舸

編輯|胡一舸

前言

雖然說在明朝末年,遼東滿清一直都是明朝的大敵,但實際上如果了解那段歷史的人,就都明白大明最根本的問題,從來都不是滿清。

事實上,如果明朝能夠爭點氣,那麼靠着山海關和北邊的長城防線,是完全可以擋住滿清的。

真正造成大明滅亡的是內部的流民起義,因為那些流民,他們不僅會摧毀明朝對地方的控制,而且還會不斷地從根本上削弱大明的國力。

因此,平定民亂才是大明最重要的事情。而明朝的劉明起義看似聲勢浩大,但是也並非完全無解,至少,盧閻王是可以解決的。那麼,這位盧閻王又是何許人也呢?

天生異象

盧閻王本名盧象升。說起來,盧閻王光從他的外貌長相里,你就覺得這人不好惹。為什麼呢?因為根據史書記載,盧相聲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徵。

第一就是身材很高,打摺合算的話,差不多能有兩米一,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屬於鶴立雞群的那一種。第二就是盧閻王的胳膊上,據說有一根很大的骨頭。

另外,盧閻王雖然生長在江南這片景秀之地,但是從小卻是個野性子,力氣特別大。但是這些卻並不妨礙盧閻王從小學習優異。

1622年,年僅22歲的盧象升,就在科舉考試中成為進士

說起來這一年不是個好年份,因為在這一年,本來是由東林黨推上皇位的天啟皇帝,正式和東林黨決裂了,隨後就是以魏忠賢等宦官為代表的政治群體,在朝堂上與東林党進行了一輪相當殘酷的廝殺!

由於盧閻王的出身靠近東林黨,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牽連。

但是由於盧閻王其實挺會做人,再加上你是剛剛出道,名氣不大,所以沒有被政治清算,反而一路做到了大名知府,絕對的年少得志。

然後意外就出現了,在1629年,滿清竟然從喜峰口找到了突破點,殺到了北京城下!一時之間,整個河北都是人心惶惶。

雖然朱棣都城遷到北京後就設置了兵力號稱50萬的三大營。然而,自從土木堡之戰後,北京三大營就日漸虛弱,等到嘉靖在位時期,三大營這支中央正規軍更是已經名存實亡了。

你能想象嗎?在嘉靖年間,有一次五萬蒙古部隊打到了通州城下,皇帝命令兵部尚書點兵出戰。

然而,北京三大營的所有人加起來卻只有五萬人,並且還屬於那種下到16歲毛頭小子,上到60歲退休大爺的狀況。得虧蒙古人就是想着搶一票就走,否則大明當場就得呵呵。

更令人感到無語的是,從嘉慶崇禎,這近百年間竟然就沒有人敢治理北京三大營的腐敗。結果就是等到滿清殺到北京城下後,整個河北都拉不出一支可以抵抗的部隊。

崇禎皇帝連忙號召各地將領官員勤王,而當時只是個文官的盧象升收到詔令後,捐出了自己的所有家產又四處募捐,湊出了一支萬人部隊,由自己親自帶領,正式踏上了戰場。

只不過初次上場的盧閻王並沒有表現的機會,但讓崇禎皇帝再次抓到了一棵能夠救命的大樹。

在滿清退去後,崇禎皇帝編管朝中文武,覺得能用的人實在不多。盧閻王雖然沒打過仗,但是就憑他敢帶人來救駕,忠心可嘉,於是乎,就讓盧象升自己掏錢組織了天雄軍

對沒錯,天雄軍是由盧閻王自掏腰包組建的,沒辦法,崇禎皇帝當時真的窮到家了,連後來孫傳庭陝西上任巡撫的時候,也就只拿到了六萬兩光銀而已。

那麼,面對明顯想要白嫖的老闆,盧閻王又是如何締造傳奇的呢?

天雄軍,出擊!

1630年,天雄軍準備完畢,然後就開始了他們的傳奇之路。

當時的農民軍在陝西,山西遭到了官軍大規模的圍堵後,便開始向東進入了河南,並有了向河北和山東發展的趨勢。

由於河南常年大旱,再加上那些貪官污吏和大戶們的盤剝,所以當農民軍到達了河南後,那反響是相當熱烈。

無數快要餓死的百姓踴躍參與,一時之間,河南地市遍地狼煙,連帶着河北南部也受到了農民軍的威脅。

然後,拎着大刀的盧閻王就上場了,在這裡標註一下盧閻王所用的大刀是類似於關羽青龍偃月刀的那一種,可不是普通的刀。

雖然是文人出身,但盧閻王真的很能打,每次上戰場總是衝鋒在前,靠着一手流利的刀法,以及出色的指揮能力,給農民軍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

僅在1631年,盧閻王和他的天雄軍就前後平定了11路叛軍,而且還屬於那種極其乾淨利落,斬草除根的那一種。

在盧象升的強力打擊下,河北,河南和山東大部分地區的起義軍,一時之間,不得不偃旗息鼓躲着他走。也由此,這位白面書生有了一個讓農民軍望而卻步的綽號——閻王

這個綽號絕對是名副其實。盧閻王的人生高光時刻,應該是在1635年,在這一年,第一代闖王高迎祥也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手下足足30多萬部隊,甚至還有三萬鐵騎!

由於農民軍的實力實在過於強悍,以至於很多明朝的將領在看到農民軍來後好一點的就守在城裡,絕不交戰,差一點的直接就跑路了。

也正是對自己的實力過於自信,所以高迎祥也制定了一個大膽的戰略,那就是攻下滁州,然後以此為跳板,拿下南京割據江南與北京分庭抗禮。

高迎祥差一點就成功了。

前面已經說過了,北京三大營已經是名存實亡,而江南的明軍,那就更是拉垮了,義軍一路勢如破竹,基本上就沒怎麼打仗。

直到盧閻王到了。

說起來,此時如閻王自己的狀況也相當不好,首先從名義上講,由於崇禎皇帝眼見農民軍已經有燎原之勢,因此任命盧閻王為七省總理!

看起來這個職權不可謂不大,但是說來搞笑,此時盧象升手上可用的兵力卻只有五萬人!更令人無語的是,當盧閻王率領的明軍要和高迎祥的主力開戰之時,明軍竟然還斷糧了!

就這麼個局勢,怎麼看都覺得盧閻王要栽了,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卻創造了一個奇蹟,為了能夠鼓舞士氣,盧閻王以身作則。

士兵不吃飯,他也不吃飯,和士兵同甘共苦,並且又畫下了種種大餅最終帶着四萬明軍在通過多次交戰後,竟然成功反殺了農民軍!

之前還擁兵30萬的高闖王,竟然被盧閻王打得只剩下了幾千人,不得不再次跑到了山林里打游擊。

另外,除了打仗是一把好手外,這位盧閻王也確實是個好官。在每次收復那些被起義軍霍霍過的地方後,他總是會召集留名分配土地和糧食,儘可能地恢復民生。

並且,針對起義軍,盧象升希望崇禎皇帝可以加大各地都府的職權,清理軍屯田畝,恢復軍戶制度,讓各省擁有一定的剿匪能力,不能什麼事情都只靠着自己手下的這幾萬部隊啊!

應該說盧閻王的這些做法都是對的,可惜的是他的老闆叫做崇禎。甚至不久後盧閻王就被崇禎送到了閻王殿,那這又是怎麼回事?

又被坑死

說起來,崇禎皇帝手下的陣容還是挺豪華的,光是能夠出將入相的人才就有三個。孫傳庭,洪承疇和盧象升。

這三個人,哪怕崇禎皇帝能夠全心全意地信任,一個大明都能夠多挺個十幾年,甚至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但可惜的是,這三個里除了洪承疇叛變以外,另外兩個都被崇禎坑上了絕路。1637年,滿清又一次發兵,到了河北。

然後崇禎皇帝再一次要求天下的軍隊前來救駕。沒什麼好說的,盧閻王也帶着自己的部隊不遠千里來勤王了。

作為當時明軍中風頭最盛的將領,崇禎皇帝表面上對盧閻王那是恩寵到了極致,又是賜尚方寶劍,又是讓盧閻王指揮各地前來勤王的部隊。

盧閻王領命之後,那也是精神抖擻,全心全意地召集各路將領開會,準備好好打一仗。

因為此次清軍入關的部隊大概在八萬,而勤王的部隊則達到了25萬,並且還都是有一定戰鬥力的精銳部隊。

所以,盧認為,或許可以來個關門打狗,痛擊清軍,不然的話,一邊要平定國內的流民叛亂,一邊還要時不時地防備清軍偷襲兩線作戰,實在是吃不消。

然而,當時的崇禎皇帝卻並不這麼想,他希望能夠和滿清議和。

說起來,和滿清議和是一招妙棋,因為當時的人都明白,以明朝現下的實力,想要同時應對內部的農民軍和外部的滿清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和滿清議和穩定國內的局勢,然後再想辦法對付滿清。

可問題是,崇禎皇帝,怎麼說嘛?多謀少斷,卻有剛愎自用。一方面,他想要和滿清一和。另一方面,他又始終拉不下面子。

更令人感到無語的是,後來的兵部尚書陳新甲點破了窗戶紙,主動提出要向滿清議和後迫於朝臣的壓力,崇禎皇帝竟然把這位大臣拖出去砍了!

崇禎在面對盧閻王的時候也是如此。當初發下了詔書,要求所有軍隊來救駕的是你,可是等到了盧閻王他們興沖沖地來到了北京城下後,崇禎皇帝卻又搞起了各種花活。

為了不讓盧閻王破壞自己的議和,崇禎用各種辦法將盧閻王架空,使得盧閻王到了竟然只有5000可以調用的部隊。

然後,這位大明的棟樑就帶着這5000孤兵,面對着十數倍於自己的清軍戰死沙場了!

在盧閻王戰死的時候,他的周圍有十數萬明軍,可是這些所謂的同袍卻早就已經得到了上頭的意思,一律按兵不動,就這樣看着盧閻王死於亂軍之中!

而在盧象升死後,那些前來救駕的官兵,也是徹底心涼了,與清軍的交戰,那是一觸即潰,紛紛打道回府。

更令人感到氣憤的是,當所有人都哀傷於大明幼師的一個忠誠的時候,崇禎皇帝的心腹楊嗣昌卻故意刁難起了盧閻王的家人。

你能想象嗎?這位為大明戰死到最後一刻的忠臣,在死後80多天,才得以入殮。

而在他死後,崇禎皇帝和楊嗣昌這對混蛋,由於種種原因,不僅沒有對這位英雄進行撫恤和家風,反而奪去了其生前的一切榮耀!

直到後來,楊嗣昌死於征討張獻忠的途中,崇禎皇帝這次恢復了盧象升的名譽,然而,一切都晚了。

在盧象升戰死的那一年,大明朝廷的又一個棟樑,孫傳庭也因為受到了皇帝的猜忌以及和楊嗣昌產生了衝突,結果被關進了大牢。

也是等到局勢徹底崩壞後,崇禎皇帝才將這位忠臣從監牢里拉了出來,然後又是一頓胡亂指揮,讓孫傳庭只能帶着一堆老弱病殘戰死在了潼關之上。

而同樣的,在孫傳庭戰死的消息傳到北京後,崇禎皇帝卻懷疑孫傳庭沒有死,而是跑路了,削去了孫傳庭的所有榮譽。

什麼是昏君?這就是昏君啊!

崇禎的手下從來都不缺那些能夠力挽狂瀾的忠臣良將,然而這些忠臣良將最後卻都被崇禎一個一個毀掉了!

不客氣的,說在坑隊友這方面,崇禎和蔣介石應該是很有共同語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