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無中國血,卻有中國心熊德龍:我未曾謀面的故土,究竟什麼樣?

本文內容來自於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刪除。


1995年十月一日,中國國慶,舉國歡慶。中國的領土上空紅旗飄飄,無數人歡欣鼓舞,一同參與這盛大的節日。所有中國人都在這一天感受到了中國偉大的輝煌成就,感受到了作為一名炎黃子孫的,光榮的自豪感!

故事,還得從1947年,那個蕭瑟的秋天開始說起。1947年,凌冽的秋風中,一個女子懷中抱着一塊白布,匆匆地來到了一家孤兒院。她左右張望了一下,確認周圍沒人之後,把懷中的東西放了下來。

伴隨着一聲嘹亮的啼哭聲,有人發現了這個被扔在孤兒院門口的,被遺棄的小傢伙——這就是熊德龍。這個日後讓無數人敬佩的商人,其出身,竟然是一個被遺棄的嬰兒。


熊德龍的出生無疑是不幸的。他被自己的父母拋棄,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扔到了孤兒院門口,如果不是被人及早發現,寒冷的秋日中,他甚至可能出現不測。但他同樣也是幸運的。上天讓父母拋棄了他,卻又寵愛地給了他另一對更優秀、更和善的父母——他們,就是熊德龍的養父母,熊如淡夫婦。

1948年,旅居印尼廣東華人熊如淡、黃鳳嬌夫婦兩人來到了這家孤兒院。他們想收養一個有華人血統的孩子,把它當作自己的孩子,好好養育。可當兩人在孤兒院長的介紹下尋找着要領養哪個孩子時,一個捲髮碧眼,看起來絲毫沒有華人血統的小傢伙卻出現在了他們的視野中。


兩人都覺得很驚奇——這個孩子與其它孩子不一樣。這個小傢伙緊緊地盯着兩人,沒有哭,也沒有鬧,這在那個年紀的孩子中無疑顯得十分奇特。因此夫妻兩人當場決定,就收養這個孩子了!至於有沒有華人血統?那不重要。收養要有眼緣,而這個小孩子夫妻兩人就非常喜歡。歡天喜地的將其抱回家裡之後,熊如淡為他起了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名字:熊德龍。

沒有華人血統不要緊,只要你有着一個中國名字,有着一顆心向祖國的心,你就是一個中國人!熊如淡、黃鳳嬌是客家人,在兩人的諄諄教導下,熊德龍,這個印尼、荷蘭雙混血的外國人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客家話,也在母親的教導下學會了許多有關中國的優良品德。


比如“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遠親不如近鄰”等。雖然養母黃鳳嬌並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她依然想給自己的養子最好的成長。她用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去教育熊德龍,希望把他培養成一個懂事的人。

小時候,熊德龍就是在母親溫暖的懷抱中汲取着各種知識,聽着她唱着客家山歌,解釋《增廣賢文》中的忠孝故事…熊德龍的心,也隨着母親的歌聲慢慢飛向了遠方。中國,父母的家鄉,我未曾謀面的故土,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而父母的行為更加加深了熊德龍的好奇心,也用言傳身教告訴了他,什麼是祖國,什麼是家鄉。幼年時的熊德龍的記憶中,每當過年的時候,父母都會寄錢給遠在中國的父母。


那時,海外的華人生活環境十分惡劣,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這個曾經發生過大規模排華的國家。熊家雖然算不上極度貧窮,但也絕算不上有錢。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熊如淡、黃鳳嬌還會從牙縫裡擠出來一點錢,郵回家中去。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絡,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絡資料,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本文作者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