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將讓兒子上小學只填母親的名字:“就說你爸爸失蹤了”

本文內容來自於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刪除。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

1954年,開國大將張雲逸遷居北京。在一次與工作人員的交談中,他堅決主張將兒子張光東送進北池子小學,與農民子弟為伴。這一決定,成就了一段深刻的家庭教育故事。



張雲逸對待教育有着獨特的見解。當工作人員建議他將兒子送往條件較好的“八一”小學時,他堅定地反駁:“那麼多幹部子弟聚在一起,有好處也有壞處。滿清八旗子弟許多人只知道吃喝玩樂,我們的幹部子女要自己奮鬥,不能做八旗子弟。”張雲逸認為,兒子應該與勞動人民的子弟交朋友,以培養堅韌的性格和獨立的精神。



於是,張雲逸堅持將兒子送進了北池子小學,這個決定奠定了張光東優異成績的基礎。1959年,張光東以出色的成績考入北京市第四中學,隨後又獲得了哈軍工的錄取。張雲逸始終教導兒子要不忘初心,警示他不要背離家庭的農民根源。張光東為了遵守父親的意願,甚至在學校填表時只寫下了母親的名字,不願提及父親的名字。這種堅持讓張雲逸感到欣慰,他自豪地對兒子說:“你可以告訴別人,你的爸爸失蹤了。”



張雲逸的家庭教育理念不僅在兒子身上有所體現,而且傳承給了下一代。張雲逸的二孫子,畢業後選擇進入軍墾農場勞動。張雲逸對此表示高興,因為他認為農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更能理解和融入勞動人民的生活。他認為這是一種值得自豪的歸屬,同時也是對自己農村根源的一種延續。



不僅在家庭教育方面,張雲逸在工作和待人接物中也體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特質。他的家庭住址,南池子18號,原本是清朝太監的住所,年久失修。有工作人員提議維修房子,但張雲逸婉拒了這一提議,認為破舊一點並不重要,相較於農民和工人的生活條件,他們的居住條件已經相當不錯。他以國家經濟的困難為由,堅持不花費公家太多的錢來維修房屋。



張雲逸的衣物也常常經過縫補。他只有在外出時才會穿上相對整潔的衣服。即便有一隻抗日戰爭時的戰利品公文包,他也使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然而,儘管對自己的生活要求極為苛刻,但張雲逸在待人接物方面十分慷慨。他經常在節假日邀請工作人員和他們的親屬一起聚餐,並且不吝贈送錢財和禮物。他還幫助生活困難的烈士子女,經常寄送大筆資金。

儘管張雲逸在晚年已是63歲高齡,但他仍然積極投身工作。雖然在60年代初期退出了軍界,但他擔任了全國人大常委、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等職務。他常常抱病工作,堅持每年視察各地區工作,聽取彙報,檢查醫院、食品公司和農業合作社等。即使有一次因發燒咳嗽住進醫院,他仍然堅持工作,因為他相信,個人的病痛不應妨礙國家大事的推進。

張雲逸的家風、待人態度和堅韌不拔的工作精神,深刻地影響了家庭成員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他始終將自己放在人民中間,倡導艱苦樸素的生活方式,堅守初心,不負人民所託。他的一生充滿了對家庭和國家的無私奉獻,留下了崇高的家國情懷。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絡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