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76歲武則天來看望臨死前的狄仁傑。想不到...

700年,76歲武則天來看望臨死前的狄仁傑。想不到,70歲狄仁傑提出一個過分的要求,武則天含淚答應,5年後她痛哭:悔不當初!

這天,70歲的狄仁傑躺在床榻上,氣若遊絲,雙眼吊滯地望着窗外。

外面突然一陣嘈雜,房內的隨從們都恭恭敬敬地趴在地上,似乎等候着尊貴的客人到來。

76歲的武則天徐徐走近,來看望這位病入膏肓的宰相。狄仁傑倍感激動,拖着病體就要起身拜見。

武則天見狀,連忙上去扶住了他,要求其免禮。武則天又摒退了左右,房間里只剩下武則天和狄仁傑二人。

狄仁傑病得很重,恐怕命不久矣,武則天對此心知肚明。她直接了當問狄仁傑,是否有更加傑出的人才能勝任宰相一職?

想不到,狄仁傑望着武則天,嘴裡吃力地吐出幾個字,這個過分的要求讓武則天措手不及,最後只好含淚答應。

然而5年之後,武則天直呼:悔不當初!

狄仁傑到底提了什麼樣的要求?

在影視里,狄仁傑就是無所不能的“神探”。在真實歷史上,這個稱呼狄仁傑的確擔當得起。

年輕的狄仁傑實打實靠科舉入仕,曾經擔當大理寺丞一職。

值得一提的是,狄仁傑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有17000多人牽涉其中,但最後沒有一個人冤訴,足以見得狄仁傑在辦案方面很有一套。

公元690年,武則天的武周剛剛建立,60歲的狄仁傑被立為宰相。

原因其一,狄仁傑在百姓中的口碑極高,這樣的人對於打破舊製做女皇的武則天來說,是特別渴求的人才。

其二,狄仁傑在政治方面的見地,很合武則天的胃口。

要知道,武則天想做女皇,其中阻礙是數不勝數的。但狄仁傑當時的態度,既不反對也不支持,武則天提拔他也便能更快地在朝中站穩腳跟。

然而,深得聖恩又明察秋毫的狄仁傑也會在陰溝里翻了船。他升任宰相幾個月後,被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

武則天開始臨朝執政之時,恐有人圖謀叛變,便設立告密機構,任用許多酷吏。

狄仁傑很不幸被盯上,來俊臣想要屈打成招,想不到狄仁傑立刻承認,免受皮肉之苦,趁機委託家人向武則天訴說冤情。

武則天親自審理了後,免其死罪,但把他貶為地方官,暫時避避風頭。

過了幾年後,狄仁傑重新被武則天啟用,再度拜相,這足以證明武則天還是很看重狄仁傑的。

其實,狄仁傑雖然對武則天臨朝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但在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能恢復李唐

當時,70多歲的武則天為立儲而舉棋不定,不知道立武家侄子還是李家兒子,狄仁傑站了出來,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姑侄和母子哪個更親?如果立子為儲,則會世代享受着後人香火。如果立了侄子,天底下還沒聽說有哪個侄子會供奉姑母的。

聽了狄仁傑一番話,武則天陷入了沉思。最終,她決定召回被貶的廬陵王李顯,復立其皇太子,把江山還給李家。

當狄仁傑走到人生盡頭時,他仍在向武則天吶喊:“恢復李唐,臣雖死無憾!”

武則天默默流下了眼淚,惋惜這位“知己”即將離去,也希望狄仁傑舉薦一些能勝任宰相的賢才。

狄仁傑也毫不避諱,表示張柬之是合適的人選,他直接讓武則天任命其為宰相,實屬有點過分了。不過武則天相信狄仁傑的眼光不會有錯,遂讓張柬之擔任宰相一職。

公元705年,張柬之和其他四位大臣,趁武則天得病之機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把皇位傳給太子。也就是“神龍政變”。

武則天深知大勢已去,不得不退居後宮。她氣憤至極,想不到一心提拔的人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

她曾當著新皇李顯的面,痛心疾首指責道:“我復立你為皇太子,本就有傳位給你的意思。而五賊卻貪求事功,令我憂憤交加!”

這五人皆被李顯封為王,但下場卻很凄慘。一年後,他們五人被奸人所害,皆遭到貶謫,最後不是病死,就是被毒死。

這算是報應嗎?大家怎麼看?

關注我@書中文史屋 ,那些斑駁的歲月,容我慢慢與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