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重大發現,挖出1男7女合葬墓,專家:快挖!底下有10箱黃金

引言

身為開國帝王之子,郢靖王的身份不可謂不尊貴。這樣一個人在去世之後所修建的陵墓的等級自然也遠非一般達官顯貴所能比擬,但也正是因此更加為盜墓賊所惦記。

經歷了十餘次偷盜之後,郢靖王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即便如此也擋不住賊人們前赴後繼趕來的腳步。在這種情況下,有關部門不得不對它進行發掘。

考古人員發現這座墓除了王爺夫妻倆之外還有六個年輕女性,證實了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的存在;還在墓室中發現了數口箱子曾經存在的痕迹,可惜木箱已成木屑,裡面的東西也早已腐爛。

一、王墓風雨六百年,接連被盜損毀大

2004年的某個冬天,寒風凜冽,湖北三岔河村的村民們大都窩在家中取暖,但支書卻被告知村東頭的那座墓好像又又被人盜了!

那是一座歷經了無數風沙雨水侵蝕的大墓,它的主人是六百年前的朱氏王朝的王爺-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的第24子朱棟

生在皇家,朱棟自小就過着金尊玉貴般的生活,三歲便封了郢王;可惜未及他長大成人,朱元璋便溘然離世,但他也因為年幼而躲過了隨之而來的新帝削藩與皇叔之間的流血爭鬥。

1405年,十七歲的朱棟迎娶了明初名將郭英排行第五的女兒為正妃。喜讀詩書、愛好文雅的朱棟與妻子感情甚篤,成婚九年育有四個女兒。

朱棟是在年滿二十歲那年舉家就藩的,封地安陸歷史悠久、水陸交通便利,經濟業頗為發達,是塊富庶之地。妻兒相伴,生活無憂,在自己的封地內身份超然,這樣的日子好不快活。

然而,六年之後他突然生了一場病,醫治無效,死了。消息傳到朝中,永樂帝為其定謚號為靖,並罷朝半個月以示對這位幼弟的悼念。

朱棟的墓坐落在如今的三岔河村旁,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被遺忘,直至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日寇將其位於地面上的建築破壞殆盡,只余墓冢。

自古以來財帛就是那能引人鋌而走險之物,即便是深埋地下的陪葬品亦不例外,依山傍水又華麗牢固、歷經五百餘年歲月侵蝕的郢靖王墓就曾被盯上很多次。

而這一次,已經是有據可查、有跡可循的第八次了。村支書一得到消息就趕緊去查看,在墓頂轉了一圈也沒發現新的盜洞。奇怪,往常那些團伙都是從墓頂往下炸開口子的。

最後,支書終於在墓的東邊發現了一個用草和樹枝遮掩住的洞口。當天晚上,村民和警察在盜洞口附近守株待兔,把四名攜帶鐵鍬等作案工具的盜墓賊抓了個正着。

沒多久,村民發現墓室以上大約八米深的土層又被盜墓賊給炸完了,讓這座本就飽受摧殘的墓又增添了一抹傷痕。

8月,郢中派出所接到了一個群眾舉報,有幾個外地口音的人在賓館裡密謀盜墓,警方順着線索,又抓了七個慣犯。

至此,搶救岌岌可危的郢靖王墓已經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專家們現場考察之後也給出了應當儘快挖掘的結論。

二、巨石擋門冒出氣體,多種措施防止被盜

2005年,經過為期三個月的詳細勘探之後,郢靖王墓的布局弄清楚了,發掘方案也確定了下來。11月底,正式開始了發掘。

首先,需要把墓道中的土給清理出來。動工沒多久,挖掘的民工就反映這裡的土又干又硬,挖起來特別困難。

工作人員檢查之後,發現這些土都是夯實了的,並且添加了可以增強粘合作用的物質,由此可見當初修建的時候防盜工作做得很細緻、到位。

相應地,這也導致清理工作的進度很緩慢,一直到半個月之後墓室甬道的券頂才開始顯露在眾人面前。大家都很興奮,這意味着下面就是封門牆,打開這道牆就是墓室了。

率先得見天日的,是矗立在墓前的墓誌。上面記載了墓主人的生平,稱其為洪武帝第23子。這並非錯誤,蓋因有位兄長被永樂帝廢為庶人,他的排位這才往前移了一位。

墓誌也小心翼翼移走後,顯露出來的是封門石。每塊石頭都有一噸多重,而這樣的石頭一共有三塊,以鐵鑄固定,四周灌滿了粘合劑。

重重防護,都是為了阻止那些覬覦墓內陪葬品的盜賊們的進入。可惜的是,當年的人們怎麼也沒想到,幾百年後當盜墓與科技結合,各種手段讓這些措施都變得不是那麼有用了。

待專業人士把封門石移走,金剛牆終於完全露出來了。考古人員在上面鑿開了一個口子,立刻有許多氣體從裡面冒出了。

所幸的是,經驗豐富的隊員們事先已經做好了防護準備。他們一邊快速採集氣體送去化驗,一邊耐心等了幾個小時直到停止冒氣了才進行下一步動作。

拆掉金剛牆,緊挨着的就是兩扇石門了,門上掛了一把大約一尺多長的鐵鎖。透過十來厘米的縫隙往裡看,墓室中煙霧繚繞,根本看不清裡面的情況,反倒顯得愈發陰森了。

見此情景,專家決定等待氣體徹底散凈之後再進一步開展工作。而這段時間,也足夠氣體成分出檢驗結果了。

報告果然很快就出爐了——那些看起來很嚇人的氣體原來是水蒸氣,並不是什麼奇奇怪怪的防盜或者防腐物質。這下子,大家可以安心進入墓室了。

三、墓室進水物品腐爛,元青花瓶價值連城

進入新世紀之後,郢靖王墓被盜的頻率直線上升。原因是同樣坐落在鍾祥的另一座明朝王墓出土了多達五千三百餘件文物,其中不乏稀世珍寶。

那座墓的主人是郢靖王的孫子輩,因此,就連考古人員對郢靖王墓的成果也是抱有很高期待的。

然而,推開石門之後工作人員的心頓時就哇涼哇涼的:映入眼帘的不是琳琅滿目的陪葬品,而是空空蕩蕩的前室。

十八平米的房間一眼掃過去空空如也:東側角落裡有上百個排列整齊的十來厘米大小的窩,裡面的東西早已不知去向;西側也只有一些小物件,比如兩三公分的馬鞍、鼓。

莫不是這裡已經被盜賊光顧,陪葬品全都被偷走了?懷揣着這種讓人忐忑的猜測,大家仔細清理,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最後終於在一個小窩中發現了一截殘留的木製品。

原來那裡放的是木俑,可惜因為墓室曾多次進水而腐爛。牆上的數道沁水線就是大水留下的痕迹,證明它們曾經來過,也解釋了為什麼墓室里充滿水蒸氣。

不需要繼續往裡面走,專家們都知道恐怕木質、絲質類不易保存的陪葬品全都已經腐爛了。事實也確實如此,就連中室和前室之間的木門也已經腐朽成一堆木屑了。

在耳室中,人們發現了四四方方的物體擺放過的痕迹。有人笑道:往下挖,說不定有十來箱黃金珠寶埋在下面。

大家都是專業的,自然也知道這其實是在開玩笑。從地上留下來的印記和泥土中的碎屑可以推斷出來,東西兩側的耳室中分別放置過三口木箱子,裡面裝的大概是衣服、字畫之類。

清理完中室,說不失望是不可能的。不需要與別人比較,大家都知道這些數量少、價值低的陪葬品與墓主人的皇帝親子、王爺身份並不匹配。

一直到了後室,終於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物品出現了:壁龕中擺放着幾件主人生前喜歡的文房用品。

一個天然水晶做成的山子,通透澄亮、外形精美,但它其實是主人使用的一個筆架;一個瑪瑙龍獸,價值連城,是主人用來鎮紙的;還有兩方硯,都是產量稀少的名硯

整個墓葬中發現的最具價值的物品是兩隻元青花,一隻名為四愛圖,一隻名為龍紋,分別放在王爺和王妃的棺床前面。

它們的品質和精美程度都遠超那隻曾在國外拍出過兩億多的天價的元青花,如今是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多次盜掘中倖存下來的這座明初王墓,雖然出土隨葬品的數量不多,兩百多件僅僅是梁庄王墓的零頭,但是價值頗高。

此外,它還為研究明初藩王喪葬習俗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這次發掘,是湖北省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有着重要意義。

四、可憐六名妙齡少女,大好年華卻被殉葬

考古人員還發現墓中共葬有一男七女,後室的兩具棺槨是朱棟和他的王妃郭氏。郭氏是在朱棟死後月余自縊而亡的,夫妻兩人同時下葬。那麼剩下的六個女子是誰呢?

在狹長的中室兩側,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耳室,地面上有着木箱和棺木殘留下來的碎屑,泥土裡散落着一些樣式相似的飾品,都是女性慣常使用的髮釵之類;但屍骨早已不見蹤影,只余牙齒這種十分堅固的部位。

經過對牙齒的鑒定,判斷出曾經埋葬在這裡的都是女性,並且死去之時很年輕,都不超過十八歲。

箱子的數量和棺木的數量是一致的,都是六個,因而應當是每人一隻木箱陪葬。按照古人視死如生的觀念,她們很可能是照顧郢靖王生活起居的宮女或者侍妾。

但是,問題來了,這麼多年輕女子怎麼會在同一時間死去呢?事實上,她們並不是自然死亡,她們是殉葬品。

郢靖王墓的金銀玉器較少,反而有大量木俑,這是受朱元璋生前定下來的規矩所限制。這位叫花子出身的皇帝在喪葬上對後代提出了嚴格要求,臨終還不忘叮囑兒孫不能用金玉隨葬。

高居皇帝之位依然節儉,不免令人動容。但是,人殉這種已經斷了很久的殘酷之極的制度卻是被他重新用起來的。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死後,殉葬的妃子多達40人。朱棟的生母因為生育他有功才逃過一劫,而他墓中的女子除了王妃也全都是可憐的殉葬品。

正處花樣年華的女孩兒們,還沒有來得及好好看一看這個世界,就成為這些封建帝王的犧牲品。

她們的遺體,被放在本該堆放雜物的耳室。就連王妃本人,凄美的殉情故事背後又何嘗不是失去倚靠之後對未來的無望?

這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是對吃人不吐骨頭的封建王權的控訴。

結語

從1998年到2005年,僅僅七年間,郢靖王墓就多了九個盜洞。但它又如此幸運,一次又一次幸免於難。然而,六百年前那六個女孩兒卻沒有這份好運,只能被迫成為墓室里的殉葬品。

郢靖王墓出土的器物數量不算多。但種類豐富,其中有六件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這座墓本身也是一個活歷史,把一些明初的風俗制度展現在歷史學者們面前。

參考文獻:

[1]甘凈.《郢靖王墓》簡介[J].考古,2016

[2]院文清.湖北鍾祥明代郢靖王墓發掘收穫重大[J].中國文物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