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6日,華同志聯合了葉帥等人經過縝密的部署,一舉粉碎了企圖奪權的“四人幫”,讓國家平穩過渡。
10月10日,中央正式對外公布了此事,無數群眾百姓為之歡騰。鄧公當時也非常高興,很快就寫信給中央表示希望能出來繼續為人民服務。
但是呢,一直到1977年的十屆三中全會鄧公的領導職務才得到全面恢復,這是為何?難道真是華同志從中阻撓嗎?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華同志並非反對鄧公復出,只是他希望等鋪墊都做好以後,找到一個最合適的時機再讓鄧公出來工作。
在1976年4月,鄧公是被撤銷了一切職務,僅“保留黨籍,以觀後效”,但是在粉碎“四人幫”後他的政治生活就開始逐步恢復了,許多重要事件也會通報於他。
等到同年12月,鄧公在醫院住院期間又重獲了閱讀中央文件的權利,並且中央的領導人都到醫院去看望過他。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信號,已經展現了要復出的苗頭。
當時華同志是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軍委主席,如果他鐵了心不想再讓鄧公繼續工作,那他完全可以更強硬一些。那為什麼他沒有馬上安排鄧公復出呢?關於這一點,1977年1月6日的政治局會議上他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華同志也知道有很多老幹部在努力推動鄧公復出,就在會議上專門提出了三點要求:
一是必須要在所有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才能確定此事,因為之前鄧公的遭遇都是毛主席點頭、政治局一致同意的,不能說毛主席去世不久便立刻推翻他定下的調,而且輕易改變也會顯得政治局做決策不成熟,影響不好;
二是如果粉碎“四人幫”就立馬給鄧公翻案,在原先那些“四人幫”的擁護者看來,就會是鄧公在背後推波助瀾,因而心生怨言。偏偏鄧公代表的也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到時兩方很容易產生矛盾,如果有人之人再藉機煽風點火,中央會特別被動;
三是中央與“四人幫”的鬥爭是因為“四人幫”企圖篡黨奪權,中央必須做出反應。也就是說,粉碎“四人幫”的目的自始至終都不是為了給鄧公翻案,不能將主次搞反了,即便是鄧公要復出,也要服從大局。
從華同志的這番考量來看,他的確想得很深遠全面,畢竟要肅清“四人幫”餘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儘可能地減少對社會的影響。他把自己的心裡話跟葉帥、陳雲等人說出來,也是希望老同志們能多加理解。
葉帥這時也是贊成華同志的做法,他說過“小平是要出來工作,不過要晚一點。車子轉彎轉得太急要翻車的......不然,真成宮廷政變了。”
華同志的那些言論並不是搪塞之語,後面他還做了很多事,都是在為鄧公復出掃清障礙。
1月14日,政治局會議僅僅過去一個多禮拜,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李鑫就向中央理論學習組傳達了華同志的意見:“鄧小平同志的問題是要解決的,實際上也在逐步解決。”
同年3月,華同志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宣布了“四人幫”對鄧公的污衊之詞都是不實的,鄧公並沒有插手“四五事件”,所以應“在適當的時機讓鄧小平同志出來工作。”
他同樣再解釋了一次對鄧公復出持謹慎態度的原因,就是擔心反革命分子會發起“反攻”。
正是因為中央有這個態度,鄧公才在4月給中央寫信,表明要“準確”、“完整”地理解毛主席精神。不過在信中,鄧公否定了“兩個凡是”,這讓華同志有些不滿。
華同志讓汪東興、李鑫代表中央辦公廳去看望了一次鄧公,讓他把說法改一改並對“四五事件”表個態,以便重新參加中央領導工作,不過鄧公拒絕了。
可即便是鄧公拒絕,華同志也沒有進行打壓,還是把鄧公的信印發至全國縣團級單位,這引發了極大的轟動。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華同志同意引發鄧公的信,才讓鄧公有了復出的群眾基礎,如果華同志真的特別反對,他完全可以不這樣做。
水到渠成之後,1977年7月的十屆三中全會公布了《關於恢復鄧小平職務的決議》,鄧公重新進入了中央領導層。後面雙方的確是有一些分歧,但也是後來的事,至少在鄧公復出這個問題上,華同志是不反對甚至是贊成的。
從事實來看,華同志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的三點要求,是非常高明的。只有一切都平穩後,才能讓事情順利推動,這樣對時局就不會造成什麼不利影響。
在鄧公復出以後,情況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華同志還是沒有打壓,他多次開會時都讓大家暢所欲言,實事求是地指出問題,即便有時候問題針對的是他自己,他也沒有強硬地停止會議。
等他自覺跟不上發展後,又高風亮節地主動提出辭職,絲毫不戀權。華同志是真正地說退就退了,沒有任何拖泥帶水,不再涉及政治也不多加評論,即便有人相問,他也是擺擺手馬上就走開。
個人榮辱、職務高地,在華同志看來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只要國家和群眾能積極向上地發展就足夠了。對祖國的下一代,華同志也始終保持了關心,每當有孩子登門拜訪,他都會特別高興。
《鐵臂阿童木》剛剛被引入國內時,華同志是每集必看,並且喜歡跟孩子一起看順便討論劇情。為了這部動畫片,華同志還讓秘書打電話給翻譯周斌,告訴對方這很有意思。
這樣一位有親和力的領導,讓人感覺非常真實,也非常淳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