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三角洲——安南,對於很多中國古代史愛好者來說,堪稱傷心之地。如果說近代史愛好者為丟失外蒙而傷心的話,那麼古代史愛好者對紅河三角洲的丟失而產生的痛苦指數,或許遠超近代史愛好者為外蒙丟失而產生的痛苦指數。
安南地區早在秦朝就被秦始皇的大軍納入華夏版圖。西漢初年一度成為南越國的一部分。漢武帝時代西漢滅亡南越國,紅河三角洲地區再度納入中華帝國的版圖。
其實安南的土著從秦漢開始,一直謀求脫離中華帝國而自立。因此每當亂世的時候,安南總會出現割據勢力。但這些割據勢力很快都會被來自北方的勢力消滅。這一切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發生了變化。
五代十國是基於晚唐軍閥割據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場戰亂維持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最終被趙家兄弟建立的北宋王朝終結。趙二皇帝在位期間,安南還處於沒有被收復的狀態。於是宋太宗發兵討伐安南,但最終被安南軍隊頂住了壓力。宋太宗見難以取勝,只好冊封安南君主為靜海軍節度使,並允許其事實上處於獨立的狀態。
在五代十國時期,安南一度屬於南漢國的一部分。但到了五代中期左右,安南脫離南漢國。按照傳統的說法認為,安南獨立的責任方是北宋。但現如今有很多歷史愛好者提出質疑:那就是既然安南獨立於南漢,那責任就該由南漢來承擔,不該由北宋來承擔。
那麼,安南獨立,到底是南漢的責任還是北宋的責任?
個人覺得:是北宋的責任。
1、晚唐五代亂世
其實打從安史之亂結束開始,唐朝對於河北藩鎮就處於失控狀態:唐廷無法徹底消滅河北的藩鎮割據狀態,因此默認河北藩鎮割據屬於既定事實,而河北藩鎮為了不惹麻煩,因此也表示自己依舊是大唐天子的部將,但是自己的防區處於“高度自治”狀態。而隨着歷史的發展,這種藩鎮割據狀態在唐朝越來越普遍,到了晚唐時期,因為黃巢起義的衝擊,唐昭宗在位時期,唐廷只不過是一個虛有其表的朝廷。最終藩鎮朱全忠廢掉唐朝皇帝,終結了唐朝的名義統治,開始了五代十國的歷史時期。
而五代十國期間的特點就是軍閥混戰。五代十國的君主不過是大軍閥,而這些大軍閥的內部又存在很多中小軍閥。
南漢和安南之間其實就是大小軍閥的差別。因此,苛求南漢這樣的軍閥集團沒能維持住對安南的統治,宛如苛求五代的中原王朝都沒能橫掃天下一樣,都有強人所難的意味。
2、北宋的勢頭
五代後周時期,當時中原最強盛的軍事集團,除了後周王朝之外,二號種子就是淮南軍閥集團建立的南吳——南唐政權。當時柴榮主政後周集團期間,曾大軍南征南唐,從南唐手裡奪走了江北之地。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南唐集團的實力。
柴榮去世後,趙匡胤接盤了後周集團的家底,建立北宋王朝,而後陸續消滅了諸如後蜀、南唐、南漢等勢力。到了趙光義在位時期,吳越國也被北宋吞併。此時的北宋體量龐大,具備統一王朝的趨勢。
但是即便如此,北宋依舊沒能將安南納入版圖,因此不能不認為:安南的獨立,確實是北宋的責任。畢竟北宋的體量強於五代中的任何一個王朝。但還是沒能解決安南問題。
其實對於北宋君王來說,也深知大一統是中原皇帝的使命。所以宋神宗在位期間,決定解決這個問題:按照當時的觀念,河湟地區、燕雲十六州、整個西夏、安南,都是北宋王朝應該收復的區域。於是宋神宗開始考慮解決這些問題:為此,宋神宗先後發動了河湟開邊運動,以及對西夏、安南的討伐戰爭。最終,除了河湟開邊之外,其餘的兩項都歸於失敗。
從宋神宗的態度來看,宋神宗也覺得收復安南是宋朝官家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