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骨灰撒落地點有何含義?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民族危難之際躬身入局,不拿一針一線,竭盡所能為人民謀福祉。而今,他們已消失在茫茫人間,但其精神永垂不朽,成為中華兒女心中難忘的英雄。

周恩來總理正是一個標誌性人物,他年少時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遠赴海外留學,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知識;一生為革命事業赴湯蹈火,無墓碑、無官威、無後人,推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

這樣可敬的周總理,人民群眾始終念着他的好,無需號召,左鄰右舍奔走相告,自發地前往悼念,十里長街送總理,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死不留灰 將革新進行到底

1976年1月8日,這是一個值得中華兒女銘記的日子,這一天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永遠閉上了雙眼。

周恩來總理的最後時刻,仍在勇敢地與癌症抗爭。病榻之上,他還在為祖國的命運操心着,希望儘可能多地再做一些事情。然而,終究到了分別的時刻,醫生和護士的拚命賽跑無濟於事,癌症晚期已無法逆轉,奪走了周恩來總理的生命。

當周恩來逝世的消息傳來時,同樣經受着病痛折磨的毛澤東主席眼淚奪眶而出,他閉上雙眼抬起頭平靜心情,通信員見狀也停下讀報的節奏,在一旁等待主席平復心情。那段時間,毛澤東主席彷彿失去了笑容,一邊與病魔作鬥爭,一邊追憶老戰友。

周恩來總理的葬禮應該如何辦?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黨中央慎重考慮了許久,準備嚴肅對待。而鄧穎超同志提出周恩來生前的最後一個訴求,卻讓黨中央為之犯難。

“什麼!火化不留骨灰!”黨中央相關人員將聲音拔高,不敢相信這件事。畢竟,這可是一國總理,若不留骨灰,後世中華兒女將如何憑弔哀思。在此前的殯葬中,從來沒有遇到過這一情況,黨中央當場拒絕,堅持領導人物殯葬的慣例。

不過,考慮到鄧穎超身份特殊,作為總理的妻子她是最了解總理的人,黨中央將這一訴求向上反映。

鄧穎超同志深知這件事的困難,仍然堅持勸說道“這是恩來最後的心愿了,就按照他說的來吧。”原來早在1956年,周恩來夫婦便在倡導人死後要火化的倡議書上籤了字,並約定死後不留灰,魂歸中國。

要知道,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死者為大”的理念根深蒂固。人死後要入土為安,與黃土為伴,供後人哀思。伴隨着新思潮的湧入,殯葬改革迎來新的改革,主張放棄土葬留墳,選擇平墳還耕,將優質的土地留給後世農作

新事物的產生,總是一波三折,困難重重。此時,火化再葬尚在倡議中,黨中央領導以身作則,率先簽下倡議書,但在民間並不普及,仍需要更多的時間。

然而,周恩來總理要做的不僅僅是火化,還要在火化後撒掉骨灰,這在當時又是一種革命的進步。

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死後不留骨灰的人,周恩來總理還是如願以償,在妻子鄧穎超的努力勸說下,終於得到了黨中央的同意。此時沉浸在悲傷中的鄧穎超,終於看到了一絲曙光,內心稍微感到一絲慰藉。

1月15日下午周恩來總理追悼會剛剛結束,鄧穎超就把家屬召集在一起,並透露了早在十幾年前總理就和他約定,死後不留骨灰,更好地守護中華大地。

要想在眾目睽睽之下完成這件大事,僅依靠鄧穎超一人是不可能的。作為周恩來總理的妻子,鄧穎超的“目標”太大,一舉一動都被人民群眾關注。若撒骨灰的地點公之於眾,人民群眾必然會進行公開祭奠,這就與周總理的意願南轅北轍了。

當晚,鄧穎超找來周恩來總理所在黨小組成員張樹迎、高振普兩位同志,商量骨灰撒落的地點。

他們二人與周恩來總理相伴多年,非常尊重領導的要求,當場表示一定不辱使命,將總理交待的最後一項任務完成。

此事一定要保密”,鄧穎超再三叮囑着,眼瞅着這件大事終於要完成了,她心中又激動又難過。總理走後,她孤身一人,很少將悲痛的情緒流露出來。在公眾場合,她總是保持着優雅精緻的樣子,儘可能地剋制情緒,將工作安排好。

不負人民 十里長街送總理

周恩來總理的後事有條不紊地進行着,鄧穎超負責流程安排和殯葬事宜,按照總理的要求一切從簡;而張樹迎、高振普等四人則前往各地考察,最終選擇出四個合適的地點,按照計划進行着。

直到此時,除了鄧穎超五人在內,全國上下幾乎沒有人知道周恩來總理撒骨灰的地方。

選定的弔唁日期終於到了,一切都井然有序,當天,鄧穎超陪着周恩來總理走完最後一程路。當拿到骨灰盒的那一刻,她才晃過神來“恩來同志,我做到了”。她心裡明白,撒骨灰的最後一步,她不可能參與也不能參與。

為了圓滿完成周恩來總理的心愿,鄧穎超拿着空空的骨灰盒坐上了汽車,在夜色中向東駛去。而道路兩邊,里三層外三層擠滿了人,他們身帶白花,眼中含淚,堅定地望着人民大會堂的方向,自發地弔唁周恩來總理。

鄧穎超望着十里長街的群眾,眼眶再一次紅了,她撫摸着骨灰盒,低聲說道“恩來同志,群眾們都來看你了”。汽車還在向前駛去,群眾中傳來一聲聲哭聲,鄧穎超再也控制不住情緒,低下頭痛哭起來。

就在此時,高振普等人也開始行動了,他們拿起沉甸甸的骨灰,開始了撒骨灰的任務。

為了躲開媒體的關注,他們選擇了更為低調的方式,通過人民大會堂的地下通道,躲過了弔唁的群眾,搭乘周恩來總理平時很少使用的吉普車。這輛吉普車意義重大,曾是斯大林贈送給他的,不過平時周恩來總理很少使用,更習慣用大紅旗出行,已成為他的標誌性車輛。而這輛灰色的吉普車則不為人多熟悉,更方便出行。

夜色越來越濃,前來弔唁的群眾遲遲不願散去,即便多次勸說,仍然堅持等待。“讓我們再送一送周總理吧”群眾們一邊哭着一邊說道,隨後又是此起彼伏的哭泣聲,整個北京都沉浸在悲傷之中。

當群眾聽聞周總理死後不留灰的心愿時,雖然非常震驚和惋惜,但還是尊重總理的決定。周恩來總理生前為國為民,死後也與土地共生,將永遠地陪伴世人。

雖然無碑無墳,但對於鍾愛周總理的群眾來說,只要有心弔唁,到處都是周總理的影子。

當然,關於周總理的骨灰撒在何處,當時的群眾也很好奇,但始終未獲得絲毫消息。直到三十多年後,這個秘密才正式揭秘,每一處都寄託着周總理的抱負和深情。

四捧骨灰 心繫全中國

當那個暗潮湧動的時代終於畫上句號後,一個個被陷害的革命人士被正名,當年參與周恩來總理撒骨灰事宜的相關人員,才打開話匣子,將骨灰之地公之於眾,並講述了選址背後的原因

多方打聽得知,周恩來總理的骨灰一分為四,搭乘一個撒農藥的小飛機,走完了最後的旅程。夜色之下,小飛機依次飛過北京上空、密雲水庫、天津海河和山東濱州黃河入海口,在四個熟悉的地點飄然而下,最終穩穩地落在泥土之中。

一半骨灰落北京,這是他奮鬥的地方,一處是他為新中國建設的地方,一處是水利高光項目;四分之一落天津,革命起步的地方,同時也是愛情滋生的地方;四分之一落黃河,致敬祖國母親,呼喚遠方的遊子歸家。

頭把骨灰飄揚在北京上空,這裡是周恩來總理奮鬥一生的地方,也是他魂牽夢縈的故土。

少年時在北京與父親一起生活,老北京愜意融洽的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後革命形勢愈演愈烈,作為“五四”運動的主陣地之一,北京成為周恩來不斷往返的地方,在這裡結識了若干有志青年,共同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作為首都,周恩來總理出謀劃策開闢新天地,見證過開國大典和國宴,主張建設北京火車站等、北京飯店、人民大會堂等,見證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到經濟自給。在這裡,周總理日理萬機,夜晚還在燈前俯首,為新中國的發展日夜操心。

骨灰撒在北京,周恩來總理就能守着這片天地,與北京人民心連心,見證祖國的發展。

第二把骨灰同樣也是在北京,位置在密雲水庫,這是周恩來總理一直放在心頭的水利大事。

周恩來總理曾多次說道,他心中有兩件大事,一個是上天,要推動兩彈一星及航天飛行等工作,一個是水利,要從與水“抗爭”到與水“共生”。而密雲水庫正是水利大事,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指揮並層層監督。

曾經的北京水資源緊缺,僅依靠玉泉山供水,遠遠無法滿足市區生活和生產的需要。為了推進水利,周恩來總理邀請水利專家進行選址勘探,最終選擇了幾大水庫進行試點,並親自主持推動。

其中,密雲水庫是規模最大的一個,備受周恩來總理的關注。密雲水庫是京津唐地區第一大水庫、華北地區第二大水庫,建成後可源源不斷地向北京城區供水,解決區域水資源緊缺的問題。

為了建設密雲水庫,背後注入無法計數的時間和精力,整個周期歷時近兩年,勸說5萬多居民搬遷,挖掘了超三千萬立方米土石方,克服了種種困難,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幸運的是,這一切付出最終換來密雲水庫的落成,成就了我國水利事業的大發展。

第三把骨灰撒在天津,於周總理而言,天津是他的第二故鄉。在這裡他在南開大學求學,多次組織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還組建了革命團體“覺悟社”。

天津是他正式開始革命的地方,洋溢着青春的熱血,也多次身陷囹圄,與敵方苦苦鬥爭。當然,這也藏着一個私心,天津也是周恩來總理與革命伴侶鄧穎超相識相知相戀的地方,兩個志同道合的青年在此結緣,相伴一生。在天津,周恩來總理將革命理論落實到實踐中,頂着風險與敵人作鬥爭。

第四把骨灰灑向母親河黃河,在山東濱海黃河入海口與母親相擁。在中國,黃河有“母親”的意向,周恩來曾多次在文中表達對黃河的熱愛,感謝黃河對中華兒女的哺育之情。周恩來經常提醒身邊人,做人不能忘本,要像黃河母親一般無私奉獻,不取一分一厘,默默為兩岸人民提供生命之源。

黃河素有“九十九道灣”之稱,作為中國第二長河,流域非常廣闊,覆蓋祖國大好河山。那麼,為什麼最後一把骨灰要選在山東濱海黃河入海口呢?除了與祖國母親相擁外,還寄託着一份情思——希望通過海水將他帶入台灣海峽,海陸一家親,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

若干年後,當知道周恩來總理撒骨灰的位置,人民群眾再一次為之豎起大拇指。這樣一位開天闢地的大人物,直到彌留之際仍然不忘新中國,這是何等的胸襟和氣量。

對人民有益的人,人民終究不會忘記他。直到今日,向任何一個中國人問起周恩來的事迹,總會收到一句親切的稱呼“周總理”,這不僅僅是他的職位,更是他在人民心中崇高的地位。

結語

周恩來總理一生無墳無碑,骨灰永遠地留在他心繫的土地上,一代偉人的忠肝義膽值得每一個中華兒女銘記。

經歷過那個時代的領導人,每個人都為祖國發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們殫精竭慮但從不計較得失,值得每一位青年學習。

周恩來總理更像是一個徹底的革命者,始終為新中國的發展而努力,力圖打破群眾思想的局限性,期待見到更美好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