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上最著名的兩次專家誤國

自古以來,那些一言可決萬人生死的上位者們,如果他們在做決策時,忽略了處境的突然變化將會引發大眾恐慌因素的事實,那都是要出大事的!

比如戰國時期趙括與三國時代的馬謖二人,這兩人對於兵法的見解、戰略戰術研究上的專業性是無可挑剔的。

趙括與趙王論兵

趙括論兵法,引經據典,口若懸河。趙國包括趙王在內的所有名臣大將,都得甘拜下風。

諸葛亮南征

馬謖對於戰略上的見解,在諸葛亮南征時能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之策,竟與諸葛亮不謀而合,被視作奇才。

可以這樣說,在二人兵敗身亡之前,他倆完全當得起古代軍事專家這個稱呼。

所以,這兩人在理論上都是超一流的。

然而,二人都犯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忽略了基層士卒在突然陷入“不測之境”後,大眾會產生心理上的恐慌情緒這個關鍵因素。

恐慌蔓延,就會怨氣滋生,然而嚴重削弱了軍心士氣,使戰鬥力頓時十不足一,導致最後軍覆身亡的結局。

一:趙括的長平之戰

趙括接替了廉頗,擔任長平前線趙軍統帥後,立即就推翻了廉頗築壘堅守的穩妥之策,麾動大軍出營,向秦軍發動全面攻擊。

有老成持重者勸他:大軍這樣倉促急進,須防被秦軍抄了後路。

趙括輕描淡寫的說:我有四十萬雄兵,何懼秦軍來抄我後路?他能來多少人?只要敢來,我集中精兵回師一擊,立即就擊垮了他。

這樣的推斷,在兵法理論上倒是對的,

因為凡抄後路的敵方迂迴部隊,註定了數量不會太多,最多不過一二萬,或許只有數千。

而以四十萬大軍集中精兵奮力一擊,去攻擊區區萬人構成的防線,豈能摧不破?

然而,實際上卻是太想當然了!

秦軍大將白起等得就是這一刻,當趙軍全線出擊時,秦軍佯裝不敵,有計劃的步步後撤,引誘趙軍逐漸深入。

秦軍撤退的同時,一支二萬餘人馬的秦軍輕騎迂迴到了趙軍後方,切斷了趙軍的糧道。五千秦軍騎兵帶足了強弓硬弩,直插趙國大軍與其後方營壘的中間位置,選擇地形築起堅壘,猶如釘子一樣的釘在了要道上,徹底斷絕了趙軍與後方的聯繫。

這時候,輪到趙括去實踐他那番“集中精兵一擊摧破秦軍防線”的理論了。

然而事實證明了,這種理論在現實面前顯得多麼可笑!

高高在上的趙括所不知道的是:

對不測之境的畏懼,乃人類之天性。而趙軍後路被素有虎狼之師之稱的秦兵截斷,就是陷入了不測之境。

由此,士卒們心裡早就打起了鼓,人人惶恐之下,十分力氣,七分已失。這時候的精兵,實際已成了“驚兵”。

以一群已經驚恐不安的“精兵”去攻擊在軍功封爵制激勵下、人人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秦國虎狼之兵,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秦軍千弩競發,矢如雨下,趙兵多次組織攻擊,屢戰屢敗,秦軍的防線不動如山。

與此同時,當面的秦軍也不再撤退,兵分多路開始向趙軍發起了反擊,戰場攻守易勢,趙軍數戰不利,惶恐情緒瀰漫全軍。

趙括這才發現大事不妙,被迫下令全軍停止進攻,就地建造壁壘,轉入防禦。至此,高歌猛進的趙國大軍變成了固守待援狀態。

然而這時候,秦國進入全面總動員,徵發國內16歲以上、60歲以下者,統統趕赴前線,秦軍的包圍圈一日日的完善,勢要一口吞了趙軍。

所有從趙國通往前方的交通都被秦軍阻斷,趙括哪還能得到什麼援助?

公元前260年·農曆九月。

被圍困的趙軍已經斷糧四十餘日,大量趙士卒不是餓死、就是在一次次失敗的突圍不成中戰死,諸營兵無戰心、將無鬥志。

而偏不信邪的趙括,雖然每次衝擊秦軍防線失敗,卻仍不死心。他搜遍全軍,把尚殘存有一戰之力的軍士組成了數支突擊隊,輪番向秦軍發起突擊,結果當然是沖一次,便頭破血流一次。

於是,趙括親自帶隊突擊,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長平包圍圈內的數十萬趙軍集體棄械投降。

為了從最大程度上削弱趙國,秦軍做出了一個極其殘忍的決定,除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之外,余者全部坑殺。

這一仗,是大傷了趙國元氣的。

趙括的毛病就是,倚仗自己有數十萬大軍,就輕敵冒進,還無懼被敵軍包圍。他忽視了當軍隊被圍、後路被斷時,士兵會發生恐慌,從而會軍心動搖、嚴重損害戰鬥力的致命因素。

不得不說,這個戰國時代的軍事理論專家脫離了實際,造成的後果就是是誤國殃民!

二:馬謖失街亭。

馬謖犯的病,與趙括類似,同樣是忽視了恐慌情緒會對大局所產生的影響。

三國馬謖其人,從小熟讀兵法,長成後韜略滿腹,見識非凡。得到了諸葛亮的大加賞識。諸葛亮北伐時,就給了馬謖獨統一軍,駐守街亭,阻擋住魏軍西進之路的重任。

當然了,諸葛亮知道馬謖雖然有大才,卻從沒有直接領兵打仗的經驗,而且對基層部隊也不熟悉。所以,又特別給馬謖安排了一位戎馬經驗豐富的副手,就是宿將王平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特別針對街亭地形,把部隊怎麼展開,怎樣安排防禦等等作戰方針,全部交代的清清楚楚。

怎樣守住街亭?

無非就是當道據城、斷路。以蜀兵之精,完全可憑藉地形與堅壘堅守一段時間,讓諸葛亮完成對已佔領地區的整合。

實際自古打仗,到了戰場上,從來就沒有奇謀妙計。

奇謀妙計只在中軍帳籌劃階段,真到了一線直接交兵的階段,就唯有扎紮實實的準備硬碰硬,這就是兵法所謂“結硬寨、打死仗“,嚴防死守、以待殲敵機會,這才是取勝之道。

可以說,只要馬謖一切按預定方針行事,就不會有街亭之敗。

然而,馬謖卻違背了諸葛亮的預定戰策,並辜負了信任與重託!

馬謖無疑是一個優秀的專業參謀人才。他很擅長觀看全局,能從書面上分析形勢,對比優劣,並為決策者提出建議以作參考,這就是古代的專業參軍,理論水平強的很!

但是馬謖沒有接受過軍旅基層營伍生涯的磨練,尤其沒有與人白刃爭鋒的實踐經歷。所以,講起戰略戰術一套一套的,唯獨對衝鋒陷陣的白刃戰鬥卻陌生了。

當自作聰明的馬謖兵權在握後,他或許認為,打硬仗是個笨辦法。

於是到了街亭後,便擅自修改了諸葛亮的定策。並以“居高臨下可以一鼓破敵”的書面兵法理論為依據,決定放棄當道據城、嚴防死守的預定方針,要把部隊移駐到了山上,企圖以機巧取勝。

這就遭到了副將王平的堅決反對,王平勸他,如果把部隊開到山上,被魏軍四面合圍,水源被斷,那對軍心士氣造成的打擊是致命的。

王平堅持認為,還是應該老老實實的當道據城,嚴防死守。

但是自持熟讀兵書,性格又自以為是的馬謖,最終以主將的權力壓倒了王平的老成持重。然後,馬謖無視諸葛亮的戰前定策,擅自率軍上了山頭。

然而,從無白刃戰鬥經驗的馬謂萬萬沒料到的是:

上了山頭的蜀軍精兵,一旦發現自己被魏軍四面圍困之後,營中士卒們的心情、信心、士氣、戰鬥力立即就發生了顛覆性變化。

魏國大將張郃率軍兵臨山下,一看馬謖竟然不當道據城,卻把部隊拉上了山。立即就下令,四面包圍,切斷了蜀軍的水源。

這樣一來,山上的蜀軍將士紛紛慌了神。

人心一亂,戰力減半!

任蜀軍再怎麼居高臨下,也沖不破山下魏軍以強弓硬弩構築起的包圍圈了。

馬謖數次組織隊伍試圖衝下山去擊破魏軍壁壘,都被魏軍狂風暴雨般的箭矢給射的人仰馬翻。預想中的居高臨下霆一擊,完全就成了個笑話!

多次攻擊失敗,本就惶恐不安的蜀兵愈發膽寒,任馬謖揮動紅旗下令,軍士們誰也不肯再出戰了,真是如之奈何也!

這樣,街亭之戰的結果就是,蜀軍水源被斷,驚慌失措、士氣大跌。最後突圍不成,士卒意志被瓦解而全軍潰散,失了街亭。

從而把諸葛亮首次北伐剛打出來的大好形勢,徹底的崩壞了。

總結趙國長平之敗與蜀漢失街亭這兩場敗仗,共同特點是:

主將皆為精通兵法的專家型人才,所部亦全是甲堅兵利的勁卒。

將不可謂不智,兵也不可謂不勇,可為何還是要一敗塗地?

就是因為專家型的大將,往往不接地氣,過分相信理論而脫離了實際。

會忽視了人心在不同處境下會發生不同變化,以及危險環境下的恐慌情緒會嚴重損害士氣的這個特點。由此,使得事態發展完全偏離了預想軌道,走向了全盤崩潰的危局。

正所謂:理想一旦脫離了實際,看上去很豐滿,現實卻全是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