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驛兵變”絕非偶然,是太子李亨謀劃的一出好戲

馬嵬驛兵變”背後的主謀是誰?是太子李亨?還是禁軍大將陳玄禮?又或者是另有其人?這個在歷史上還是比較有爭議的。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謀反,叛軍一路南下,攻勢迅猛。

公元756年,叛軍攻破潼關關中門戶大開,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不敢留在長安,帶着部分皇族、親信還有禁軍將士倉皇出逃,準備逃往蜀地避難。

李隆基

行至馬嵬驛時,士兵們十分疲憊,飢餓難耐,內心都非常憤怒。禁軍大將陳玄禮認為這種局面都是奸相楊國忠造成的,楊國忠禍國殃民,實在該死。

陳玄禮想除掉楊國忠,他告訴了東宮的宦官李輔國,讓李輔國去轉告太子李亨。李亨拿不定主意,內心猶豫不決。

當時有吐蕃使者攔住了楊國忠的馬,向楊國忠要食物充饑,這一幕被士兵們看見了。士兵們大聲喊道:“楊國忠勾結胡人,意圖謀反!”隨後,用弓箭射向楊國忠,射中了楊國忠的馬鞍,楊國忠驚慌失措,急忙逃走了。他逃到馬嵬驛西門時,被士兵們追上,士兵們誅殺了楊國忠,取了楊國忠的首級,掛在了西門外示眾,然後又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楊暄。

楊國忠

御史大夫魏方進見狀,呵斥士兵:“你們膽大妄為,竟敢殺當朝的宰相!”士兵們不由分說,又上前把魏方進殺了。韋見素聽到外面亂糟糟的,就來看看是什麼情況。士兵們見了韋見素,舉起鞭子就打,打傷了韋見素,幸虧陳玄禮及時出現,救了韋見素一命。

士兵們包圍了驛站,唐玄宗問侍從發生了什麼事情,侍從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被士兵殺了。唐玄宗走了出來,安慰士兵,讓士兵們退下,士兵們不聽。唐玄宗讓高力士問陳玄禮該怎麼辦,陳玄禮說:“楊國忠謀反被殺,楊貴妃不能再留在陛下身邊了,願陛下能夠忍痛割愛,處死楊貴妃。”

唐玄宗聽了,說道:“這件事朕自己來處置。”說完,回到了驛站內。

唐玄宗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是萬分悲涼,楊貴妃是自己的愛妃,怎麼能捨得處死她呢?自己身為一國之帝王,天下之主,卻連心愛的妃子都保不住。

楊貴妃

唐玄宗拄杖嘆息,猶豫不決。京兆司錄參軍韋諤對唐玄宗說:“陛下,現在眾怒難犯,形勢萬分危急,為了陛下的安全,請陛下趕快做出決斷。”說著就下跪不斷地磕頭,磕得滿臉是血。

唐玄宗說:“貴妃久居深宮,沒有接觸過宮外的人,怎麼會知道楊國忠謀反?”

這時高力士勸道:“貴妃無罪,但是士兵們殺了楊國忠,貴妃卻還在陛下身邊侍奉,將士們不會安心的,如今只能處死貴妃,將士們才會安心,將士們安心,陛下才會安全。”

唐玄宗無奈,令高力士在佛堂內縊死了楊貴妃,然後將楊貴妃的屍體抬到了外面,陳玄禮等人見了,卸下甲胄,下跪高呼萬歲,士兵們也退下了。

唐玄宗認為這是太子李亨謀劃的,傷透了心。父子二人在馬嵬驛分道揚鑣,唐玄宗繼續前往蜀地,太子李亨北上靈武,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李亨即位後,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唐玄宗有這樣的遭遇其實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晚年昏庸,重用楊國忠這樣的奸佞,寵愛楊貴妃,不聽忠良之言,早就沒有了當年的英明神武。

馬嵬驛兵變對誰最有利,肯定是太子李亨。這一場兵變背後的主謀很可能就是這位太子殿下,他利用了將士們的憤怒,即可以除掉與自己有矛盾的楊國忠,又可以趁機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可謂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鵰。

李亨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