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心態變化?國家強大就無視人種,國家自卑就強調人種

人類在最開始發現和認識世界的時候,通常都是以自己作為一個標杆的,因為人類會帶着自己身上的重要特徵卻觀察別人和別的事物。這樣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只要是和自己長得相似的就會被認為是自己的同類,而和自己差距過大的則會被認為是與自己不同的“異類”。近代世界歷史之中對於人種的劃分和歧視也就是從這種狀態之下開始的。

早期歐洲人對於中國人的看法

一般情況之下對於一個人類的看法最開始的應該是從皮膚顏色、長相體格等諸多方面來看到底是不是和自己相似的,長相一樣的話就容易產生一種認同感,差別太大的話就會將對方看成是異類和怪物。所以基於這樣觀察世界的方法來看,那當年歐洲人對於中國人的看法到底又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呢?

中世紀的歐洲社會雖然也是閉關鎖國,也是相當的保守恐怖。但那個時候歐洲國家許多人依舊打着傳播宗教的名義來到中國,試圖從中國尋求到救國救民的真理,這些人都是去往外國比較遠的地方,絕大部分的歐洲人實際上都只是和自己國家周邊的人進行交往,所以那個時候的歐洲人和中東以及北非地區的人類交往頻繁,他們也從長期看到的習慣之中對於北非和中東人的長相不會太驚奇,那他們看到中國人的時候又是什麼反應呢?

大約在12世紀末期的時候,歐洲意大利著名商人馬可波羅就通過陸地絲綢之路和老一代的商人群體步行好幾年來到了中國的泉州。他是目前已知文獻之中再造接觸到中國人的外國人,在他的眼中看到當時的中國人和日本人,認為中國人其實和歐洲人沒有多大的區別,覺得歐洲人和中國人不過是兩個不同方向的白種人,認為歐洲人是西方白種人之代表,而中國則是東方白種人之代表。

當年元朝明朝時代來到中國的外國人普遍認為中國人長相是極其好看的,皮膚都是白裡透紅的。這種情況從12世紀末期馬可波羅的描述一直到了16世紀晚期的傳教士口中和書中都是差別不大的。他們描述中國人“衣冠服飾美麗得體”,說中國男人皮膚白皙,外形健康良好,而中國女人長得文靜美麗,不過有一點就是中國人的眼睛似乎都很小,男性普遍喜歡留很長的鬍鬚,那當時的中國人是怎麼看待外國人的呢?

李世民的普世價值觀

中國看待外國人的情況其實和當年歐洲人看待中國人的情況是差不多的。從漢朝成功開闢絲綢之路以來,大量中東、歐洲、南亞的商人和社會之中的各種人士就來到了唐朝,當時唐朝皇帝李世民就曾經在公開場合宣稱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肚愛之如一”。李世民對待本國人和外國人這種平等看待的價值觀念成為了唐朝的普世價值觀。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唐朝都城長安城之中有着來自於世界各國的宗教,有發源於南亞地區的佛教,有來自於中東地區的景教,有來自於兩河流域摩尼教。胡人之中的音樂和胡人之中歡快的舞蹈和中原傳統大氣磅礴、雍容華貴的音樂舞蹈並不符合,但也沒有人會說這些外國舞蹈的不是,反而是以一種極其開放的心態去接納這些東西。

整個唐朝社會環境之中對於胡人的娛樂方式和審美價值觀都相當流行,從遠到近的去看的話,不僅是中國和外國交界的邊疆地區,就算是到了長安國家都城這種核心地帶,都是差不多程度的熱愛。無論是負責鎮守一方的邊疆大將還是中原王朝都城內部核心官員,都使用了大量的外國人做事,對他們有着很大程度的信任,所以到今天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唐朝社會的那種“極度自信”。

唐朝古代文物之中出土了很多歐洲、中東、南亞、北非地區的形態文物,這裡面有來自於印度大陸的佛祖像;有來自於南亞地區的蒙古人石窟;還有歐洲人之中典型的高鼻樑、波浪發、碧綠眼睛和黃色頭髮,非洲人則是向來的皮膚黑黝黝,額頭突出,所以唐代時期描繪外國人的文物幾乎都做的是惟妙惟肖,並沒有什麼貶低的意思,相反的是對於當時社會情況最真實的一個反應。反應了唐朝時期中國人如何看待外國人的歷史。

強調華夷之辯的北宋

南方客家人的歷史故事之中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他們認為遠古時期開天闢地的是伏羲沒錯,但創造人類的卻是從女媧變成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使用黏土燒製造人的時候因為第一個燒制的時間太長,所以出來的時候都黑焦黑焦的,他就把它一把扔到了非洲無,所有非洲地區有了很多黑種人,第二次有了經驗之後燒制的很仔細,但因為取出來的時間太早,所以未免太白,就被扔到歐洲去了。因此歐洲多白人”。

唯有中國人不同,有了前面兩次的經驗之後,第三次燒制不僅把握了火候,也控制了時間,所以燒制出來的人很完美,既不黑色也不白色,而是略微帶着一點點黃色,太上老君對於這一次很滿意,所以就將它放到自己的身邊,這就是黃種人的由來。而中國黃種人居住的地方為什麼叫做神州,大家其實從南方客家人的這個故事之中也是可以找到一部分原因的。

故事雖然有些荒謬,但反應出來南方客家人對於中國黃種人人種的自信那絕對是無可挑剔的,南方客家人可是來自北方宋朝靖康之亂滅亡之後的中原漢人真正融合的,所以他們的神話故事是帶着歷史性質的,因為這種歷史性質是唐朝滅亡之後的北宋已經出現了“華夷之辨”了。這種社會形態的變化失去了當年中國人平等看待世界的心態。

韓愈在自己著作《原道》之中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他們認為周邊國家都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人,但實際上的情況到底是不是這樣,其實我們自己是最清楚的,北宋作為一個大一統國家是相當勉強的,北宋文學家口中所謂的這些野蠻人建立起來的政權空前強大,周圍國家契丹西夏的君主都直接和宋朝皇帝並列為太子了,所以在軍事爭鬥打不贏的時候,就只能說“天命在我不在他”。也就只能說“道統在我不在他”了。

外國人對中的心態變化

外國人對於中國人的心態其實也不是一層不變的,至少從清朝中期馬格爾尼訪問中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他們看到的中國早就已經步入馬可波羅時代的神仙富庶了,到處都是面黃肌瘦的百姓,但朝廷卻還是要充着大國臉面。很多清朝朝廷提供給外國使團的食物殘渣被丟棄的時候,都會看到許多中國貧民去爭搶,這種行為更是加重了外國人對於中國人的不屑。

鴉片戰爭差不多就是發生在馬格爾尼訪問中國之後的四十多年時期。鴉片戰爭之中中國的失敗使得中國方面不僅賠償了大量的白銀,更使得中國沿岸通商口岸開放,允許西方人進入中國之後使得西方人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了中國人和明朝時代中國人之間的差距,這種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再加上二十年之後的變化,使得外國人更加看不起中國人了。

外國文化瘋狂湧入到中國之後,西方文化開始逐漸佔據了主流,在中國自己的國家之內,西方文化開始強盛,而中國本國的文化竟然開始衰弱起來,而且這還不是中國國家的主動推動,所以說西方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之中其實已經勝出很多了,中國人身上的驕傲和失落的情感相當的明顯,這種巨大的衝擊讓中國人的信心也快沒了。

西方列強靠着強大的軍事實力好幾次堂堂正正的擊敗了中國人,這使得他們不再像明朝時候看待中國人無比強大了,也不再將中國人看成是白種人了,而是一種等而下之。中國人方面曾經自詡為天朝上國,到清朝的時候,被外國人打敗,很多人就知道了其實不能再像之前將外國人看成是蠻夷和野蠻人了,很多人心中都清楚我們當時可能已經輸了,更加嚴重的是我們連續的輸到最後可能就是亡國滅種。

結語

近代歷史中國之中從來都不缺少將傳統文化學習的很好的人,也不缺少將外國文化學習的很好的人,更是不缺少同時之間將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學的很好的人。但在清朝的那個大環境之中,就算是你自己傳統文化學的再好,再會明哲保身也只不過是做了一個曾國藩李鴻章,就算是你自己學貫中西,但也只不過是想辜鴻銘一樣無可奈何看着大勢已去。

所以保守和先進之間無所謂區分,真正的保守的就越是激進,因為他們會為了長遠不受侵犯而更想要自強。而虛偽的保守則會是為了眼前的一點點既得利益而一味的拒絕學習。所以到最後這一點點都會丟失。所以越是有保護國家民族延續之心的人,就會在當時承認西方經濟發達、制度優越,學習這種現代化,創造中國人自己的現代化,改變中國落後的局面。拯救炎黃子孫和華夏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