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碗插筷子是大忌,古代死刑是什麼流程,為什麼要秋後問斬?

清朝的死刑犯流程有很多講究,開刀的時候一般都是定在午時三刻,午時三刻是正午時分陽氣足,代表正氣。但是衙門裡則要從凌晨開始準備。

  

網絡圖片,侵刪

  凌晨,官差衙役排班肅列,縣太爺轉屏風入座。有人把監牌拿過來,直奔死囚牢,官差來到死囚牢門口不能進去,另有死囚牢裡邊的差人負責提死刑犯。

  把死刑犯提出來,到死囚牢門口,裡邊的差人往外推,外邊的差人要接住。在這個過程當中,裡面的差人說:“交了”,外邊的差人回一聲:“收了”。抓住了才能說,這要沒抓住就說收了,人犯用腦袋往門框或者牆一下撞死了,這責任是誰的不好說。

  

網絡圖片,侵權刪

  抓出來之後腳不沾地,架起來趕奔大堂,來到大堂里,犯人跪好了,脖子上的鏈子跟手上這手鐐鬆開,腳下的鏈子不松,腳鐐要等到死了之後才能摘,有個名詞叫:“松刑不卸鐐”。

  有人過來把鏈子摘了,犯縣太爺拿筆要勾這個招子。招子就是死囚犯背後插一根木板,頂上是三角形的下邊是長方形的那個,上面寫着人犯的名字。

  因為什麼罪,用茶水研硃砂拿這個來勾犯人的名字。勾完以後把筆往地下一扔所有人全都閃的遠遠的,說是這個筆碰到身上得倒霉。等這個個筆落地後,都過去撿,撿這個筆給孩子開蒙拿這個筆寫字據說能當狀元。

  然後有差人過來給這死囚犯要五花大綁。捆好了出縣衙的白虎門。衙門口六扇門,中間兩扇,左邊兩扇為青龍門,右邊兩扇為白虎門。平時縣太爺和差人們出來進去走這個青龍門。這白虎門不殺人不開,今天要殺人了白虎門大開……

  

網絡圖片,侵權刪

  門外邊有一張桌子,上面擺着一碗酒,一碗米飯,一片肉,飯叫“常休飯”,酒叫“永別酒”,就是這輩子最後一口東西。

  臨死之前讓犯人吃的飽飽的,用五十兩銀子辦一桌八珍席。犯人都要砍頭了也沒心情吃,就浪費了,後來改成八大碗,八大碗又改成六碗,最後改燴菜,再到最後是盞酒片肉,就是一杯酒,一片肉。碗裡邊立着一雙筷子,為什麼民間家裡孩子吃飯不懂事,拿筷子立着插在碗裡邊,老人不高興,就是死刑犯的筷子才立着呢。

  酒給犯人喝完把碗就得摔了,要摔得粉粉碎,據說這個酒碗摔碎了,今天殺人很順利,摔不碎,今天得出大事兒。米飯碗意思一下隨手也摔了,連筷子都撅折了,這是規矩。

  然後官差架起死刑犯出縣衙,從衙門口出來,最前面頭一個是當地的地保,手裡舉了一大牌子叫“犯由單”【意思就是犯人因為什麼砍頭】。

  第二個是刑房師爺,過去不認識字的人很多,一邊往刑場走刑房師爺一邊喊着“犯由單”上面的內容。在後邊跟着陰陽先生,他負責報時辰。陰陽先生的後邊跟着炮手,左手拿着馬蹄炮,右手拿火繩頭一邊走一邊吹,再後面跟着就是死囚犯。

  普通的死囚犯一般來說都是在地上走,夠身份的才能坐車。死囚犯身後跟着劊子手,此人頭戴大葉飄風巾,身穿鹿茸馬褂,腳穿大驢牙形狀的快靴,懷抱一口鬼頭大刀。鬼頭刀平時放在宣武門的城樓上,在那兒供着,城門洞上有三個字:“後悔遲”。

  

網絡圖片,侵權刪

  劊子手單獨有一碗酒,喝完之後代表殺神附體,懷抱這口刀緊跟着死囚犯,然後貼身護衛,護着監斬官,大隊人馬直奔菜市口。到了菜市口犯人要面朝東跪,東邊是虎坊橋,表示把犯人送入虎口。搭好監斬台後,有兵丁開始喊:“家屬可以上前哭泣,做最後的告別。”

  午時三刻到了以後,監斬台上的劊子手把招子拔下來,刮動風聲撲哧一聲,人頭落地……


為什麼要秋刀問斬呢?因為秋天秋高氣爽,頭腦清醒避免誤殺。

古人的生活注重規矩和細節,比較講究過場。


先說到這,下期見

【每日更新,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