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石井鎮,聽鎮領導講,在鎮西有一處破敗的寺院,本想籌集點資金修復一下,但上級未同意,因為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戰爭年代,這裡曾是魯南軍區直屬醫療所所在地,工作之餘,遂趕去一探究竟。
從石井鎮往西5.5公里處,沿公路西行到老宅子村,再往南去,經過田間小道,七拐八捌到了一個不起的山窪里,這便是魯南軍區直屬醫療所所在地----荊山寺。
荊山寺地處山窪,槁草近一人多高,幾乎無處下腳,南北東三面是低矮的山嶺,只有向西比較開闊。小路邊有四幢石碑。
(荊山寺魯南軍區直屬醫療所舊址)
(荊山寺碑)
(臨沂市第二批重點抗日戰爭舊址)
(八路軍魯南軍區直屬衛生所舊址)
兩排房子已經破敗,有的已經露出屋頂。其他寺廟房間已經不復存在,只有一棵大銀杏樹立在中央,被縣政府確定為古樹名木。
(荊山寺古銀杏樹)
只有這一棵銀杏樹見證着荊山寺的歷史和魯南軍區醫療所的艱苦歲月。南面山崖上還有一棵樹,遠處看也立着一塊“古樹名木”的石碑,因槁草多深,根本過不去,只能遠處觀望。
(寺院東面山崖上的古樹名木)
(荊山寺魯南軍區直屬醫療所舊址)
(破敗的房屋)
(斑駁的牆面)
(散落的條石)
院子散落的條石,是不是當年魯南直屬衛生所的醫生用來碾中藥的碾?
據史料記載,荊山自古有“岩阿秀異,松竹光縈”之美稱,荊山古剎位於荊山東麓,荊山寺以山青水秀,環境幽靜聞名魯南。
據史料記載,荊山寺創建時間約公元509年,約五代十國時期,與劉庄鎮岐山寺的創建時間大體一致,證明當時的統治者曾大肆倡導佛教活動,“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費縣雖然地僻,到清康熙年間,全縣已經有佛寺51處。
據金代《玉泉院記》載:山下古老相傳,昔有天竺僧來,時過香城,見此山景物靈異,慕名游訪。一日來到荊山東麓,見泉源噴涌,植杖沉佇,似聞內有螺鈸之聲,又睹雲霧之中似有佛影,乃曰:“此山中有藏佛像焉!”
(清澈的玉泉水)
東側靠近山崖,確實有一處泉水,可能正值冬天,泉水水量較少。
(因泉水溫潤,泉壁上的虯枝,雖已嚴冬,依然枝繁葉茂,攝影:孝文娜)
由於歷代接續建造,寺廟內的殿、堂、廚等工程,不斷拓展擴大,盛壯儼然,南可同10公里處抱犢崮廟宇媲美,北同梁邱青龍山玉皇廟寺爭雄。寺內更有一泉自西壁石隙噴涌,穿過大殿屋底,淙淙濤聲日夜不停,人在其上,驚喜萬分。
(寺院內石砌排水溝遺迹)
這是寺院西側的石砌的水渠,莫非就是史料記載的“寺內更有一泉自西壁石隙噴涌,穿過大殿屋底,淙淙濤聲日夜不停,人在其上,驚喜萬分。”?
在靠近銀杏樹東側,有一口井,或許是魯南直屬醫療所日常取水的老井吧?
(古銀杏樹東側的老井)
據清代梁邱進士李錫介《重修玉泉院碑記》載:“荊之東麓,有泉出危石下,穿過寺內、瀅洄東流,名玉泉河。金人於其上鑿石架閣、闢地為院,顏曰“玉泉院”。由是沿之,歷代不廢。至清代嘉慶年間,西樓如來殿,關聖帝君正殿得到重修。
荊山寺偏在費、滕、嶧(今棗莊)交界處,清咸豐年間魯南幅黨起義,往來此地,附近廟宇都是棲身之地處,廟中和尚也紛紛參加抗清活動。民國初年,當地綠林人物殺富濟貧,但是他們迷信鬼神,並不破壞寺中設施,所以廟貌岸然如舊。
抗日戰爭時期,魯南軍區司令部進駐費縣梁邱鎮孔家汪,魯南軍區王麓水政委親自騎馬來寺觀察,見此地廟宇整齊、環境安靜、風景秀麗,傳令將軍區衛生部在此籌建軍區直屬所。
(王麓水將軍)
軍區衛生部部長李志光帶領醫務科蘆科長,於1944年夏天到溫河縣駐地梁邱,同縣長陳籌面談,商量建房事宜。不久動工,於本年底建成數排平房,作為病房和工作房,1944年9月,工作人員開始進住原有的舊房,軍區直屬所正式遷進荊山寺寺廟,許多抗日將士在此療傷,著名的鐵道游擊隊政委張鴻儀受傷後來此治療,並擔任直屬所政委。
(鐵道游擊隊政委張鴻儀)
現在看來,荊山寺地和山窪,三面是山,南側、東側怪石嶙峋,山崖陡峭,樹木茂盛,作為醫療所,比較隱蔽,應當是再合適不過了。
(寺院周邊的怪石嶙峋)
(山崖上的古樹名木)
建所之初,所長是徐道遠,指導員是王成。兩位醫生一個叫劉善厚,一個叫馮相,其餘50多名工作人員都是從魯南其他各所抽調的。
1944年9月魯南軍區在齊家峪創辦魯南軍區衛生學校,同的10月有魯南軍區後勤部在老宅子建立魯南光華製藥廠,建所一個月後,魯南軍區衛生學校第一期學員畢業,又分配20多人進所,至此全所已達70多人,其中醫護人員30多名。
(地圖上的荊山、荊山寺、齊家峪村、老宅子村清晰可見)
從以上地圖看出,荊山、荊山寺、創辦魯南軍區衛生學校的齊家峪村,以及創辦魯南光華製藥廠的老宅子村(大安村)清晰可見,且相距不遠。
1944年秋季以後,魯南八路軍向王洪九等敵人盤踞的重要城鎮發起攻擊,部隊傷亡增加,一百多名重傷員源源不斷地送到醫療所,衛生所病房不夠,當地政府又幫忙新建草房70餘間。醫院設備簡陋,藥材缺乏、技術低下,一般的擴創和截肢手術統由部長、科長做。據1993年浙江紹興軍分區離休幹部陳茂瑚回憶:他1945年一月在所工作,當年六月調走,隨着醫療條件改善、人員增加,又專門建造了幹部病房,最多時,能夠收治150多名傷病員。
直屬醫療所行政管理人員一度達到200多人,病床300張,是沂蒙最大的部隊醫院,也是魯南地區的醫療中心和衛生工作指導中心,解放戰爭開始,直屬醫療所升為野戰醫院。
(殺人如麻的王洪九)
1946年末1947年初,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山東解放區,魯南根據地首當其衝,華東野戰軍奉命北撤,軍區衛生部直屬所才隨魯南軍區機關撤離,院址被國民黨軍隊破壞。
(孟良崮戰役,陳毅、粟裕視察陣地)
八路軍魯南軍區直屬衛生所北側窪地建有荊山寺革命烈士陵園。荊山寺烈士陵園保存下來的烈士墓63座,他們都是1944年7月--1945年5月,在魯南軍區醫院醫治無效犧牲後的八路軍 官兵,這些烈士大部分是20多歲的青年,他們來自本省的棗莊、臨沂等地, 有的則來自江蘇、河南。他們身懷報國之志,奔赴戰場,永遠成為了“小夥子”,長眠於此,守護着這方熱土。
(石井鎮荊山寺烈士陵園)
王麓水將軍江西萍鄉人,曾任魯南軍區政委兼魯南軍區黨委書記,山東軍區第八師師長兼政委,曾率部消滅了為非作歹的混世魔王劉黑七,1945年12月王麓水率第八師解放滕縣縣城時,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2歲。為表彰他的豐功偉績,滕縣曾一度更名為麓水縣。
王麓水烈士墓位於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董必武題詞:“身是萍鄉一僱工,參加革命顯英雄。魯南解放開新局,痛惜城郊未竟功”。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王麓水將軍墓)
原魯南鐵道大隊政委張鴻儀是棗莊台兒庄順河街人,1942年3月,張鴻儀魯南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1943年11月,升任魯南獨立支隊政委,是年底兼任鐵道游擊隊政委,1945年夏初,張鴻儀政委、劉金山大隊長率部進山作短期後重新出山。
(電影《鐵道游擊隊》劇照)
(電影《鐵道游擊隊》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電影《鐵道游擊隊》劇照政委李正)
次日在滕縣青山頭遭日偽軍包圍,當張鴻儀站在大山高處觀察敵情時,一顆罪惡的子彈飛來,穿過他的右胸,他倒在地上。張鴻儀被送進了荊山寺魯南軍區直屬醫療所,魯南軍區黨委聞訊,電告醫院全力搶救,軍區司令員張光中派人從敵占區弄來幾支葡萄糖送到醫院,並指示,一定要盡最大努力搶救。
魯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1901--1984)
由於當時醫療條件差,加上傷勢過重,張鴻儀在抗戰勝利前夕犧牲,年僅33歲。張鴻儀在醫院犧牲後,也安葬在這裡,後遷葬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電影《鐵道游擊隊》劇照大隊長劉洪)
如今,荊山寺玉泉水依舊長流,如來大殿台基尚存,只有幾石碑和兩排破敗的老房子,讓人能記住這裡曾經歷一段抗日戰爭艱艱苦的歲月。若能儘快修復,作為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更多的後人,方不失應有之義。
沂蒙這塊紅色的熱土,無數的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讓我們永遠銘記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為著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