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評傳:3.連落第再考中進士

3.連落第再考中進士

曾國藩評傳

從考秀才、到考舉人,都在經受熬煉,再好的天資,都如此,曾國藩考得舉人,假如還想在讀書文章這條入仕做官的道上奔,還得考,而且剛剛開始。

曾國藩獨自登舟,一路車馬、漿船勞頓赴京,要參加次年春天的禮部會試。

第一次離家,第一次京考,到京後,曾國藩住進了長沙會館,又是一番苦讀熬煉,可經過大半個春天的衝刺準備,初試他就落榜名落孫山。

幸好還有機會,本朝皇太后的六十壽誕,按朝廷的開科慣例,此時還要加設一次恩科。是的,對曾國藩來說,他遇上了,也就是在年後他還有一次機會。

曾國藩想:如果此時回去,湖南距京千里之遙,來回的路費不少,加之往返又要花去許多時日,還耽誤讀書,他覺得此時不如不回,留在北京,年後的再考,於是,他給老爸曾麟書寫了封信,徵得祖父和父親同意,他就留來了下來。

“北漂人”的生活開始了,自古“北漂”不易,來自湖南的窮舉人曾國藩也是這樣。“長沙會館”的伙食不好,又有沒有銀子,只能忍着“吃”,很是不好受。但也有忘卻這些不好受的時候,首先是眼界漸廣之下心志氣度的有所改變,這反映在讀書方面就是曾國藩除了繼續勤研精讀經史,苦修八股文之外,他對唐宋詩和古文也發生了很大的興趣。並特別喜愛韓愈的古文,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時間研讀,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曾國藩常常沉浸在韓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其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當中,對韓愈承繼司馬遷“發憤著書”說中“不平則鳴”的提法十分讚賞,更對對文章,佩服的五體投地。


落第之下,曾國藩只得收拾行李,搭乘運河的漕船。帶着失意書生的惆悵南行回湖南了。

曾國藩對韓愈古文的研讀理解,期間,悟得積分筆墨文章的道法,深深體會到道德修養的作文根本,對後來以他為主的“湘鄉文派”的形成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可見他當時也是非常用功的。然一年之後,曾國藩期待之下的這次京城恩科鄉試,還是榜上無名。

這次落榜後的的日子,曾國藩失望到了極點,心情消沉到了極點。儘管一年來節儉,但已是余資寥寥,真是潦倒落魄到了極點,

落第之下,曾國藩只得收拾行李,搭乘運河的漕船。帶着失意書生的惆悵南行回湖南了。

船過江蘇睢寧,曾國藩已經沒什麼盤纏了,好在遇上了當地的知縣也是自己的同鄉易作梅,就從這人那裡借到一百兩白銀,於是曾國藩想,這樣自己可寬鬆地到達湖南了。誰想,有着一百兩銀子還不寬鬆,路過南京時,曾國藩見到一套精刻的二十三史,一問價錢,與自己身邊所有餘錢正好相當。他考慮再三,咬着牙把這套書買了下來。而南京到湖南湘鄉的這段路,是曾國藩典當了所有,才算勉強到家。

囊空如洗,連褲子都賣了,卻帶回來一套史書。老爸曾麟書看着自己的兒子曾國藩如此行為,不僅不怪,反而鼓勵說:“借錢典衣買書,這不是壞事,我只望你細心研讀,能把此書認真圈點一遍,就算對得住我了!”

聽了父親的話,曾國藩雖有些失望,可想到自己尚年輕,覺得將來還有很多機會,這樣也就對這一時的挫折淡然置之了。

曾國藩知道這回是孤注一擲,如果再不中榜,可怎麼回湖南!

道光十八年(1838年),京城北京又逢會試之期。曾麟書又想讓曾國藩進京,但這曾麟書這回可真有點犯難了,他本為農家不富裕的光景,為償還此前曾國藩借貸易氏的一百兩白銀,就已經用盡了家裡的收入了,這回已無錢可供曾國藩的路費盤纏了,於是,曾麟書只好又是一番東挪西借。

曾麟書讓曾國藩找他此去15里地桐木沖的堂舅借錢,但緊鄰不遠的南五舅江氏聽說後主動給他送來了他家的所有現金12吊錢,家裡又湊了20餘吊,曾國藩拿上這30餘吊

錢上路了。待曾國藩再次投身京城的湖廣會館時,身上僅餘3吊錢。

曾國藩知道這回是孤注一擲,如果再不中榜,可怎麼回湖南!

此番又是一場苦讀、衝刺,等考罷放榜出來,曾國藩考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進士。

第三甲,第四十二名,這個進士就不怎麼值錢了,這讓原本金榜題讓許多人感到興高采烈的事情,略略有點遺憾,因為按朝廷科考的規矩,三甲進士,是不大可能入翰林的,而且自己的名次僅僅排到了42名,因此,這光耀門楣的大喜並沒有使曾國藩感到榮光,相反卻又羞又憤。

曾國藩看過榜後,決定當天便欲乘車回家。但在一位朋友挽留勸慰並答應幫曾國藩一把的情況下,曾國藩才回心轉意,按時參加了朝考

接下來,曾國藩又是一番衝刺,經過複試、殿試、朝考的廝殺,他以優異成績列一等第三名。試卷進呈道光御覽之後,道光皇帝又特別將他提為一等第二名,最終順利進入翰林院。朝見皇帝之後,欽點了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

曾國藩終於實現自己人生以搏“大功名”的志願,攀上了是科舉考試的“功名”巔峰。這也標誌着曾國藩擁有了走向騰達仕途的最基本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