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與朝局

看到很多人說于振甲治河無方,所以覺得此人何必有他...

你要弄明白,什麼是錯,什麼是罪。王某貪腐瀆職是罪,於某清廉迂腐則是錯,康熙作為一個全局掌控者,要對這一點有根本的定見。

另外,故事裡是跨年代的,陳潢治河,也是要經過經年的投入和等待,才能看到某些治理得當的跡象,可是沒看到這個跡象之前,誰能知道那是對的呢?況且,古人治理黃河這個想法,本身就是一個過於宏大的企圖,無論從文化、經濟實力、人為能力等等條件綜合起來,治理黃河這種事,可能么?都知道不可能,都是勉力為之。

當初提出治河宏願,是什麼時代?是天下震動,是三藩盡反,清廷剛剛經過一場激烈的內鬥。這時候提出治理河道的意義,以及治理河工本身所涉及的層面之廣之深入對這個意義的全國性普及的意義,何其之大。一邊打仗,一邊治理黃河,勉天下之力,奮艱難之長戟,難,但是顯出前所未見的膽氣,氣魄,以及要好好經營中原大地的決心。

陳潢靳輔在這種情勢下,被時勢造了英雄,生得其時,死得其所,其命雖苦,其實卻有着莫大的意義。

于振甲又是何等時間走上舞台?天下底定,大事皆平。皇帝也已不再是氣血充足的少年,山河也不再是整肅團結的江山,治理黃河當然要作,但作為一個精通數學天文等等西洋科學的愛新覺羅玄燁來說,他可能早就明白【黃河是治理不了的】

于振甲雖然愚蠢,但于振甲,不貪。

這就是于振甲的意義,不貪這件事,在他成名的年代是一件太稀罕的事兒。文恬武嬉,就是那個時候的官場。

大河治理不了,朝局實際上比大河更加難以治理...

之前君臣奏對時,還能憑藉明珠、索額圖的爭鬥獲得一個平衡,從而有皇權的選擇餘地,一個精明而且精力充沛的皇帝在其中左右周旋。

可惜世事總歸風流雲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卻步步都是下坡。玄燁老了,朝局也老了,誰能為杖馬鳴呢?明代有個海瑞,那麼熙朝就有個于成龍

就好像陳潢說的約束河堤,沖刷泥沙,最終才不會黃龍肆虐。那麼官場朝局也就應該有條牢固河堤約束百官,才最終天下清明。所以需要于成龍,就像嘉靖需要海瑞一樣。

所以怎麼捨得治罪于成龍呢?治死了他,還有誰能不貪呢?

悲哀,天下是雄主的,天下成就了雄主,給他基礎,給他希望,然後每每都是坐在那裡靜靜看雄主們的笑話。

河患雖重,然人患卻更難。蓋因河患就在眼前,人患卻無形的瀰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