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齊國為何差點被弱國燕國所滅?

諸葛亮一生有兩個崇拜之人,一個是管仲,另一個是樂毅。相對於管仲,樂毅名氣似乎並不大,但是能讓諸葛孔明這樣的人崇拜,自然不同凡響。

樂毅,戰國時期燕國的將領,他乾的最著名的事情,就是統帥多國聯軍,差點滅了齊國。

燕國,春秋戰國時期,名義上是強國,但其實力基本上處在墊底的位置上,而齊國正好相反,春秋戰國幾百年間,絕大部分時間都是稱王稱霸,強國代表。

是什麼原因讓實力不濟的燕國敢於挑戰強大的齊國呢?

答案是一個字——“恨”。

事情要從燕王噲說起,弱國之所以弱,很大程度上與國君的昏聵有關,這位燕王噲在任時,就幹了一件荒唐事,直接導致了燕國的內亂。

原來,燕王噲要效仿堯舜禹,把自己的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別人怕被人奪權還來不及呢,這位老兄竟然在臣子蘇代、鹿毛壽的鼓動下,竟然要把王位拱手讓出。

禪讓的結果可想而知,權力平衡被打破,原本指望着繼位的太子姬平不服這一決定,與子之之間爆發了長達數月的戰爭,導致了燕國內部大亂。

而南面的齊國似乎看到了開疆拓土的希望,趁着燕國權臣忙着爭權奪利的時機,聯合中山國,大舉發兵燕國,本就國力不濟的燕國,根本抵擋不住齊軍的進攻,燕王噲、子之被殺,燕國幾乎被齊國和中山國瓜分。

燕齊兩國讎恨的梁子就此結下了。

不願坐視齊國壯大的趙國,派兵把在韓國的燕公子姬職護送回燕國,繼承王位,他就是燕昭王

即位後的燕昭王,時刻沒有忘記國恨家仇,立志變法革新,勵精圖治,期待有朝一日報仇雪恨。

為了實現國家強盛,燕昭王許諾重金,招賢納士,這一時期,很多當時的有識之士,紛紛投奔燕國而來,樂毅就是其中之一,並備受信任。

經過28年的勵精圖治,燕國走出了內鬥的陰影,國家實力逐漸強大起來,報仇的計劃提到了日程上來。

真所謂“大丈夫報仇,十年未晚”,這一等,就是28年。

雖然有了28年的發展,但燕國畢竟基礎差、底子薄,況且齊國也沒有天天躺平,厚實的根基,使其依然矗立於強國之列。想要復仇,單憑燕國一國之力,是萬不能打敗仇家的。

因此,燕國決定聯合秦、趙、魏、韓四國共同伐齊。

齊國之所以惹得這麼多國家征伐,完全是因為當政的齊湣王窮兵黷武,到處襲擾掠奪所致,與很多國家結了仇。

伐齊的大軍由樂毅指揮,在與齊軍進行了長達5年的征戰之後,拿下了齊國七十二座城池,昔日強大的齊國,只剩下莒邑和即墨兩座孤城。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來了,勢如破竹的聯軍,在僅剩下的兩座城池時,竟然久攻不下,完全沒有了當初的勢頭。

而這五年,樂毅除了打仗,別的也沒閑着,一方面,他通過饋贈錢財和土地等辦法,給了其他四個參戰國很多的好處,誘使他們陸續撤出的軍隊,使燕軍成了唯一的佔領軍。另一方面,在佔領的齊國土地上,樂毅廣施仁政,一改齊湣王統治時期的橫徵暴斂,非常受百姓的歡迎和擁護。

至於為什麼剩下兩個城池卻圍而不攻,樂毅給出的理由是,常年的戰爭,讓雙方耗費巨大,只剩下兩座城池,可以通過攻心的辦法,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減少戰爭所帶來的傷亡。


而這個時候,燕國卻發生了一件大事,對樂毅非常欣賞和信任的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但新繼位的惠王卻素與樂毅不合。

被圍困在兩城的齊國看到了希望。

他們使出離間計,宣揚樂毅對莒邑和即墨兩座城池圍而不攻,其實是想養寇自重。樂毅在佔領的齊國土地上廣施仁政,但用的不是燕王的名義,而是樂毅的名義,以至於廣大百姓只知道樂毅,而不知道燕王。樂毅早有自立為王的企圖。

手握大權的君王最怕的是什麼?是謀逆,齊國的這些離間之言,恰恰捅到了燕惠王的軟肋,再加上之前君臣二人的隔閡,於是惠王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一紙詔書,招喚樂毅回國,由騎劫代替他的統帥之職。

接到旨意的樂毅,知道自己回到燕國一定不會有好果子吃,索性丟掉帥印,躲到趙國去了。

接替樂毅的騎劫根本沒有統帥之才,反被齊軍打得丟盔棄甲,不長時間就被趕回了燕國。齊國恢復了原來的國土,還把新國君齊襄王,迎回了國都臨淄。

樂毅5年多征戰的成果付之東流。

那樂毅到底有沒有自立為王的謀反之心呢,燕惠王是否真的冤枉了他,這些恐怕只有樂毅自己心裡最清楚。

但帶領實力羸弱的燕軍,擊敗了強大的齊軍,甚至差點滅了齊國,樂毅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諸葛亮能把他與管仲齊名,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樂毅伐齊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卻重挫了齊國,讓這個久盛不衰的強國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為後期秦國統一天下,掃除了一個最為強勁的對手。

因此,有人說,樂毅伐齊就是為秦王嬴政的統一六國做了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