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彭老總決定槍決一幹部,毛主席:能不能給他一次機會

1940年2月,八路軍中發生了一件大事。在八路軍總部,彭德懷和朱德兩位將軍商議着,準備槍斃一個名八路軍軍官。

但是,當時在一旁聽朱、彭兩人商議的毛主席,卻對他們這樣說道:“你們能不能給他一次機會?”毛主席的意思很明顯了,就是要為這個幹部求情。

那麼,毛主席為何要為他求情,而彭老總又為什麼要槍斃這位幹部呢?

這個深處漩渦中心的幹部,名叫楊上堃,1914年出生於江西華坪村一個貧農家庭。由於環境的影響,小小年紀的楊上堃就養成了勤勞樸實,堅韌剛強的性格。由於看不慣地主劣紳的壓迫行徑,1930,年僅16歲的他開始了革命活動。

同年7月,楊上堃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在1931年參加了紅軍。1932年春天,中央為了開闢革命根據地,組成了東路軍,在毛主席的指揮下,東征福建漳州,楊上堃也一同參加。

楊上堃

在戰鬥中,楊上堃不怕苦不怕死,勇往直前,堅守陣地,這樣的一種精神自然被上級看在眼裡,於是在戰鬥結束了之後,楊上堃便正式地轉為了一名共產黨員,他別提有多高興了,因為他一直都想要早日成為一名黨員。

同年8月初,楊上堃又被凋為1軍2師5團通訊班的班長,隨後開始和部隊參加攻打宜黃、開闢革命根據地等事業。

而在戰鬥中,楊上堃也意識到,自己需要一些專業的軍事知識,於是在1932年9月份,他來到瑞金九堡彭家軍校學習,一共學習了6個月。在這裡,楊上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學習了政治、軍事等知識。

此後,楊上堃的政治、軍事素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後被調到軍團教導隊擔任排長一職,跟隨部隊,參加了5次反圍剿鬥爭。後來,隨着紅軍所面臨的情況越來越惡劣,紅軍隨即開始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而楊上堃也參加了。

在紅軍長征中,楊上堃展現出了超凡的勇氣與能力,做了三件永遠值得人們誇讚的事:其一,強渡烏江天險。

1934年12月月底,楊上堃所在的紅四團,抵達烏江南岸的江界口地段。而整個中央紅軍,也都雲集在烏江南岸。

當時,敵人派出了薛岳兵團兩個縱隊,共十幾萬兵力,且都是主力,來追擊中央紅軍。此時,敵人距離烏江南岸只有30多公里。

與此同時,還有貴軍王家烈一個師的兵力,駐守在烏江北岸。南北兩邊都是敵人,敵人就是想利用天險,來消滅紅軍,我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現在,想要破局就只有一個辦法了:強渡烏江!只有這樣,紅軍才能擺脫眼前所面臨著的萬分危險的局勢。

但強渡烏江,不能一股腦、亂鬨哄地一起渡,需要先鋒隊率先渡過,攻擊敵人,使敵人陷入混亂,才好讓大部隊都可以過去。

經過綜合考慮,組織決定讓楊上堃所在一軍團2師,擔任先頭師,迅速搶渡烏江。2師義不容辭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1935年元月,第一批強渡戰士開始渡江,但因天寒水急,到了對岸的時候已經無力戰鬥。於是,當天晚上,又有6名戰士,進行強渡,但是在這過程之中戰士卻和組織失去了聯繫。

第二天,在進行總結教訓之後,楊上堃帶領10名戰士,開始強渡。強渡之前,他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於是把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交給了一個老鄉,讓他在以後回鄉之後,把東西交給家裡人。

天才蒙蒙亮,楊上堃便帶領戰士們,乘坐竹筏,向敵人划去。敵人不斷朝楊上堃等人射擊,而他卻依舊不害怕,指揮戰士們一起向前沖,最終在還滯留在岸邊的紅軍的火力掩護下,楊上堃一行人,終於抵達對岸。

抵達對岸之後,楊上堃並沒有停頓,等待後續部隊,當即進行攻擊,敵人看到我軍有人渡過了烏江,並且一個個都戰意洶湧,當即被嚇了一大跳,在氣勢上就輸了一大截,最後只能被楊上堃等人,給打得雞飛狗跳。

而就在此時,大部隊也分批次渡江,最後我軍順利渡江,敵人徹底投降,沿路潰散在山林之中,只留下一地狼藉。

婁山關

其二:血戰婁山關。

突破烏江之後,紅軍來到了遵義。此時,有好幾個團的敵人,把守在山後到桐梓的路上,因此領導便不能正面強攻婁山關,必須採取迂迴手段。

而這就需要組織迂迴部隊,前後夾擊敵人。迂迴部隊主要由一個偵察連和兩個步兵連組成,入選的部隊為楊上堃所在的四團。

1935年1月9日,四團在婁山關南麓偵察地形,進行戰鬥部署。根據實際情況,決定由4團一營為前衛,擔任正面進攻,二、三營為二梯隊待命行動。

當時,楊上堃所在連,所取得的任務是:迂迴到婁山關後面與前面部隊形成夾擊敵人之勢,並擔負截斷敵人的退路。

晚上8點,二連摸索前進,走過崎嶇的山路,忍受着疲憊,最後在天還沒亮時,便趕到了婁山關東側陣地。與此同時,其他部隊也做好了準備,就等着敵人踏入我軍布防之地。

慢慢地,天大亮了,也就是在這時,團部發來了進攻的號音,楊上堃他們立刻講機槍對準公路中央。頓時,槍炮聲、衝鋒號聲、爆炸聲響徹山谷。

敵人怎麼也沒想到我軍竟然會埋伏在此,被打得丟盔棄甲,在紅軍的槍炮下,他們不堪一-擊,四團很快就奪得了天險婁山關……

其三、突破臘子口。

1935年9月中旬,紅四團來到了甘肅境內白龍江的莫牙寺。9月15日黃昏,師部通信員送來了一封信,軍團首長在信中命令:三日之內奪取天險臘子口,同時掃除前進途中,進行攔阻的敵人!

楊上堃接到命令之後,立刻率領二連夜起程行動。來到臘子口後,楊上堃不僅感嘆,這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境。

這裡彷彿是一座大山,被一把巨型的巨斧給劈開了似的,即高又陡,臘子河就在從着溝底流出,水流湍急。兩山之間橫架一座東西走向的木橋,把兩邊絕壁連接起來,要經過臘子口,除了通過這個小橋別無他路。

在橋東邊,修築着好幾個重兵把守的碉堡,這些敵人的碉堡,成為了紅軍前進的攔路虎。想要渡過還是需要迂迴,經討論,由楊上堃二連、毛振華一連,外加偵察隊、信號組一起組成迂迴部隊。

黃昏前,紅四團集中了全團所有的綁腿,擰成了幾股長繩,作爬崖之用。勇士們一個個個精神飽滿,背掛衝鋒槍,開始渡臘子河。

部隊來到了懸崖絕壁下,天已經擦黑了,但他們仍往上不停地爬着,偵察連上去了,二連上去了,一連也快上來了……

楊上堃環視四周,黑黑得很難看清東西。登上懸崖絕壁的部隊在黑暗中、在生疏的崖上摸索了較長時間才找到了一條出擊敵人的道路。

這時響起了嘹亮的衝鋒號聲,只見戰士們掄起大刀,端起步槍,在敵人中間飛舞、猛擊右面懸崖上的部隊。

楊上堃指揮崖頂上的一連和二連,經過連續戰鬥,把敵人們壓到懸崖絕壁上,隨後就繳了敵人的槍。與此同時,他們還集中所有的兵力向敵人的第二道陣地衝擊。經過近一小時的戰鬥,敵人終於全部潰敗了。

應該說,楊上堃是一個有勇有謀、作戰勇敢的忠誠的戰士,然而誰也想不到,他會在後來犯下了率兵叛黨的錯誤。

1940年2月,楊上堃在晉察冀軍區一偵察科長袁彪的拉攏下,帶着三個人和帶領着20個人的袁彪攜帶武器出走,準備到河北徐水擴大部隊。

楊上堃為什麼會走呢?原來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楊上堃調任為115師獨立團一營營長,後來又被凋為了晉察冀一支隊參謀長。

而就是因為這個調任,楊上堃心裡有了些微詞。因為在楊上堃看來,參謀長是個閑職,把他調為參謀長是“降職”。

此時,偵察科長袁彪看透了楊上堃的心思,邊鼓動他一起走。楊上堃怒氣上頭,竟帶人跟着走了,他的想法是,帶人到外邊闖出點本事,讓領導好好看看自己的實力。但是楊上堃出走沒多久,冷靜下來了,覺得不能這樣做,於是當即返回部隊,並向軍區誠懇地認錯。

雖然楊上堃認了錯,但他的出走已經在軍區造成了重大的影響,要是不認真處理,以後豈不是人人都會學楊上堃,因此彭老總在和朱老總商量之後,決定槍斃他,以正軍紀。

可是,毛主席在聽了他們的意見之後,卻並不同意這樣做,一是因為楊上堃此前確實為革命做了許多的貢獻;二是因為楊上堃是主動回軍的,說明他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若非如此,他敢冒着被處罰的事實,回到軍區嗎?

於是毛主席說:“能不能給他一次機會?”

在聽到了毛主席的分析之後,朱、彭二人陷入了沉思,越想越覺得主席說得對,因此最後並沒有處死楊上堃,只是對其進行行政撤職,以及開除黨籍。

而楊上堃對此並沒有怨言,他認真檢查自己的錯誤,接受教訓,並加倍努力,一彌補給黨和革命造成的損失。

而他的努力與悔過,也被組織看在眼裡,於是在1945年,楊上堃得以恢復黨籍,並得到任用,他激動萬分,此後更加努力地為中國革命而努力,一直到全國解放,新中國成立

而新中國成立之後,楊上堃始終保持着,那一股革命勁頭與精神,忘我工作、勤奮學習,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