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會介紹鴉片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的簽訂時間以及對清政府的影響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的過程
1839年6月3日,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1839年6月3日)虎門銷煙正式開始。虎門銷煙1839年6月25日結束,共歷時23天。銷毀大煙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禁煙運動直接損害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英國政府很快決定對中國發動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虎門銷煙”也成為了外國列強發動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1839年7月,在香港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船水手在香港九龍尖沙嘴打死農民林維喜,義律趕到出事現場,為掩飾真相,他指使另一村民劉亞三給予死者家屬一千五百銀元,換取隱瞞林維喜死因。林則徐認為案件蹊蹺,命新安縣知縣梁星源查辦,結果真相大白,林則徐要求義律交出兇手,但義律以領事裁判權為由,同意賠償死者家屬,但拒絕以兇手抵死,要求自行審判兇手
香港
1839年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一切貿易,派兵進入澳門,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 “ 派遣艦隊去中國海 ” 的決定,雖然依據中國法律英國人無權在中國領土上存放鴉片
1839年9月5日義律派傳教士郭士立與林則徐進行談判,要求解除禁令,恢復正常貿易關係。林則徐斷然拒絕。下午兩時,義律發出最後通牒,林則徐仍然不理,下午三時,英國軍艦首先向中國船艦開火,但僅是場小衝突,規模不大。短暫武裝衝突之後,因為鴉片來源減少,價格飆升,雙方恢復貿易
左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義律(1801年-1875年),郭士立(1803年—1851年)
1839年11月英國海軍與中國水師陸續發生武裝衝突,林則徐報告朝廷稱“七戰七捷”。實際上由於堅船利炮英國海軍並沒有遭受過大的損失,清軍利用地勢優勢逼退英軍,此戰又名 “ 官涌之戰 ” ,為日後更大的的鴉片戰爭埋下伏筆
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1月8日英國 “ 窩拉疑 ” 號艦長宣布,自1月15日起,封鎖廣州口岸與珠江口。1月16日,維多利亞女王在國會演說,謂正密切注意英人在華利益及國家尊嚴。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係中斷
道光帝(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
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英軍總司令
懿律(1784—1863)
1840年4月,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英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而非戰爭,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包括第18皇家愛爾蘭聯隊、第26蘇格蘭來福槍聯隊、第49孟加拉聯隊、孟加拉工兵團和馬德拉斯工兵團等)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標誌着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該艦隊有戰艦16艘(其中3艘為裝備有74門大炮的大型軍艦),蒸汽軍艦4艘,運輸艦船28艘。戰爭爆發後,英國從本土又不斷增援。除去被替換回國的艦船外,到1842年8月戰爭結束時,侵華英軍戰艦達25艘,蒸汽艦船15艘,醫院船、測量船、運輸船共60餘艘
至此,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1.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鴉片戰爭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變化,中國的領土完整和獨立的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解體。
2.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作用。鴉片戰爭強行打開了中國腐敗、落後和封閉的大門。中國幾千年的封建與專制,廣大民眾都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之中,過着一種自給自足的封閉生活。尤其在滿清後期,這種封閉性和落後性以及腐敗性更是突出。
3.儘管西方列強用鴉片和大炮這類不文明的手段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但是中國封閉的大門畢竟是打開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4.鴉片戰爭後,由於簽訂了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先後開放了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為商埠。中國也隨之出現了一大批商人,雖然這些商人還是依附於外國人,但畢竟是中國較早擁有商業意識的商人了,促進了中國商業的發展。
5.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也帶來了一些外國的文明和技術,特別是外國的一些進步和開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主張,中國民眾也開始逐步認識到西方世界
鴉片戰爭爆發戰敗後簽署的不平等條約
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萬年和約” “白門條約” “江寧條約” ,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時間:1842年8月29號
人物代表:清廷代表耆英、伊裡布、牛鑒與英國代表璞鼎查爵士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籤訂,標誌着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
事件的主要內容:
1、戰爭結束,兩國關係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
2、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3、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600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銀元賠償英國軍費,300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銀元
4、割香港島給英國,英軍撤出南京、定海等處江面和島嶼
5、廢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貿易制度,准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6、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與英國商定,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
7、中英兩國各自釋放對方軍民
影響:使我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我國傳統自然經濟開始瓦解。中國的領土主權遭到破壞,司法、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
虎門條約
《虎門條約》原稱中英《五口通商附貼善後條款》,又稱《善後事宜清冊附粘和約》列強強迫清政府在虎門訂立了《善後事宜清冊附粘和約》,共16款,附有《小船定例》3款
時間:1843年7月22日和1843年10月8日
人物代表:清政府欽差大臣耆英與英國公使璞鼎查在廣東虎門簽訂《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
事件的主要內容:
1、英國取得 “ 領事裁判權 ” (亦稱‘‘治外法權’’,指的是一國公民在僑居國成為民事、刑事訴訟被告時,該國領事具有的按照本國法律,予以審判、定罪的權力)
2、英國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特權
3、英國取得 “ 片面的最惠國待遇 ”
影響:進一步規定了英國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司法主權被破壞,成為以後各國竊取侵略特權的重要手段,還使英國在美國與法國在中國通過條約取得的特權,最主要的還是租界建立
望廈條約
《望廈條約》又稱《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英文為“Treaty of peace, amity, and commer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Chinese Empire”
時間:1844年7月3日
人物代表:清朝兩廣總督耆英與美國專使顧盛在澳門的望廈村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事件的主要內容:
1、使美國取得了英國在《南京條約》以及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
2、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通商港口 “ 巡查貿易 ”
3、美國人有權在通商口岸 “ 開設醫院 ” , “ 建立教堂 ” 等
影響: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內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擴大了對中國主權的侵害,這也是清政府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黃埔條約
《黃埔條約》(Treaty of Whampoa)又稱《中法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是在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10月24日清朝與法國在廣州黃埔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時間:1844年10月24日
人物代表:受脅迫的清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和法國公使拉萼尼分別代表中法兩國政府在廣州黃埔的一艘法國兵船“阿吉默特”號上籤訂了中法《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因該條約在黃埔簽訂,簡稱《黃埔條約》
事件的主要內容:
1、法國取得了英,美在中國的同樣權利
2、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朝地方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和墳地
影響:法國通過中法《黃埔條約》,獲取了中英《南京條約》、《虎門條約》 中除割地、賠款外的特權以及中美《望廈條約》中規定的全部特權。進-步破壞了中國的司法、關稅、領海的自主權,並給中國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