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官方逐漸出現對林總的正面評價:這4個人起了重要作用


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3285期。上世紀80年代,對於開國元帥林總的評價,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逐漸有了積極的聲音。要知道在“九一三”發生之後,全軍上下都在批判相關人員,而十大元帥的標準相裡面,更是把林總給撤了下來。有些材料上把周總理的照片掛了上去,極力迴避一些人物。不過到了80年代,這種情況有了很大轉變,林帥的照片和介紹又重新回到各類材料中。在此過程中,4位軍界的元勛人物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來了解一下。

第一位是陳雲副主席。1983年,《遼瀋決戰》一書請陳雲給封面題字。他作為東北解放戰爭的親歷者,十分熟悉那段歷史,但看了書稿之後又提了幾點意見,主要是圍繞林帥這個人。陳雲對編者講:不要刻意去迴避一些東西,因為有些人是繞不開的。不能因為他建國後犯了錯誤,就否定軍事上的成績。他在東北戰場上的功勞,還是應該得到肯定。

雖然陳雲講的話,僅僅是涉及到一次戰略決戰中的表現,但在那個年代能夠對“101”這個人進行正面的評價,已經是相當不易了,可以說陳雲開了先河。此後黨內軍內的高級幹部提到林總,也不再像之前那樣避諱。

第二位是黃克誠大將,黃克誠在1984年審閱《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書稿時,發現裡面有一個章節是介紹林帥的。不過跟書中其他人物詳細的史料相比,林帥這一頁非常突兀:因為整頁紙上只有一張黑白照片,下面寫了他在幾個戰爭時期的職務,多了一句話都沒有。黃克誠皺起眉頭,找來編纂人員進行了一番教育。

功是功,過是過。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對下一代負責。現在不提他,不是記錄歷史的正確態度,評價林要一分為二,功過分明。請拿回去修改!”黃克誠的意見非常有代表性,後來“功過分明”逐漸成了主流的聲音。

第三位是楊尚昆。80年代後期,動用大量解放軍指戰員拍攝的鴻篇巨製《大決戰》電影,遼瀋戰役是打頭的一篇。編導人員非常為難,同樣是涉及到了敏感人物。在拍攝初期,導演提出只拍別的幹部將領,把“101”的情節給略過去。甚至連一些宣傳畫,也是把羅榮桓政委的形象進行格外突出,隻字不提林總。

楊尚昆看了前期的工作展示後,感覺總體上很精彩,卻又提出自己不滿意的一點:遼瀋戰役,你們不拍他,請問這場仗是誰指揮的?還是要真實還原歷史嘛。有了楊尚昆這句話,編導人員便沒有什麼好忌諱了,後來馬紹信出演的“101”一角非常出彩,是《大決戰》電影中的亮點之一。

第四位是蕭克將軍。他曾經在第四野戰軍司令部與林帥配合過,1949年平津戰役勝利後,蕭克被調到四野,接替劉亞樓出任野戰軍參謀長一職,和林總一起指揮四野大軍南下。他輔佐林帥期間,對“101”的指揮造詣印象深刻。晚年蕭克不避忌諱,評價“林能夠聽得進下屬的正確意見,在軍事上很有思路。過去他的戰功很大,應該功過分明地去看待這個人物。”

而到了如今,關於林帥在紅軍、抗戰、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績,包括建國後他所犯的錯誤,已經都沒有什麼人迴避了,可以看到比較詳盡的材料,正所謂“一分為二,實事求是”。應該說,這主要歸功於80年代思想認識上的進步。幾位老革命家的影響力很大,對歷史嚴謹負責,這是後人應該感謝的。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註於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史源歷史專欄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