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男輕女,女性地位很低,當然隨着時代變化,尤其是現代社會女性地位逐漸提高,也得到了很多發展機會,並擁有接受教育的相關權利。可是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北魏時期沒有這一思想束縛,很強調女性地位,北魏時期女性教育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北魏推出了極具現代教育理念的分級管理,根據教育內容細分,對於富家女子有固定的學習地點及獨有的私塾,私塾會有目標及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平衡,以達到最佳教育效果,還有一種宮學教育,主要針對宮女侍從開設,確保受教育權及接受宮中培訓。
北魏教育機構會對不同女性年齡人群進行調查,了解她們的實際需求,並根據調查結果選擇合適的教師,做到“因人施教”,讓其更易接受教師講授的方法與知識。而且,在不同年齡結構中,每個人所分配的師資力量也有不同。在宮中, 10歲前,由輔導﹑保育貴族子女的老年婦人“傅姆”擔任教師,獲取知識與保育,超過這一年齡就會由傅姆變為“女侍中”,女子學生不會有任何不適,反而可以很快融入到新的學習過程中。
這一教學方式方法與21世紀現階段教育“異曲同工”,現代教育也是按照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逐級提升,每個階段匹配專業教師,學生從每階段專業教師那裡獲取相應的知識。所以說,北魏教育制度還是比較進步與超前的,兼顧了個體發展階段的差異性以及能力限制。
雖然對不同層次、階層的女性進行分類管理,讓各類女性都能接受教育,但相對於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這一做法無疑是合理與進步的,當然,現代教育相比,那時候教育體系有歷史弊端,試想現代國家諸如阿富汗女性受教育權還未能得到保護,北魏的做法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已非常不容易了,每個女性最基本教育得到了滿足與保證。
無論如何,北魏的教育體系足以成為古代教育的典範,根據學生自身個性特點及社會發展情況調整教學內容,既學理論,又學社會,專業教師專業授課、因材施教,讓她們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真正做到“又紅又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