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4日,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今年的物理學獎頒發給了在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方面作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
這是“量子糾纏”研究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量子學領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在世界範圍內被普遍認為是人類學術研究者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它對化學、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經濟學以及文學這六個領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而且,諾貝爾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已經有120年,每一年的獲獎人不僅被讚譽為“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還能獲得一筆高額的獎金,今年每項獎項的獎金都達到了1000萬瑞典克朗(650萬人民幣)。
這些獎金都是來自於該獎項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所留下的遺產。
諾貝爾的遺產發了120年獎金還沒有發完嗎?他到底留了多少錢給後人?又為何要創辦這個獎項?
(諾貝爾獎獎牌)
這還得從諾貝爾創辦該獎項的經過說起。
一、諾貝爾獎的誕生
世界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生前不僅將自己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投身於科學研究中,死後還把自己所有的遺產留給了為科學事業奮鬥的人們。
他的名字成為人類科學領域最高的榮譽,他正是前面所提到的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也是一位發明家,在俄國有一家工廠,他曾創造出一套家用取暖的鍋爐系統,還設計了一種製造木輪的機器以及改造過工廠設備。
正因如此,從小就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的諾貝爾也對科技發明擁有着濃厚的興趣。
(青年諾貝爾)
他很有天賦,16歲的時候已經是很有能力的化學家,之後幾年輾轉俄、法、美三國進行深造。
回到母國瑞典後,諾貝爾開始着手製造液體炸藥——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很快被研發了出來投入到工廠的生產中,可惜其不穩定性造成工廠爆炸,諾貝爾最小的弟弟埃米爾與4名員工在這場意外中不幸喪生。
當地政府處於安全考慮就禁止了這項研發。
但被稱為“科學瘋子”的諾貝爾並沒有因此罷休,他在斯德哥爾摩市外馬拉湖上找了一條船,將實驗室搬到船上繼續研發。
這樣既可以不引起政府關注,也能減少搬動硝化甘油時造成的危險。
皇天不負有心人,幾個月後諾貝爾成功研製出了硝化甘油炸藥用雷管,同時他取得了硝化甘油炸藥的專利,成立炸藥公司。
隨後的幾年,諾貝爾又相繼獲得了英、美、德等國的專利,在當地陸續建起了工廠,開啟了公司。
(硝化甘油炸藥)
硝化甘油炸藥也在他的研發中不斷得到改進,一種無煙的火藥彈道炸藥也被製造了出來,在軍事上用於手雷、炮彈、子彈等武器。
諾貝爾是當之無愧地“現代炸藥之父”。
除此之外,諾貝爾在生物、生理以及光學和文學等方面也取得過很高的成就,他發明的玻璃制壓榨噴嘴對紡織工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光是在英國他的發明專利就多達355項,歐美等國公開了近100家的公司。
諾貝爾擁有的專利也讓他在全世界的炸藥製造企業都擁有股份,而且他還加入到了石油產業,已經是一個坐擁“金山銀山”的大富豪了。
可是一生致力於發明研究的諾貝爾卻沒有結婚生子,晚年不僅成為了孤寡老人還患上了心絞痛和心臟病。
也許是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害怕突然離去沒給世界留下些什麼,便從1889年開始到1895年期間先後立了三份遺囑。
第一份遺囑里諾貝爾把自己的遺產分給了自己的親人,第二份遺囑選擇把遺產的一部分拿出來為科學做貢獻,直到最後一份遺囑他才徹底將自己的絕大部分遺產留給了世界。
(諾貝爾)
他臨終前將自己這些年賺取的920萬美元存入到了斯德哥爾摩市的一家銀行作為獎勵基金,用每年的20萬美元利息作為獎金獎勵給有卓出貢獻的人。
這份遺囑在諾貝爾去世後的第二年才公佈於世,並且遺囑中清楚地說明將獎金分為五份,分別贈與當年在物理、化學、生理三個領域有重大發現或發明的人,和有優秀文學作品的人,以及促進國家之間友好、促進和平的人。
這就是我們後來所熟知的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和和平獎。
而且遺囑中強調了候選人不分國籍、不分民族。
遺囑公布後立即引起了社會上的大風波,批評聲和謾罵聲竟然佔據了主流。
諾貝爾原本是想死後為人類繼續做貢獻,卻沒想到還被扣上了“不愛國”的帽子。
一些媒體鼓勵諾貝爾的親屬上訴,把遺產奪回來,理由是一個瑞典人不把瑞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還要瑞典包攬這麼麻煩的工作把錢給外國人,帶不來任何利益。
(諾貝爾的遺囑)
遺囑中還把和平獎獎金分發任務交給了挪威的一家機構,當時挪威與瑞典正處在劍拔弩張的關係中,這無疑是嚴重損害了瑞典的利益,屬於典型的不愛國行為。
同時瑞典人也不認為獎金分給極個別人能對社會進步起到作用。
一些高明的律師開始尋找遺囑中的法律漏洞來使遺囑無效化,他們的第一個切入點就是諾貝爾沒有國籍。
諾貝爾雖然出生在瑞典卻在俄國長大,後來足跡踏遍了歐洲卻沒有一個國籍,這樣一來就難以確定讓哪個國家來執行遺囑。
其次,遺囑中也沒有聲明由誰來組建這個基金會,所以遺囑執行人無權繼承財產,這個基金會自然不存在。
更諷刺的是,本該接受諾貝爾委託評定物理學和化學獎的瑞典科學院,該校長竟站在了諾貝爾的對立面,極力贊同把遺產捐給瑞典。
好在經歷了長達兩年的“遺產爭奪戰”後,瑞典國王最終還是宣布了該遺囑生效,諾貝爾基金會正是建立。
(諾貝爾基金會logo)
1901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五周年,諾貝爾獎選擇在這天第一次面向世界頒發。
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在1968年由瑞典銀行增設的。
二、基金會怎麼搞錢
從1901年開始第一次頒發諾貝爾獎,之後每年一屆,除了個別年份沒有頒發外至今已經有大概120年的歷史了。
獎品是按照獎項所發並非人數,每個獎項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隊都是固定的一個刻有諾貝爾頭像的獎牌,一本證書,和一份獎金。
頒獎的第一年規定每項獎的獎金為15萬瑞典克朗,這在當時能抵得上一個瑞典科學家20年的薪資了。
隨着時間的推移,獎金的數額也在逐年提高,到了現在已經達到每項1000萬瑞典克朗。
可是諾貝爾的遺產不是只有920萬美元嗎?每年五到六個獎項的獎金怎麼也不可能發了120年吧?
(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如果按照現在的匯率和19世紀末的美元來換算,這92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0多億人民幣。
實際上,獎金歷年增多也是跟着通貨膨脹率來的,以現在的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為標準計算,每年5-6千萬瑞典克朗,換算成500萬美元左右,120年就是6億美元。
這麼看來諾貝爾的遺產完全不夠用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問題不斷,還要給瑞典國家交高額的國防稅,稅錢已經高過獎金的錢了。
1953 年的時候,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已經僅剩原基金的三分之一約合 330 萬美元,即將破產。
然而基金會卻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不僅挺過了1990 年北歐金融危機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更是延續至今。
(斯德哥爾摩市)
別忘了銀行和基金會是最會“錢生錢”的地方,他們當然不會坐山吃空,等着自己來墊付獎金。
首先,諾貝爾留在銀行的巨額遺產每年在銀行都會生成高額的利息,這些利息除了用來發放獎金外還會抽取其中10%存入基金。
不過這是無法維持120年的獎金頒發的。
最主要的還是靠諾貝爾基金會自己的運作模式和投資策略。
也就是在基金會面臨破產的那年,瑞典政府終於出手,允許基金會拿僅有的存款去投資房產、其它基金,甚至可以炒股和私募股權。
與此同時,美國也相應免除了該基金會在美國投資任何項目的所有稅務。
這樣一來便為基金會拓寬了盈利渠道,還降低了投資成本和風險,將未來的命運都押注在了全球的房地產和股市上。
好在二戰結束後,全球都致力於經濟復蘇,股市與房地產行業日益繁榮,也讓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取得了高額回報。
尤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進入“牛市”時代,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收益實現大幅上漲,僅這數年之間在美國股市投入的資產總值就超過了12億瑞典克朗,已經超過了諾貝爾遺產的原始價值。
這也說明基金會靠炒股賺取的利潤之多可見一斑。
時運相助的諾貝爾基金會也巧妙地躲過了1990年的那次北歐金融危機。
在此之前瑞典政府因為提高了不動產稅,為了避稅諾貝爾基金會就將自己名下的不動產全都轉移,從一家名為“招募人”的上市公司那裡換取了股票份額。
恰巧此時瑞典房地產價格翻倍增長,也帶動了股票增長了兩倍價值,基金會也是見好就收就把“招募人”的股票份額全部轉讓了出去。
這樣一來,不僅僅剛好躲過了那一年的金融危機沒有受到影響,還在多家金融公司破產的時候自己狠狠地大賺了一筆。
早已在美國股市嘗到“甜頭”的基金會將目光再次聚焦美國,把基金會的七成資產全部投入到了美股。
或許真的是上天的眷顧,從1990年開始,美國竟然進入到了長達十年的超級“牛市”,成為美國經濟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頁。
(惡搞美國“牛市”)
果然高風險高回報,七成的資產在這113個月內“錢生錢,利滾利”成倍增長,到1999年諾貝爾基金會的總資產就到達了39.38億瑞典克朗。
哪怕此時不再做投資,也能再發幾十年的獎金了。
不過人總是貪心的,有了高回報誰也很難收手,正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進入新世紀後諾貝爾基金會就遭遇到了危機。
美國爆發了互聯網泡沫,在連鎖反應下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市值大幅縮水,虧損了近10億瑞典克朗。
基金會就是過於依賴於美國股市,資產始終受到美國股市的影響,漲跌起伏不斷。
好在他們已經有了上次應對金融危機的經驗,及時對市場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加大對沖基金的投資,不斷調整自己的資產配比,這才又一次挺過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此時的基金會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不能將“寶”全壓到股市上去,必須尋找一條穩定的生財之路。
(諾貝爾)
他們開始着手投資一些煤炭勘探或煤炭發電的能源公司,以及一些國際公約允許範圍內的軍火工業。
根據當時的投資環境考慮人權、勞工等等問題,不求暴富只求穩健,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積極尋找各種新型的產品。
也就是在這樣不停地嘗試和摸索之下,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無論怎樣起起伏伏都沒有再遇到破產的窘境,一直將諾貝爾要傳達的精神傳遞了下去。
能夠為鼓勵人類科學事業不斷進步而堅持120年,諾貝爾是毫無疑問的科學領域最高獎項。
三、不一樣的“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歷經120年,六大獎項一共頒發600餘次,得獎人數近千名,裡面不乏有我們所熟知的居里夫人和愛因斯坦等享譽世界的名人。
其中得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是美國的300多人,其次英國也有上百人,我們的老鄰居日本二十多人,但迄今為止擁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有且只有兩人。
一位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另一個則是諾貝爾醫學獎/生理學獎的屠呦呦。
(屠呦呦獲獎現場)
我們還成立了屬於自己的“諾貝爾獎”——未來科學大獎。
該獎項是在2016年正式成立的,是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對外發起,北京一家科技發展中心共同舉辦的,目的在於獎勵那些曾為中國兩岸三地工作過並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雖然是為中國做出貢獻,但依然不限制國籍。
(未來科學大獎logo)
未來科學大獎是分為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前兩個對應了諾貝爾的醫學獎和物理學家,第三個則彌補了諾貝爾缺失的數學獎。
評選機制則是借鑒了諾貝爾獎,通過評選機構的提名和邀請再由同行專業人士進行評定。
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個民間頒發的科學大獎。
而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已經在8月份的時候揭曉,頒獎典禮則是安排在了今年的11月份,獲獎者為三人。
獲得生命科學獎的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博士李文輝,他發現的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蛋白對治療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藥物開發工作起到更有效地幫助。
物質科學獎頒發給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教授,他研發出更為精準的新一代交叉分子束科學儀器,成功揭示了化學反應中的量子共振現象和幾何相位效應。
(2022年三位獲獎人)
香港大學Edmund and Peggy Tse講席教授莫毅明,則憑藉自己創立的極小有理切線簇理論以及對志村簇上的Ax-Schanuel猜想的證明,榮獲了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除了他們三個外,歷年獲獎人數已經有24個了。
平心而論,他們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對世界作出的貢獻真的不比諾貝爾的得獎者差,他們的名字不應該被埋沒。
我國的未來科學大獎正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對他們進行表彰,為他們向世界正名。
一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讓中國和世界人民吃飽飯的袁隆平爺爺居然也沒有得到諾貝爾獎,我們就自己獎勵他。
袁隆平爺爺便是在2018年獲得了生命科學獎。
和諾貝爾獎一樣,我們也會給得獎者獎勵一份獎金,為675萬人民幣,摺合100萬美元。
(袁隆平)
該獎項的資金來源與諾貝爾不同,都是香港政府通過基金會捐贈的,不用擔心基金用完的問題。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100萬美元太少,包括諾貝爾的1000萬瑞典克朗也一樣,這與科學家們所做出的貢獻不匹配。
其實這個獎金水平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歐美國家,都已經相當於一個科學家近十年的薪資總和了。
大部分科學家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畢竟像諾貝爾那樣擁有數百項發明專利,可以通過專利以及開工廠來盈利的商人性質科學家很少。
獎金不是為了讓他們變成富翁,只是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從而通過表彰來激勵他們和更多優秀的人一起推動人類科學事業的進步。
除了中國有自己的“諾貝爾獎”外,美國人也惡搞了一個“另類諾貝爾獎”。
(“另類諾貝爾獎”線上頒獎)
這個“另類諾貝爾獎”是由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於1991年創辦,是為了表彰那些看起來很好笑,但是又值得深思的10大科學成就。
因為從定位上就是幽默、諷刺類型的獎項也被稱為“搞笑諾貝爾獎”,但其宗旨是為了引人深思。
比如今年入圍獲獎名單中就有一個“吃冰淇淋可幫助癌症患者預防口腔黏膜炎”的醫學獎。
這乍一看確實有些荒唐,冰淇淋怎麼可能會預防疾病呢?
實際上許多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和治療後會破壞胃腸道從而患上口腔黏膜炎,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吸食冰塊來冷凍療法。
但是啃冰塊會很難受,只有吃冰淇淋患者才會配合的比較好。
還有一個物理學獎頒給了“小鴨子們為什麼要排成直線”,原來是小鴨子跟在母親身後保持適當距離,就可以在游泳時減少阻力節省體力。
這些看似沒道理的事情背後確實有着讓我們學習的地方。
(諾貝爾獎)
同樣“另類諾貝爾獎”的獲獎者也可以收穫一份“獎金”,就是一張印着10萬億元天文數字的津巴布韋假幣。
真的是把搞笑和諷刺做到了極致。
不論是正牌諾貝爾獎,還是其他不一樣的“諾貝爾獎”,想要激勵更多的學術研究者大膽創新、推動人類文明共同進步的宗旨是永遠不變的。
只有共同努力共同進步,才能讓全人類的未來充滿光明!
編輯:托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