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知道答案後氣憤不已

人類最早沒有貨幣,都是以物換物。後來,人們把貝殼作為貨幣完成交易。但是,由於早期中國人身居內陸,貝殼不容易獲得。春秋戰國時期,隨着生產力的提高,人們開始鑄造金屬貨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圓形方孔銅錢秦朝一直用到了民國初年。除了銅錢外,古人還使用紙幣和白銀作為流通貨幣。到了明清時期,白銀取代紙幣和銅錢,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清朝滅亡以後,大量的白銀就消失不見了,這是為什麼呢?

白銀作為流通貨幣的歷史

宋朝之前,銀子基本不作為貨幣在市面上流通。宋朝使用的白銀數量也很少。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是從明朝開始的,這是因為明朝之前我國白銀的數量很少。明朝時期開通了海上新航路,大量的白銀從美洲流入中國,據估算在明末百年間,海外流入的白銀數量是國產白銀的10倍,這使白銀有條件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明清時期,白銀是市面上主要的流通貨幣。明朝初年,政府也曾禁用白銀,要求使用紙幣和銅錢,但是紙幣貶值得太快,銅錢的購買力又遠遠低於白銀,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商品交易需要使用大量貨幣用於支付,特別是大宗交易更適合用白銀結算,因此,政府不得不解除白銀禁令,鼓勵商品交易用白銀支付。所以,明朝時期實行“白銀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政策,一直延續至清朝。

古代白銀的貨幣價值

在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如果單純用白銀價格來衡量的話,以今天純銀每克3.5元的價格測算,明清時期的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的130元。然而,這種單純考慮白銀價格的方式,不能體現古代銀子的價值,而應該以購買力來衡量古代銀子的價值。

宋朝時期一兩銀子是一千文錢,米價是六七百文一石,一石約合118.4斤,按照現在1斤米3-4元錢算,一石米約合現在450元左右,因此,宋朝的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的七八百元。明朝時期半兩銀子一石米,一石米約為145斤,一兩銀子可以買兩石米,按照今天145斤大米500多元,明朝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的1000元多一點。清朝時期一石米的價格是1.5~2兩銀子之間,一石米約為145斤,那麼清朝的一兩銀子大約合今天350元。

用商品來衡量古代銀子的價值,並不是十分科學的做法。因為古代的經濟水平和今天差距很大,所以,這種計算方式只能作為一個參考。

古代銀子的支付方式

銀錠俗稱元寶,在宋朝之前,如果到飯館吃飯,是不能用銀錠結帳的,因為銀錠不是合法的支付貨幣,店家是不收的。

銀錠是在宋朝才開始作為貨幣使用的,一般有十兩和五十兩兩種規格。十兩銀錠相當於今天的七八千元錢,五十兩銀錠相當於今天的四萬元。所以,像吃飯結帳這樣的小金額交易,一般不會使用銀錠,因為銀錠的“面值”太大了。銀錠主要用於儲藏財富和大宗交易支付。

普通人一般使用碎銀子支付,碎銀子的重量不標準,有大有小。所以,古人為了支付方便,一般隨身會帶着剪子和戥(děnɡ)子(戥子是一種精確度極高的小秤,可以精確到厘)。支付的時候,需要用多少銀子,就用剪子剪下適量的碎銀子,用戥子稱重後付款。剪銀子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驗證銀子的純度,看看裡面是否夾鉛,有沒有摻假等。還有人會把掉落的銀屑收藏到一個袋子里,積少成多,累積到一定數量,再重新做成銀子。


晚清時期白銀大量流失

清朝時期,白銀正式作為流通貨幣進入市場,每年各地稅收也是用銀子結算上繳國庫。但是,從清道光年間開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侵略中國,腐敗的清政府簽下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除了割讓國土,還要支付巨額賠款。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向英國賠款2100萬兩白銀。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北京條約》,賠款1600萬兩白銀。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賠款2.7億兩白銀。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等十一個西方國家簽訂了《辛丑條約》,共計9.82億兩白銀。據統計,在整個近代史上,清政府簽訂的這些不平等條約,累計賠款達13億兩,造成了我國白銀的大量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