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舉紅色火炬,做先鋒少年”徵文選登(十二)

心懷家國,不負韶華——讀共產黨人家書有感

文/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九年(1)班 塗思淇

當我們談論信念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家書紙短,家國情長,重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人的家書,發黃的紙頁承載着質樸卻熾熱的家國柔情,遠大的理想透過剛勁的筆跡展現出蓬勃的力量。我常常想,這股力量的底氣在哪兒?或者說,這樣強大信念的背後是什麼?

孟晚舟時隔三年回到祖國,她說:“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我忽然領悟到,信念的背後是割捨不斷的家國情。

1922 年,在國外留學的聶榮臻聽聞國內局勢動蕩,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寫下一封鏗鏘有力的家書:“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無獨有偶,1927 年,隨北伐軍到達武漢的王爾琢也給他的家人留下這樣一句誓言:“以身許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在國家危亡之際,對家國的情懷化作無數仁人志士的信念,刺破黑暗,拉開新中國的帷幕。

“況男遠出留學,所學何為!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樂以自足,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能享安樂也!”聶榮臻在家書中這樣寫道,這是他一生的志向。古往今來,從戰國時期孟子的“達則兼濟天下”,到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明末清初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聖賢先哲們心憂天下的情懷催生了無數捍衛家國的英雄壯舉。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當明白,家國情懷,絕不僅僅只是掛在嘴邊的口號,還要做出實際行動。

家國情懷的背後是責任與擔當。魯迅曾言:“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時代的接力棒交接到青年人手中,我輩青年應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匯聚起自身的那份光,點亮祖國之未來。

家國情懷需要理性的認知與堅定的奮鬥,國家命運與青年人的奮鬥緊密相連。科學家于敏,默默無聞 28 年,舍小家為大家,為國防安全構築起堅強的核武護盾;在開山島守衛 32 年的王繼才,堅持每天升國旗,把守島職責履行到生命最後一刻;北師大碩士研究生黃文秀畢業後回到大山,為山區扶貧事業積極奔走,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家國情懷,不僅是對未來的理性和信念,更是一種宏大的英雄氣概。心懷理想,肩負榮光,我們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未來結合,做推動時代的接班人,做一個理性的愛國人。

當我們談論信念時,我想,我們是在談論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家國情懷,是在談論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堅定理想,是在談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與擔當。吾輩青年當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勇於奮鬥,心懷家國,不負韶華!

(指導教師:鄔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