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雞”還是“棄貓”的啟示

來自:前線客戶端

劉基的《郁離子》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趙國人家裡發生了鼠患,到中山國討貓。中山國的人給了他一隻貓,但此貓既捉鼠,也捉雞。一個多月後,“鼠盡而雞亦盡”。趙家公子建議把貓趕走,但他父親說,我們怕的是老鼠,不是怕沒有雞。有了老鼠,就會吃我糧食,毀我衣服,穿我牆壁,啃我用具,我們就會饑寒交迫。沒有雞,至多“弗食則已”,“去饑寒猶遠”,為什麼要趕走它呢?話語不多,卻發人深思,給我們啟示良多。

自古及今,知人識人都是一門學問、一件大事,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議題。強國之道,惟在得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不過是“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沒有用賢者“瞻山識璞、臨川知珠”的慧眼,人才也難以在“早春時節”被挖掘出來。

解放戰爭時期,組織上任命曾在英國留過學的劉明寰為第一兵團軍工部部長。對此,有些幹部想不通、說怪話。王震將軍得知後說:“你們都是近視眼!要懂得,子彈打不到的地方,科學知識是可以打到的。”作家孫犁生前講過,創作需要忘記名利、忘記利害、忘記好惡、忘記私情。識別人才和尋求人才“千里馬”,需要的也是這種忘我的境界。

然而,用人才難在容人所短。人各有所長,關鍵是怎麼看。中山貓吃雞之後,在對待貓的去留問題上,趙人頭腦異常清醒。既然要用貓的捕鼠之長,就要能容貓的吃雞之短。有高山者必有深谷,人才也難免有缺點,不可能是完人。

1942年4月,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前夕,毛澤東同志約請劇作家塞克來自己的窯洞聊天,想不到塞克以“有拿槍站崗的地方我不去”為由拒絕。毛澤東同志聞訊後,下令撤去塞克必經路上所有的崗哨,自己則在窯洞前的山坡上遙遙相候。平心而論,現實生活中,不乏各種各樣的“趙公子”。他們不懂“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遇事小肚雞腸,待人求全責備,非但不能廣納賢才,就是原有的人才也會“孔雀東南飛”。善於容人之短,諒人之過,不搞一把尺子量長短,做到公道對待幹部、公平評價幹部、公正使用幹部,何愁事業不興?

可見,留人才貴在用人所長。趙人何嘗不心疼他的雞呢?但他明白,留貓利大害小,“去貓”利小害大。趙人做事有重點,有捨棄,有堅持,抓大放小,解決主要矛盾,是明白人。

古人的智慧,今日仍耐人尋味。“是龍就讓它鬧大海,是虎就讓它嘯山林。”對人才最重要的關懷,就是讓他們能施展才幹、實現價值。領導幹部不要嫌年輕人肩膀太稚嫩,老實人不夠“靈活”,敢闖敢幹的人不保險。應以“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遠見和“老樹春深更著花”的胸懷,及時、主動地給位置,不拖延、不躲避,使人才用當其時、各展所長。1952年,一批全國一流的專家教授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委的陳賡同志滿腔熱忱地為他們搞好服務,把自己比喻為“端盤子的”。正是憑着這種樂為科技人才“端盤子”的精神,才有了英才輩出、名震一時的“哈軍工”。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如今,強國復興號角催征,人才培養堅持百花齊放,才能“築巢引鳳”,廣納賢才、成就復興偉業。

作者:蔡建軍,黑龍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幹部,知名評論作家
編輯:易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