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人口還不到一個億,為何突然出現爆炸式增長?迅速達到4個億

世界史中,中國一直是一個人口大國,早在先秦時代,中原大地就擁有數千萬人口。此後近兩千年,中國人口的數量此起彼伏,一直隨着朝代的更迭有所改變,一直到明末時期超過了一億人口。但明末清初,戰爭席捲了整個中國,也造成人口的銳減,清初人口不足一個億,為何在短短兩百年間就猛增到4個億了呢?

一、清朝政局穩定

清朝建立後,雖然也有戰爭,但大多數都是位於邊疆地區,康熙朝聲勢浩大的三藩叛亂,波及的地區也都是經濟較為落後的西南各省,經濟富庶、人口眾多的江南地區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可以說從清初,到道光年間,國內政局較為穩定,尤其是延續百年的“康乾盛世”對人丁滋養提供了優越的外部大環境。


二、攤丁入畝、永不加賦

清初人口比明末統計的人口少很多,並不是這些人都消亡了,很大一部分都是戶口隱匿了,因為國家稅賦其中有一個就是人頭稅,這就非常不利於人口的增長或統治,甚至還會出現窮人交不起稅,而降初生兒溺死的現象。


而到了1712年,清廷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徵收丁稅的固定數目,從此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而到了雍正時期,又頒布了“攤丁入畝”的新政策,直接將丁稅分攤到田賦上,在中原大地延續上千年的人頭稅就此廢除了,從此以後百姓生孩子不再受限制,大大利於人口的增長,曾經隱藏的人口也都被統計到了。

三、社會生產力的恢復,農業技術的提升

清朝建立後,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尤其是在生產力恢復上頒布了很多措施和政策,如興修水利,邊疆墾田等,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高於前朝,甚至到了“地無餘隴”的程度,尤其是一些偏遠省份也得到了開發。


宋元時期引進來的水稻,明朝已經在南方各地開始種植,而到了清朝,已經推廣到全國。與傳統作物小麥相比,水稻產量要高一倍,所含熱量甚至達到小麥的五倍,另外在農業技術的改良下,清朝糧食總產量是明朝的一倍有餘,這就為增加的人口,提供了足夠的實物。

四、新型農作物的引進和推廣

隨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各種高產農作物也先後引進中國,尤其是紅薯、馬鈴薯和玉米,從明末時期開始引入,清朝時慢慢推廣,這三種農作物都是高產的澱粉類食物,大面積推廣後可以保證平民百姓的溫飽問題,這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

此外,相較於明朝,清朝時期的全球氣候開始變暖,也是十分利於農業發展,社會穩定,人口增加的。

總結

可見,清朝人口的迅速增加並不是單一原因就能說明白的,既有數位清帝的賢明治國,也有全球氣候的變暖,也不能忽略新高產農作物的推廣,另外還有清朝新賦稅政策的頒布,這些都是利於人口滋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