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有這樣一位老人。
他上過北大和清華,當過周總理9年秘書,官至正國級,深受周恩來、鄧小平和陳雲的信賴。退休後,他致力於扶貧助學,圓了許多貧困地區孩子們的大學夢。
這位老人,今年已經是105歲高齡了,他就是——宋平。
- 勤奮苦學,志存高遠
1917年,宋平出生於山東莒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
彼時在在北洋政府的統治下,農民的負擔相比晚清來說不輕反重,因此宋平小時候的生活十分艱難,老是填不飽肚子。
或許是身體上的飢餓激發了精神上的飢餓,宋平十分渴望讀書。
宋父宋母看著兒子苦苦哀求的眼神,想着,兒子打小就聰明,搞不好還真能讀出個名堂來,讀書雖然花錢,但他們咬咬牙勒緊褲腰帶還是能擠出點錢供兒子上學的。
就這樣,宋平如願上了學堂。
宋平深知上學的機會來之不易,也知道像他這樣貧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只有讀書這一條路可以走,所以他在學習上十分下功夫,甚至還跳過級。
功夫不負有心人,宋平17歲就考上了國家知名學府——北京大學。宋父宋母高興得落淚,他們家出了個大學生,十幾年的艱辛都不算什麼了。
1949年清華老校友在瀋陽合影。右起:陳舜瑤、宋平、何禮夫婦、薛公綽夫婦及子女
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正值少年的宋平難免有些年輕氣盛,在校期間,與學校老師發生了很嚴重的衝突。學校領導要求宋平在全校師生面前作深刻檢討,還要記過一次,留校察看。
可是宋平有自己的原則,他認為錯不在他,因此十分強硬地表示拒不接受學校的處理。對此,學校也只好做出開除宋平的決定。
這樣的打擊對於一個才十七八歲的少年來說,不可謂不沉重,甚至有可能是澆滅火種的那一潑無情的冷水。可宋平是澆不滅的火種,只要有一絲絲希望,他就會重新燃起火焰,發出耀眼的光芒。
於是,宋平破釜沉舟,專心復讀,於次年以更好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這一次,宋平斂去鋒芒,專心攻讀學業,畢竟家裡供他讀書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他哥哥宋壽田幸運至極地中了一次大獎,足足有300大洋。這300大洋可以極大地改善他們家的生活條件,但宋壽田把這300大洋一分不剩地都給了宋平供他讀書。因此,宋平不能辜負家裡人對他的期望。
但他只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嗎?
不,每一個有志青年心中都懷有極為強烈的愛國之心。
當槍聲在盧溝橋響起,當日軍野心勃勃地想要佔領我國華北平原,當北平即將淪陷之時,無數和宋平一樣的愛國青年學生走上街頭高呼抗日口號。只是轟轟烈烈地“一·二九”學生運動沒能抵擋住日軍侵略的步伐,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
清華、北大和南開為了保存力量,一致決定南遷。就這樣,宋平跟隨學校南遷到西南聯大繼續讀書。可是民族危亡,他腳下的這片土地已經被狼子野心的帝國列強所踐踏,他不能只是像之前那樣上街遊行高呼愛國口號了,他要做一些更為實際更為有用的事。
於是,宋平將目光投向了延安。
- 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從西南聯大畢業後,宋平就輾轉去往延安,投身革命事業。
戰爭年代,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讀書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所以共產黨十分缺乏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因此,宋平一到延安就被黨組織安排到中央黨校和馬列學院進一步學習。在黨校,宋平常常處理文件到深夜,從不喊苦喊累。
1938年底,宋平被組織調到重慶南方局進行宣傳工作,以幫助周恩來開展工作。很快,宋平又被調到《新華日報》社,任編輯部資料室主任,主要負責新聞編輯的工作。
大家在看影視劇的時候都能看到小報童在大街小巷高喊“賣報賣報,……”的鏡頭吧,可見報紙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傳播工具,所以宋平肩頭的擔子一點也不輕。
雖然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兩黨關係有所緩和,一致對外,可實際上國民黨仍舊不願以平等之心對待共產黨,所以國共兩黨之間仍舊會有一些矛盾與摩擦。
當時周恩來在重慶設立的八路軍辦事處就在曾家岩50號,這裡被國民黨軍警特憲層層包圍,給周恩來和宋平他們開展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不過一切艱難險阻在堅定的共產黨人面前都不堪一擊,才二十歲出頭的宋平迎難而上,將報社經營得有聲有色。
周恩來十分欣賞這個做事認真負責、幹什麼都報以極大熱情的年輕小夥子。正所謂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年,工作能力出眾的宋平成了周恩來的政治秘書。
此後算下來,他擔任周恩來的政治秘書足足有9年之久。
新中國成立後,宋平聽從組織安排,職務一變再變。但不論到哪個崗位上,他都是兢兢業業,不忘初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吃飽飯過上好日子。
- 深植甘肅,一心為農民
一個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八年?一個人能在八年的時間裡都做些什麼呢?宋平用他人生中的一個八年半,深植甘肅,為甘肅人民任勞任怨。
將時間回到上個世紀70年代初。
1972年,宋平剛到甘肅上任省委第一書記時,甘肅正遭受着旱災,已經快兩年沒有下過雨了。宋平抓緊時間視察旱情,並積極做了相應的緊急措施。
功夫不負有心人,那一年,甘肅有驚無險地克服了旱災。
這還不夠,宋平要做的不僅是幫助甘肅人民度過這一次災情,他還要幫助甘肅人民過上有糧心不慌的好日子。於是宋平親自下基層,一家一戶地進行調研,了解農民真實的生產情況。
通過長時間的調研,他清晰地意識到集體經濟體制不適合當時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於是他結合實際情況,明確提出要在農村實行經營管理責任制。
但因為一些特殊原因,這些政策沒有得到落實,農民的生活依舊在原地踏步。
後來直至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糧食產量一下子有了質的飛躍。甘肅人民從報紙上得知安徽的有些農村不光吃飽了肚子,還有餘糧,一下子躍躍欲試,也想搞承包。
對此,宋平是大力支持。
他在會議上明確提出,農業生產責任制符合甘肅農村的實際情況,有利於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村生產力。他還表示不要害怕出風頭,不要猶豫,因為一猶豫就會耽誤一年的收成,老百姓就要多受一年罪。
現在來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政策是正確的,但在剛開始推行的時候卻困難重重。對此,宋平硬是頂着壓力,毫不猶豫地在甘肅農村推行責任田。
面對後續出現的農村專業戶這一新事物,宋平又是親自下基層調查實際情況。根據所調查到的情況,宋平以“女社員高學蘭養雞”為例,生動地說明“農民可以走專業戶這一條路實現發家致富”。
這無疑是給農民吃了定心丸,也推動甘肅農村經濟又快又好地向前發展。
- 作風樸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宋平在當周恩來政治秘書的那9年間,除了工作能力越來越出色以外,周恩來艱苦樸素的行事作風也被他一點不落地學了個十成十。
在甘肅任職期間,宋平常常深入農村做調研。
1973年,宋平到通渭縣視察災情。
當地公社一看領導要下來視察,伙食上不免要好一些,想着不能怠慢了領導,於是公社專門從縣裡買來肉和雞蛋招待他。對此,宋平一看就拒絕吃飯,因為他在路上看到很多社員餓得只能挖野菜吃,他做不到在這裡大魚大肉。
還有一次,那是1978年8月,漳縣突然遭遇冰雹天氣,雞蛋大的冰雹把莊稼砸得東倒西歪,地里一片狼藉,社員們辛苦大半年的成果所剩無幾。
宋平看着在地頭痛苦的社員,還有鍋里飄着幾根菜葉子的菜湯,心裡很不是滋味。只是他沒想到在受災這麼嚴重的情況下,公社竟然還殺了一頭羊來招待他。
他當即就嚴肅批評了漳縣領導,之後更是忍着飢餓接着去其他公社視察災情。而對那些安排粗茶淡飯招待他的當地領導,宋平倒是和顏悅色,吃得也很高興。
宋平在職期間,大家都知道他從來不收別人送的禮,不管是誰送禮,他都會連人帶物地一起請出去;下鄉視察也不允許當地額外招待。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宋平曾接受過一次老鄉送的禮,曾在一次視察中吃過當地特產。
事情是這樣的。會寧縣有一個林業員郭富山,用20多年的時間把光禿禿的紅嘴山變成了鬱鬱蔥蔥的山林,宋平深受震撼,親自到紅嘴山看望郭富山。甚至後來已經80多歲高齡的他還爬上會寧縣的桃花山上祭拜郭富山。
1979年,已經是人大代表的郭富山在去蘭州參加會議的時候,給宋平帶去了幾個蘋果。這一次,宋平沒有拒絕。他知道,這幾個蘋果代表的是郭富山大半輩子的心血;他的接受,是對郭富山極大的肯定與鼓勵。作為回報,宋平送給郭富山兩把嶄新的鐵鍬。
另一次,便是宋平到民樂縣視察水庫時,吃了招待所送來的蘋果梨。
當然宋平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只是因為蘋果梨是當地引進的品種,當地計劃要發展蘋果梨種植業,想讓他嘗一下,看看有沒有可能得到省里的支持。
對此,宋平自然是大力支持。
後來民樂縣的蘋果梨種植業得到了極快的發展,當地農民也靠此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 致力於扶貧助學
“同學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很重要……希望你們在活動中,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道理,學會怎樣做人,學會怎樣學習和生活,立志做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
2007年4月27日,沂蒙老區孫祖鎮中心小學的校園廣播放着這樣一封信。這是已經退休的宋平親筆寫給該校小記者的信,這給當時孫祖鎮中心小學開展革命教育帶去了極大的鼓舞。
退休後的宋平,十分重視貧困地區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因為他曾經也是窮苦人家的孩子,知道他們上學有多艱難。
在宋平的倡議下,“圓夢班”成立,還得到了江蘇中遠助學幫老基金會的大力支持。
第一個“圓夢班”就在甘肅會寧縣。2016年,該班60名學生全部達到了甘肅省的一本分數線,其中有1名同學考上了北大,4名同學考上了清華。
宋平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高興。
他還表示,他們這些退休的老幹部,如果身體允許,不管是65歲還是75歲,甚至是80歲,都還可以給國家和人民做貢獻,幫助那些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們上大學。
其實,宋老的扶貧助學很早之前就開始了。
早期是通過給希望工程捐錢幫助那些失學的孩子們重返校園,後來,就乾脆通過像“圓夢班”這樣的“整班扶貧”和基金會大力幫扶的方式,開展扶貧助學工作。
江蘇中遠助學幫老基金會的發起人徐中遠,就是在宋老的建議下才成立了基金會。徐中遠將他寫書賣書所得的全部收入都投入基金會,同時還有許多愛心人士向基金會捐錢。
2017年,已經一百歲的宋老還十分關心扶貧助學的情況。徐中遠在海南見到了宋老,並向宋老彙報了基金會助學幫老的工作情況,認真聽取了宋老對於基金會工作提出的問題和建議。
該基金會從成立之初到現在,捐助的資金將近4000萬,成立了25個“圓夢班”,有1500多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基金會的幫助下得以繼續讀書。
- 結語
時至今日,宋老已經105歲高齡了。
在他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生命里,宋平幾乎大半輩子都在為黨和人民做貢獻。
他勤奮好學,考得上北大,也能考清華;他任勞任怨,聽從黨的指揮在後方做好宣傳工作;他一心為民,親自下基層實地考察,做出最適合農民發展的決策;他廉潔奉公,從來不收禮,不搞特殊對待;他心系教育,人老心不老,通過“圓夢班”為貧困家庭的孩子圓了大學夢。
讓我們祝宋老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