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之戰:馬謖在街亭吃的虧,千年後還是有人不長記性,該

都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們讀歷史,就是為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然而,總有人不信這個邪,讓街亭和孟良崮這兩個相距千里的古戰場,通過一場戰役,來了一次驚人的輪迴!

孟良崮,在山東中部的沂蒙山區,群山連綿,溪流縱橫。孟良崮的周圍,有各式各樣的崮,“崮”,就是石頭上的意思,魯中山區到處都是這種叫作“崮”的石頭山,崢嶸突兀,寸草不生。 這是沂蒙山區的特點,具有“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奇觀。這裡也是古戰場,為兵家必爭之地。

1947年3月,老蔣對山東和陝北解放區展開了重點進攻。蔣調集了24個整編師、60個旅,共約45萬人,組成3個兵團,由顧祝同任總司令坐鎮指揮,採取加強縱深、密集靠攏、穩紮穩打、步步推進的戰法,氣勢洶洶地向山東根據地撲來。

陳、粟率領華東野戰軍靈活機動,忽打忽停,於5月上旬率主力轉至蒙陰新泰、萊蕪以東隱蔽集結,尋找戰機。

顧見解放軍東撤,即令各部“跟蹤進剿”,並特命第1兵團司令湯恩伯率領整編74師以及25師和83師,進軍沂水。於是,就此拉開了孟良崮戰役的帷幕。

整編74師,全系美械裝備,為甲種裝備師,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師長張靈甫,畢業於黃埔第4期,此人仗着蔣的器重,驕橫異常,出發前口吐狂言:“把陳、粟趕進東海里餵魚去!”

接下來,詭異而驚人的歷史輪迴拉開了大幕:

公元228年,諸葛亮趁着曹魏重心在東吳曹丕逝世的大好機會,率領蜀軍主力出祁山,一舉佔領魏國隴西三郡。

公元1947年,由顧祝同帶着其下三、五、六等幾個兵團共60個旅計45萬人出擊魯西南沂蒙山區,佔領了大量解放區。

諸葛亮的問題是,曹真的關中諸軍沒有被消滅,郭淮也固守待援。而顧祝同的問題是,目標的許/世/友部、葉/飛部、譚/震/林部,除了葉/飛部在漣水一役略有損失,一支部隊也沒有消滅。

諸葛亮派出了馬謖高詳等三路挺進,準備尋找魏軍主力決戰。而類似的是,顧祝同派出湯恩伯兵團,以張靈甫74師為前鋒,黃百滔25師為側翼,李天霞73師為74師後備,其餘兵團分散,實質用於臨沂前線的國軍只有10萬左右。由於遲遲未能捕捉到華野主力,國軍出現分散。

馬謖這個人,有南征的攻心之計,而且經常為諸葛亮謀劃,深得諸葛亮器重。而張靈甫,有長沙萬家嶺血戰之猛,深得王耀武器重。不過劉備很不喜歡馬謖,相同的是,蔣介石和顧祝同也不怎麼看好張靈甫。(王耀武才是實質的山東剿總,這些部隊大部分都是王耀武的嫡系)。

諸葛亮的前期兵力是多於魏國關隴集團的,而且裝備精良,士兵訓練有素,魏軍因此派出了張頜部五萬步騎的援軍。而我軍也是如此,沂蒙山區兵力嚴重不足。所以放棄沂蒙山區,及膠東地區,集結山東軍隊主力共27萬,民兵不計。在臨沂地區形成27萬對12萬局面。

孟良崮戰役期間,華野集中結優勢消滅了72師,切斷了湯恩伯兵團和顧祝同的大部隊聯繫的渠道,正如同高翔部被郭淮消滅的意義一樣。而在孟良崮至垛庄戰場,華野八萬戰士磨刀霍霍。

而此時的張靈甫和馬謖一樣,壓根不知道自己有多危險。張靈甫和馬謖想的一樣,想以自己這支精銳部隊為餌,吸引敵軍主力,然後等待主力過來一舉消滅,此計美名其曰“中心開花”。

不過有人沒有這麼想,王平,自漢中投蜀一直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王平認為守不能上山,應該在山下據險而守。王平放棄和馬謖一起上山,而率千人堅守在平原地帶。而張靈甫的後翼,73師李天霞也如同王平,在13日華野主力出現後,他希望張靈甫堅守垛庄,不要去孟良崮。張靈甫不聽,認為李天霞是妒忌他的74師師長的位置,想搶他的中心開花的功勞。張讓一群戰俘去堅守垛庄,而李天霞派出了一個團去支援垛庄。等到發現垛庄是一群戰俘,已經晚了,這個團只好後撤到孟良崮,最後和74師一起被全殲。

王平和李天霞一樣,既不敢救援,也不敢後退,還害怕被消滅。而李天霞和王平都聰明在於,王平在五萬魏軍還有未知的援軍增援的情況下,帶着千人逃跑了。而李天霞在8萬孟良崮華野戰士和25萬打援的華野主力包圍中,也成功率領一個師逃跑。他們都是用同樣的辦法,假裝成主力部隊的樣子,疑兵之計。

諸葛亮聽到街亭慘敗的臉色一定如同顧祝同,馬謖和張靈甫輸得太快,快到諸葛亮和顧祝同都反應不過來。一個把吃到嘴裡的三郡吐出來了。一個把吃到嘴裡的魯西南和膠東地區吐出來,不吐不行。

而戰役最後,74師師長張靈甫戰術失誤,居然鬼使神差也學馬稷上山,導致缺糧,缺水,缺重武器,友軍難以支援。馬稷如果當初聽諸葛亮的話,當道下寨,佔據交通要道,則攻守退皆宜,還不至於幾天內就滅亡,所以張靈甫上山是自尋死路。戰役結果當然是張死於非命,我軍大獲全勝。

有道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多讀書,多讀些史書,可以讓自己獲得不一樣的眼界和格局,看破人世玄妙,參透世間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