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從未上過軍校,為何軍事水平,遠超於頂尖名校的各個將帥?

毛主席曾說,一切帶原則性的軍事規律,或者是軍事理論,都是前人或者今人做的關於過去戰爭經驗的總結,這些過去的戰爭所留給我們的血的教訓,應該着重去學習它。

這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實際上是毛主席所有軍事戰略的結晶,也是他多年來可以帶領革命勝利的精髓所在。

眾所周知,1955年在首次授銜時評選的開國將帥就有上千名,而其中比較出名的大多數將領都上過軍校,是正兒八經的“專業對口”。

但有一個人極其特殊,他沒有上過軍校,也沒有學習過什麼戰爭理論,但是卻在革命戰爭中力挽狂瀾,帶着大家披荊斬棘,他就是人民領袖毛澤東。

毛主席曾當過半年兵?

1936年毛主席在陝北接受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採訪時曾坦言,自己在讀高中前當過半年兵,但是後來放棄了。

辛亥革命爆發前,青年毛澤東大概正在讀初中,當時正是社會動蕩之際,一次學校來了一個青年軍官,他滿含熱淚地告訴同學們,他們的皇帝居然是一個3歲小孩。

自從走出韶山後,毛澤東一直想立志報國,挽救當時的中國,他來到大城市長沙後發現,現實社會並不想他想的那樣,雖然可以讀到更多的書,但敵人一個炮彈就可以讓圖書館瞬間一片火海。

那天,毛澤東下定決心要參軍。

圖 |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求學的毛澤東

隨後便鼓起勇氣去了報名處,當上了一個普通士兵,每天練習舉槍,跑步,部隊還發了一身乾淨的衣裳。

久而久之,毛澤東發現,當他穿着這一身軍裝在街上行走,甚至去書店看書時,很多老百姓都避而不及,甚至十分害怕。

毛澤東感慨萬千,作為軍人就應該為民做主,怎麼會讓老百姓害怕呢?隨後,他放棄了這個短暫的軍旅生涯,開始繼續求學,直到考入了湖南一師

他在這裡的老師叫楊昌濟,楊昌濟早年曾留學海外,學識淵博,也有一顆立志報國的心,但一己之力過於單薄,他想把這種精神傳達給同學們,直到他看到毛澤東後,覺得看到了希望。

圖 | 楊昌濟

開學第一課,楊昌濟在講台上講述了中國的現狀,眼神里滿是憂愁,臨下課時,楊昌濟問:“同學們,我想問大家最後一個問題,你們為什麼要報考師範?

蕭子升同學回到說:“我學習師範就是想當一個老師,教書育人,安分守己,也可以為國家出力,培養大批人才。”

楊昌濟點點頭,喝了口水說:“教育救國,也算是志存高遠。”說完又問蔡和森,蔡和森說:“老師,我的家裡比較窮,我只想畢業後找一份好的工作。”

蔡和森回答完,楊昌濟默默點了點頭,嘆了口氣,然後又問毛澤東。

毛澤東站起來摸了摸腦袋尷尬地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讀師範,我就是試一試。”毛澤東說完,同學鬨堂而笑,楊昌濟卻馬上瞪大了眼睛,快步走到毛澤東面前問:“試試?你都試過什麼?”

圖 | 1918年,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部分學生合影(二排左三為毛澤東)

毛澤東回憶着說:“在來讀師範前,我曾經當過半年兵,發現當兵並不是我想要的,我又考過醫生學校,還考過一個律師學校,還考過一個警察學校,還考過一個肥皂學校。”

楊昌濟聽得津津有味然後問:“什麼是肥皂學校?”毛澤東說:“就是一個學習製造肥皂的,招生簡章上寫着,外國人說中國人不講衛生,學習製造肥皂可以利國利民,我覺得很有道理,就去報考了。”

這句話說完,同學們再一次哄堂大笑,但楊昌濟卻重重地點了點頭,甚至說從毛澤東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他從心裡對眼前這個年輕人佩服不已,甚至覺得這個年輕人以後絕對了不起!

一人之力難以改變世界,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可以培養毛澤東足以。

三年學習,楊昌濟對毛澤東十分關照,師範畢業後,楊昌濟還把毛澤東推薦到北京圖書館學習,認識了當時在全國赫赫有名的李大釗和陳獨秀,從此毛澤東的一生被徹底改變。

當然,楊昌濟之所以如此看重毛澤東,不僅僅是毛澤東善於總結善於嘗試,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從小就博覽全書,熱愛讀書,他把書中的知識運用於實踐,這不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圖 | 1919年,毛澤東在長沙

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

1918年毛澤東從湖南師範畢業後,很多同學們都順應時代潮流,想去國外留學,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

毛澤東何嘗不想去國外見識見識,但他還是認真詢問了自己恩師楊昌濟,楊昌濟在《勸說篇》中說了自己的見解,他說:“苟無普通科學與外國語言之準備,則不必急急西遊,苟求學之志堅,則雖在國內,凡西洋之學問,皆可曲折而求得之。”

意思就是,國外的知識無非就是那些,在國內一樣可以獲取。

其實言外之意就是告訴毛澤東,已經有很多同學出國留學了,留在國內探索自己國家的問題也是重中之重。

這句話給毛澤東指明了方向,縱看歷史,當年李大釗和陳獨秀等都是留學歸來的,而中國自己的問題,卻沒有人細細研究。

蔡和森和瞿秋白,周恩來等那個時代的青年都紛紛出國,但毛澤東堅信自己的方向,毅然留在了國內。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因病逝世,在去世前,曾給好友章士釗寫過一封信,其中寫道:“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二子”其一便是毛澤東。

圖 | 楊昌濟

1926年,毛澤東在李富春第一次見到周恩來,當時的周恩來從海外歸來,滿腹經綸,但是他有一點想不通,我們共產黨沒有專門的軍事人才,怎麼打仗?

長期領導農民運動的毛澤東說:“你知道我們中國什麼最多嗎?農民最多,他們常年受軍閥和地主欺壓,他們就是遍地的乾柴,只要有一點火星子,那就是熊熊大火。”

毛澤東一句話,讓周恩來刮目相看。不久,毛澤東領導了著名的秋收起義,隨後帶領隊伍毅然上了井岡山,開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圖 | 青年毛澤東和周恩來

在古代,上山落腳這叫落草為寇,是土匪的做法,就連蔣介石得知後也嘲笑:“毛澤東這是打不過,去當‘土匪’了。”

這時候,共產國際對毛澤東公然上山的做法也表示不理解,甚至十分不滿,多次來信指責。

蔣介石為了消滅紅軍,多次派兵“圍剿”,但是毛澤東帶領紅軍多次擊敗蔣介石的部隊,甚至參加紅軍的人越來越多。

而共產國際本來就一直關注“朱毛”紅軍的發展,他們越來越覺得毛澤東的做法似乎很符合中國的國情。

起初周恩來也好奇,毛澤東究竟如何一次次打了大勝仗的,他來到蘇區後才發現,原來毛澤東有自己的一套軍事方法,他的游擊戰更是得心應手。

周恩來自嘆不如,他和瞿秋白等人都是海歸留學的高材生,常常把“馬克思理論”掛在嘴邊,但毛主席不會說這些官方的話,而是常常說:“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老子就是要打打他的囂張氣焰”這種直白的話。

圖 | 1934年,毛澤東(左一)和警衛員在江西瑞金

1933年,中共臨時中央遷入蘇區,26歲的博古成為了最高首長,他一開始極其不主張毛澤東的游擊戰,認為這是“土辦法”“掉面子”,他堅持自己在蘇聯學習的軍事理論,打陣地戰。

但面對蔣介石的飛機大炮,打陣地戰無異於當活靶子,從第四次反“圍剿”開始,博古開始特令獨行,最後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甚至在湘江一戰損失嚴重。

資料顯示,光湘江一戰,毛澤東和朱德辛辛苦苦建立的八萬紅軍銳減到了3萬人,博古這才意識到自己大錯特錯,毛主席的軍事理論是完全符合中國實際的。

不僅如此,在遵義會議上,博古和凱豐等人還抱有不滿態度,凱豐狂妄地對毛澤東說:“你懂什麼馬克思主義,你頂多是看了幾遍《孫子兵法》。”

這句話讓大家都笑了,毛主席也笑了:“你看過《孫子兵法》嗎?《孫子兵法》一共有幾章?”把凱豐問得啞口無言。

站在最高領袖位置的周恩來細心地發現,毛主席之所以可以帶領紅軍多次打勝仗,並不是他擅長游擊戰,而是他博看群書,有戰局有運籌帷幄的遠見,一場戰鬥還沒有打響,毛主席就可以洞察出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這一點,不是學過一些軍事技能就可以擁有的,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周恩來已經下定決定把最高領導位置讓給毛主席。

遵義會上,大家一直推選毛主席為最高領導者,得到了大多數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支持,特別是周恩來的支持。

果然,周恩來是對的,從“漳州大捷”到“四渡赤水”,每一次戰役無不體現了毛主席的高瞻遠矚和超高的軍事天賦。

著名歷史學家艾利奧特貝特曼說:“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在西方國家看到了許多沒有政治見解的軍事家,但是我們現在認識了一位既是偉大的政治家,又是偉大的軍事家,他就是中國的軍事天才毛澤東。”

毛主席作為軍事家的六大素質

第一,超高的預見眼光

1937年張國燾叛變革命時,周恩來火速給延安發電,詢問怎麼處理這件事。毛主席回電說:“這已經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可以預見一件事,是不易的,不僅可以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有一定的準備,而且可以事半功倍。

沒有全局在胸,不會投下一顆好棋子。這就是毛主席的戰略眼光,不得不讓人佩服。

毛主席說:“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我們一方面輕視他,一方面重視他,艱苦奮鬥,不苦戰就不能勝利。”

1947年胡宗南進犯延安,美國記者在撤離延安時問毛主席:“目前,中國共產主義的前途看來很是黑暗,將來會怎麼樣?”毛主席笑着說:“兩年後,我邀請你到北京來看我。”果然,兩年後,新中國成立,完全證實了毛主席的預言。

第二,深厚的文化底蘊

從2歲開始,毛澤東就在外婆家生活,外婆讓文運昌帶着毛澤東到私塾學習,後來舅舅送給他一本《康熙字典》,憑藉著這本字典,毛澤東開始《三國》和《水滸傳》,以至於到了上學的年紀,他已經比同齡的孩子懂得太多,連老師都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需求。

隨後,他在革命戰爭時期寫過大量的文章和詩詞,光《毛澤東選集》中,他就旁徵博引了大量的歷史典錄,比如《左傳》《孟子》《論語》《山海經》等,其中還有大量的歷史人物,曹操孫武韓愈朱元璋李自成等,甚至還有哥白尼等外國名人,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這些文章是不可能寫出來的。

退一步講,如果毛主席沒有認真研究《孫子兵法》或許那些游擊戰中的“圍魏救趙”“空城計”等戰略就不會運用到實踐。

大量的文字積累,不僅讓毛主席成為了一個詩詞大家,而且在帶領紅軍戰鬥的過程中,還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軍事家。

第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素養

深厚的文學功底讓毛主席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後,可以更好地利用到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甚至寫出了大量指導中國革命的理論文章,單憑這點來說,任何將領是做不到的。

從《實踐論》到《矛盾論》再到《論持久戰》還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論十大關係》等,這些重要的著作都奠定了毛主席哲學家和戰略家的地位,也成為了他高瞻遠矚和洞若觀火的哲學基礎。

第四,超高的膽識

在兩方交戰中,作為將帥如果遲疑一秒,很可能就會決定戰鬥的勝負,而及時做出決斷,是一個高級指揮官必須有的能力。

毛主席便是這樣一位領袖,1947年胡宗南25萬大軍來勢洶洶,從三面開始進攻延安,當時大多數部隊都在外作戰,延安守軍不過3萬。

毛主席當機立斷,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主動撤離延安,誘敵深入,最後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出奇制勝。

對此毛主席還說:“蔣介石就是一個小氣鬼,佔領了一個個小村莊捨不得放棄,我們暫時放棄延安,敵人就背上了包袱,遲早我們都要拿回來。”

正所謂知彼知己,毛主席對老對手蔣介石已經了如指掌,正是懂得了對方的弱點,才能百戰不殆。

第五,集思廣益

作為最高統帥,毛主席一直是謙虛謹慎,集思廣益,在每一個重大的決策中,毛主席都會站在人民的立場,聽取大家的意見。

據毛主席的警衛員葉子龍說,毛主席在每次起草電報後,都會對他說:“把這封電報給朱老總周恩來等人傳閱,沒有意見了就發出去。”

比如解放戰爭中,粟裕曾提出華東野戰軍暫時不渡過長江,而是在長江以北展開殲滅戰,毛主席聽取意見後,馬上修改了自己的作戰計劃。

“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等要求,縱觀整個歷史中,可以做到這樣的將帥,少之又少。

一如白崇禧嘲笑蔣介石那樣:“蔣老總指揮作戰,連一個交警大隊,一個步兵營也要干涉,弄得前方將領束手無策,動彈不得,別人說他是步兵指揮官,我說他是步槍指揮官。”

周總理在《學習毛澤東》中就說明了毛主席這個別人無法做到的優點,他說:“當毛主席的意見沒有被大家接受時,他就等待,有機會他就又講,又教育,又說服。”

在十年內戰的時候就是如此。我們主張打大城市,毛主席認為我們的力量小,不應該打大城市,應該集中力量建設根據地。但是毛主席的意見大多數不贊成,大家要打,他也只好跟着打。結果打敗了,毛主席趕快在會議上提出:打敗了說明這個辦法不行,換一換吧!大家還不接受,他只好再等待,又跟着大家走。像剛才說的萬里長征,就因為在江西打敗了,硬拼消耗,拼到最後擋不住了,不得不退出江西。在長征路上,毛主席又提出了他的正確意見,在遵義會議上糾正了錯誤路線,帶着紅軍爬雪山、過草地,衝出了危險的局面,到達了陝北,最後證明毛主席的主張是對的。

第六,百折不撓的意志

在撤退時,毛主席和警衛員無意間走到了一個很不好過的深溝,警衛員說:“主席,我們還是回去吧。”毛主席說:“不,我這個人從來不走回頭路!”

“從來不走回頭路”這是毛主席堅強意志的真實寫照。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但鮮為人知的是,在9月8日,也就是他逝世前一天,他仍然堅持要看書讀報。

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在全身插着氧氣管子等醫療設備,在生命的盡頭再去讀書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但毛主席的意志堅定,他不到最後一刻,就不會倒下去。

1976年9月8日(毛主席護理記錄)

0時0分,體溫36.9攝氏度……閱讀14秒。

0時50分,閱讀15秒。

5時10分,閱讀7秒。

……

14時35分,閱讀23秒。

16時37分,閱讀30秒。(這是毛主席最後一次看文件)

這是毛主席人生最後的閱讀記錄,他的堅強意志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一代偉人,名副其實。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