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粟裕面容憔悴,對妻子說:你可不可以請假幫我個忙?

1958年的一天早晨,如同往常一樣,楚青準備去上班。就在這時,面容憔悴、神情十分低落的粟裕突然從內室開門走了出來,他低聲地對妻子說:我出了事,你今天可不可以請個假幫我個忙?

晚年粟裕

丈夫的神情和話語令楚青大吃一驚。粟裕可是總參謀長和開國第一大將,戰爭年代經歷過無數腥風血雨,早已意志如鋼,他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呢?詢問丈夫之後才知道,原來,粟裕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挨了批,甚至被定為“反黨反領導的極端個人主義者”。

這樣山一般沉重的帽子壓在身上,令粟裕內心十分痛苦。他雖然從來沒有“反黨反領導”,更沒有“極端個人主義”。然而,這樣的帽子扣在身上,而且被屢屢批判,他甚至根本沒辦法為自己解釋。

更為糟糕的是,粟裕還必須寫一份檢討,並在會上通過才能過關。然而,為自己無中生有寫一份“深刻檢討”,這令粟裕極為痛苦,也超過了他的能力範圍。

粟裕雖然把自己關在內室里封閉了7天,依然無濟於事。最終,粟裕只能請妻子幫自己寫。他將一堆會議簡報交給楚青,無奈地說:你看看這些,幫我寫個檢討吧,我自己下不了手,只要能夠通過,怎麼寫都可以。

粟裕

楚青了解到這一切之後更是十分擔憂,更害怕萬一檢討屢屢不通過,把丈夫划到“敵我矛盾”的行列,豈不是更加糟糕。

所以,焦急之下,楚青不顧後果,也不顧實際地杜撰了一份檢討,將會議中強加給粟裕的罪名通通認了下來。認了罪自然能通過,所以,這份由楚清所寫、完全違心的檢討最終得到了通過。

然而,想法過於簡單的楚青並不知道,此後,丈夫的後半生中永遠帶上了這個沉重的枷鎖,甚至連去世時都沒有解開。當時,粟裕突然被批判的帽子有三個:反領導,爭軍權,告洋狀。

然而,這三個被批判的理由其實都是冤枉的。粟裕為什麼突然被批判?其實,這是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包括粟裕自身性格綜合造成的。

眾所周知,粟裕是我軍在二十多年的軍事革命生涯中湧現出的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他天才般的軍事才華,顯赫的戰功,讓這個在紅軍時代資歷欠缺的我軍名將,一躍成為十大將之首。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要不是資歷和山頭的原因,粟裕憑戰功完全可以與林彪元帥並列。由於自身性格謙遜,不爭不搶,所以,粟裕在軍事方面無比耀眼的時候,他為人處事卻極為低調,他多次辭讓司令一職,雖然帶領第三野戰軍打出了輝煌的戰績,然而,粟裕的職務卻始終只是副司令員。

與此同時,由於長期戰鬥在遠離中央、環境惡劣的敵人腹心之地,粟裕與大多數中央的領導們並不十分熟悉,再加上自身不善交際,不善言談,又過於低調,所以,這個戰功赫赫的大將,卻總是被人有意無意的忽略。

再加上對於鬥爭十分缺乏,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後,被調到中央擔任總參謀長的粟裕,面對錯綜複雜的工作環境,毫不意外的得罪了某些人。

而與此同時,50年代後期,國際國內局勢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一邊是國際上爆發了著名的蘇聯朱可夫事件。

朱可夫

朱可夫是帶領蘇聯打贏蘇德戰爭的功勛元帥,然而,這個戰功赫赫的元帥在1957年反對蘇共中央主席團解除赫魯曉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會議上,卻說了這樣一句話:沒有我的命令,一輛坦克也別想從原地移動

朱可夫的堅決反對,挽救了赫魯曉夫的政治生命。然而,他的這句話也犯了大忌:蘇聯紅軍難道是朱可夫一個人的嗎?所以,這句話最終斷送了朱可夫自己的政治生命。

赫魯曉夫在被挽救之後又將朱可夫解職。這件事在社會主義陣營引起了巨大的波瀾,毛主席也開始有所警惕,擔心黨指揮槍的原則被動搖。

在這種顧慮之下,再加上周邊總有人對粟裕表達不滿,毛主席也對粟裕產生誤會,有了不信任感。

另一方面,當時,黨的指導思想上,將“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鬥爭”作為了國內的主要矛盾。這使得許多問題被上綱上線,被提到了過高的高度,這也進一步加深了粟裕被批判的程度。

粟裕

在夫人楚青的幫助下,粟裕強行將罪名認了下來。然而,檢討通過之後並不意味着對於粟裕的批判就結束了,事實上,被批判之後,粟裕就被解除了總參謀長的職務,被調任國防部副部長和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而且,對於粟裕最痛苦的是,從此他離開了摯愛的一線部隊。不僅如此,無中生有的帽子讓粟裕背上了極為沉重的精神枷鎖。檢討過關之後,粟裕回家後極少見地對妻子發了火:你為什麼把我寫成這樣?簡直不成樣子。

妻子知道,粟裕想發的火併不是針對自己,也不是埋怨自己,而是實在無法接受被冤枉的事實,心中過於壓抑。

此後,粟裕始終帶着這份沉重的枷鎖,他離開了自己最擅長的部隊,他的建議無法得到重視,軍事才華也被浪費,精神上更是極為壓力極大。

毛主席和粟裕

這個沉重的枷鎖,一帶就是20多年。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央開始處理歷史遺留冤假錯案,包括彭德懷元帥等人紛紛被平反。見此情景粟裕十分開心,他正式向中央寫了申訴報告,要求撤銷1958年對他的種種不實批判。

然而奇怪的是,當這份報告經過葉劍英元帥的批示,中央領導同志簽閱,最終交到總政處理後,卻如石沉大海,始終沒有一個正式的回復。

由於一直背着沉重壓力和精神枷鎖,再加上戰爭年代所受的重傷,晚年的粟裕遭受了極大的病痛折磨,他突發腦溢血和腦血栓,病情十分嚴重。

妻子楚青知道,身體上的病痛對於這個擁有鋼鐵般意志的軍中大將而言,並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他內心深處被冤枉的精神枷鎖。

粟裕

所以,楚青不忍心丈夫背着如此沉重的包袱離開人世,她開始背着粟裕四處申訴,先後找到多個領導,希望粟裕在尚能正常思維的有生之年,能夠見到黨的政策落實,“而實在不忍讓他終於背着沉重的包袱去見馬克思”。

然而,1983年2月5日,粟裕始終沒有等到他被平反的那一天,帶着深重的遺憾離開人世。

粟裕去世之後,雖然軍委指示,訃告上要“着重正面寫他的貢獻和功績”,然而,訃告卻仍未提及1958年的冤案。

直到1994年12月25日,在粟裕逝世10周年之際,在妻子楚青的一再奔走努力下,在粟裕多名老部下聯名上書的情況之下,時任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和張震上將聯名發表了由中央軍委主席批發的、題為《追憶粟裕同志》的文章。

粟裕

這篇在《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上同時刊登,文章特別寫到:

1958年,粟裕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這個看法,也是中央軍委軍事委員會的意見。

這篇文章的發表也標誌着,在時隔36年之後,粟裕終於被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