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21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內,鄧小平同志正接受着一位來自意大利的記者採訪,記者名叫法拉奇,與之前接受的採訪不同的是,眼前這位記者,在採訪界是出了名的敢說敢問。
對於法拉奇來說,所有他人避之不及的忌諱,在真實性面前,都是妄談。此次與鄧小平同志的交談中,法拉奇更是直接詢問了小平同志許多關於新中國的問題。當然,鄧小平同志給出的答案,着實令法拉奇為之信服。
而後,就在鄧小平同志以為訪談結束時,法拉奇突然說了句:“西方有人將您看作中國的赫魯曉夫!”
聞言,神色平和的鄧小平,突然大笑起來,說道:“西方人稱我什麼,我不管,但赫魯曉夫這個人,我還是了解的,把我比作赫魯曉夫着實愚蠢。”
兩人的一回一答,內里蘊含很是深刻,在外界看來,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進而導致蘇聯走向下坡路,而鄧小平的回答,肯定地告訴了全世界,對於中國來說,絕不會重蹈覆轍。
此番談話,兩人都很是滿意,在結束時,法拉奇率先起身,神情很是愉悅。
鄧小平同志見狀也連忙起身,與法拉奇握手告別,還不忘打趣道:“怎麼樣?我考試及格了吧?”
“精彩極了!”法拉奇緊緊地握了回去,興奮地回道。
話說,在那時一旦談到赫魯曉夫,便會提到鄧小平,更會將兩人進行比較,不過在這場較量中,毫無懸念,鄧小平同志取得了絕對勝利。
一、鴻門宴上露風角
說起赫魯曉夫與鄧小平同志兩人的交鋒,便還要從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說起。
當時,作為中國代表之一的鄧小平,與王稼祥、劉曉等人一同去往了莫斯科,出席蘇共的二十大。
在那一次會議當中,鄧小平當眾表達了對斯大林的秘密報告一事的強烈譴責,在他看來,斯大林是國際上的重要人物,如今這樣對待斯大林,根本就是胡來,他絕對不贊同這樣對待革命領袖斯大林。
只是,當時鄧小平的強烈反對並未使得赫魯曉夫悔改。
等到六月份《紐約時報》將那篇秘密報告向全世界公布以後,一股難以控制的反共反蘇浪潮,向社會主義陣營襲來,隨着那篇報告的影響越來越大,國際上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多,本就處於劣勢的社會主義陣營根基,更是受到了難以恢復的傷害。
然而,此次事件並未使得赫魯曉夫記住鄧小平,真正使得鄧小平引起赫魯曉夫注意的,是次年他與毛主席的一席談話。
1957年,一直想要和毛主席來一次面對面交談的赫魯曉夫,在這年,剛好藉著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緣由,邀請毛主席來到蘇聯,參加慶典。
赫魯曉夫的心思,早就暴露在外,當毛主席收到他的邀請時,毛主席當即就明白了過來,赫魯曉夫這是擺了個“鴻門宴”。
最後,經過多方探討和深思熟慮,最終,毛主席決定親自赴宴,去會一會赫魯曉夫,倒要親眼看看赫魯曉夫準備了什麼“禮物”。
就這樣,為了中蘇關係,毛主席決定參與那場暗潮湧動的會談。
1957年11月2日,在鄧小平、宋慶齡等人的陪同下,毛主席的專機成功抵達莫斯科機場。
令毛主席感到吃驚的是,一向孤傲、目中無人的赫魯曉夫,不僅親自來接機,還早早地就等在了機場外面。
就在毛主席對於赫魯曉夫這番行為,感到詫異和不解時,隨着兩人見面後,疑惑便解開了,原來,赫魯曉夫信中所說的,會同毛主席一塊出席的南斯拉夫鐵托主席並未來到莫斯科,原因是腰疼複發,不得不缺席。
得知這件事之後,毛主席並未急着開口說話,直到赫魯曉夫面露尷尬之意時,毛主席才幽幽開口:“我看啊,他這是政治腰疼啊!”
毛主席這樣說,也是有原因的。其實,當初答應來莫斯科,出席慶典時,是在被告知鐵托主席也會出席後,毛主席想着有鐵托主席一同出席,在和赫魯曉夫談話中間,便多了一個“盟友”,這樣也能壓制住赫魯曉夫。
誰知,到了莫斯科,才發現,鐵托主席會出席,不過是吸引毛主席前來的誘餌之一。
這場會談,從一開始,便註定不平凡。
赫魯曉夫的一番操作,非但沒有讓毛主席亂了陣腳,反而更加堅定了毛主席向之表達我黨態度的想法。
在乘車去往克里姆林宮途中,毛主席一直在暗中籌劃,想着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以及理想的應對方法。
突然,一直眉頭緊鎖的毛主席,嘴角竟掛起了絲絲笑意。顯然,對於此次會談,毛主席心中已經拿定了主意。
會談開始後,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赫魯曉夫一上來,就拿“社會主義建設”、“評估社會民主黨”等問題來試探。
與如此安耐不住的赫魯曉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毛主席卻顯得很是氣定神閑,他並沒有正面回答赫魯曉夫的問題,反而直接將話題,轉到了自己即將退休一事。
雖然赫魯曉夫對此事早已了解,可是,毛主席突然在這個關頭提起這件事,顯然是有所“預謀”。
他問道:“何人接班呢?”
毛主席並未直接回答,只是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黨內人才眾多,特別是有幾位同志,能力並不比我差,他們是完全有條件,能夠勝任的。”
就在赫魯曉夫準備進一步詢問時,毛主席抬手指了指不遠處,示意赫魯曉夫看去,說道:“那邊站着的小個子,他不僅腦袋靈活,想法也很超前的,前程不可估量啊!”
能得到毛主席如此誇讚,眼前這個小個子,絕對有着超凡的能力。
赫魯曉夫和毛主席兩人的目光,那個小個子自是感受到了的,正在赫魯曉夫指着鄧小平詢問“那個小個子是誰?”時,見狀鄧小平慢步走上前,在毛主席的示意下,進行自我介紹:“我是鄧小平。”
沒錯,那個小個子就是鄧小平同志,而隨着那句自我介紹,鄧小平同志還說了這樣一句話:“我這個小個子,肯定不會讓蘇聯這個大個子感到畏懼嘍!”
這句話,看似是玩笑話,卻蘊含著難以言說的深意。
個子矮小,卻氣質不凡的鄧小平,當即就將赫魯曉夫的所有注意力全部吸走了。
“您說的那件事,就交給鄧小平和蘇斯洛夫他們吧。”在赫魯曉夫細細觀察鄧小平時,毛主席藉機說道。
此時的赫魯曉夫還沒意識到,眼前這個小個子,不僅在此次談判中,令中方佔盡先機,還在之後更是狠狠地給了他一個大絆子。
二、口戰群雄見真章
接下來的談判,中蘇兩方依舊將爭論中心,放在了“和平過渡”這一焦點之上。
彼時的赫魯曉夫,始終堅持以和平的方式進行過渡,進而進入社會主義,這樣就能走上議會道路。對此,毛主席持反對意見,在毛主席看來,在面對反動組織時,決不能手軟,更不要試圖用和平手段爭取。
因此,在談判桌上,與蘇聯代表蘇斯洛夫進行爭奪時,秉持毛主席觀點的鄧小平,始終堅決反對蘇聯人提出的“和平過渡”,不僅如此,鄧小平還有理有據地將“和平過渡”理論,逐條擊破,更是將“和平過渡”理論其中的片面性和危害性,全部指出在蘇聯人面前。
在鄧小平的強勢反駁之下,蘇聯代表蘇斯洛夫啞口無言,此次談判最終以中方佔據上風結束。
除此之外,鄧小平趁熱打鐵,隨即就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書面綱領,將赫魯曉夫的“和平過渡”理念徹底擊毀。
這次的談判,表現突出的鄧小平,在赫魯曉夫心裡留下了極其深刻大的印象,這個“小個子”絕對不可小瞧。
1963年7月5日,再次率領中共代表團,奔赴莫斯科的鄧小平,進一步給赫魯曉夫留下了不容忽視的印象。
這次前去莫斯科,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問題,中共兩國公開執相對意見。當日,赫魯曉夫安排的歡迎宴會上,氣氛依舊很是緊張,可他卻戴着微笑面具,表示此次蘇聯很是渴望團結。
鄧小平怎會不知赫魯曉夫的表面工作,在宴席上,鄧小平非常鄭重地回復道:“我們是帶着團結、友好的願望來此的,我們真誠希望,此次能夠消除中蘇雙方的隔閡與分歧。”
誰知,赫魯曉夫見鄧小平如此,竟厚臉皮地說,他認為蘇共目前路線始終是正確的,蘇聯會繼續堅持。
要知道,赫魯曉夫所堅持的錯誤路線,正是中蘇之間的分歧所在。赫魯曉夫如此表示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讓中共接受蘇共的觀點。
赫魯曉夫的想法,簡直是妄念。
鄧小平是這樣回答的:“既然,中蘇雙方分歧難以消除,不如暫時保留各自觀點,拒絕把意識形態方面的爭論進一步擴大。”
然而,赫魯曉夫卻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蘇共的觀點自始至終就是正確的,他又怎會妥協於中共的想法。
這場歡迎宴會,結果可想而知,雙方不歡而散。
在接下來的正式會談中,面對着準備了長達70多頁發言稿的蘇斯洛夫,鄧小平也絲毫不怯。
等到蘇斯洛夫斷斷續續念完那篇稿,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可鄧小平從頭到尾都在抓捕其中的漏洞。
緊接着,鄧小平開始發言,一上來,他就抓住重點,直接質問蘇方,為何在說到中蘇雙方產生分歧,對於蘇聯撤走所有在華專家,並且對蘇聯單方面毀約一事絕口不提?
這樣“打直球”的方式,愣是讓自以為做好萬全準備的蘇斯洛夫,變得啞口無言,面色羞愧。
之後,在鄧小平率團在蘇期間,鄧小平始終堅持強調,中蘇雙方存在嚴重分歧,此點絕不容忽視。
態度強硬的鄧小平,給蘇聯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鄧小平回到北京城,毛主席更是多次對外界,公開讚揚鄧小平“對付蘇聯人很有一套”。
除此之外,從未在談判場上贏過鄧小平的赫魯曉夫,更是直言稱其為一生之恥。
三、兩人竟是舊相識
與赫魯曉夫所以為不同的是,他與鄧小平第一次見面,並非1957年,而是1954年的北京城。
1954年9月29日,赫魯曉夫一行人來到北京城,對中國進行訪問,那時的中蘇兩國關係還很是和諧。
當時,鄧小平還只是名義上的副總理,只不過剛好擔任着中蘇友協的名譽理事,所以,在事關中蘇兩國的活動中還是能夠看見鄧小平的身影的,只是,赫魯曉夫卻並未留意過這位名譽理事。
要說起鄧小平留在赫魯曉夫心中最為深刻印象,便是鄧小平的髮型。
多年來,一成不變的短髮,發質又粗還剪得格外短,在一眾領導團中間很是顯眼。
尤其是,在赫魯曉夫注意到鄧小平後,有人告訴他,鄧小平同志留的髮型,在中國剛好就是被叫作“小平頭”,這樣一來,導致鄧小平髮型徹底印在了赫魯曉夫腦海里。
就像“小平頭”那樣又短又硬的形象,在赫魯曉夫晚年接受採訪時,被問到如何評價鄧公時,所描繪的“個子小,卻極其難纏、不好對付”,兩者形象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