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王朝,從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到天祐四年(907年)滅亡,歷時近三個世紀,僅比周朝的八百年和漢朝的四百年短,但是唐朝沒有東、西之分,給人的感覺更加完整,再加上“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耀眼的時期,容易使人直觀的認為這三個世紀是一個恢弘且統一的盛世,“安史之亂”只是過程中的短期波折而已。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重新審視唐朝歷史之後,不得不對王朝延續的長期性和政治的統一性產生質疑。
唐朝十道圖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天寶十四年(755年),唐玄宗倉皇出逃,其子即位為肅宗,奉其為太上皇,實際上是強行剝奪了他的皇位。這次政治巨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得以平定,並且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即節度使掌握實權,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武人勢力範圍越來越大,政治越來越不穩定,最終導致“五代”的迅速更替,以及“十國”的分裂割據,換句話說,統一的大唐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久。
不同的階段
唐朝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直到現在,孩子們都還是從唐詩開始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唐詩分成了清晰的階段:初唐的王勃、駱賓王;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中唐的李賀、白居易、元稹;晚唐的杜牧、李商隱、溫庭筠。
李白畫像
四期的唐詩,無論形式、內容、風格都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說,唐朝的社會、生活、文化經歷了四個不同的時期,從而對各時期的詩人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再結合王朝的統治方式、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活動,可以大致把唐朝分為四個階段。
初唐從武德元年(618年)開始,一直持續到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稱制結束,近九十年;盛唐最為著名,人才眾多,經濟與文化繁榮,但實際上時間最短,從神龍元年(705年)到“安史之亂”的天寶十四年(755年),前後不過五十年;肅宗即位後進入中唐,一直到元和十五年(820年),憲宗死於宦官之手,之後進入了更加動蕩的晚唐。
杜甫畫像
從唐朝的世系表可以看出,從高祖到憲宗,除了武則天之外,基本保持了一代一帝的規則,高祖傳太宗、太宗傳高宗、高宗傳中宗、中宗傳睿宗、睿宗傳玄宗、玄宗傳肅宗、肅宗傳代宗,代宗傳德宗、德宗傳順宗,順宗傳憲宗,一脈相承。中宗、睿宗是兄弟相繼,此外沒有出現同代的兩個皇帝,父死子繼能夠維持得如此嚴格,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
但是,從憲宗開始情況就不一樣了。憲宗去世後,穆宗即位,穆宗之後是同代的敬宗、文宗、武宗,然後即位的宣宗輩分比武宗還要高,屬於穆宗一代,宣宗之後是和武宗同輩的懿宗,之後是下一代的僖宗、昭宗,再到末代的哀帝。
唐平安史之亂示意圖
這便是動蕩的晚唐,從元和十五年(820年)至天祐四年(907年)滅亡,八十多年換了九位皇帝。這四個時期的劃分當然並非絕對,但這種劃分可以更清晰地展現出唐朝的變遷以及各時期的不同情況。
初唐的核心
初唐的發展有兩個方面,一是承襲了北魏、北齊、北周、隋的體制。隋朝有新的《隋律》,唐朝以此為依據,擴展和完善了《唐律》,隋朝有“隋禮”,唐朝也有“唐禮”,規定了相應的儀式。隋朝興建的運河與長安城唐朝也在繼續完善,但最重要的則是均田制。
租庸調製示意圖
實行均田制必須進行精確的戶籍調查和登記,這樣才能解決隋末出現的大規模勞役徵兵導致國家滅亡的問題。隋朝實行均田制,使可用的勞動力迅速增加,大工程紛紛上馬,其中包括三征高句麗及隋煬帝南巡,導致大量農業人口被剝奪,糧食產量下降,小農戶支離破碎,均田制幾乎無法維持下去。
唐朝吸取了經驗,當務之急是恢復均田制,這就需要對原來的“租庸調”制進行改革。租庸調是農民向朝廷繳納的賦稅,其中,“庸”字尤為重要,即“以錢代役”,與隋朝不同,初唐的政策是實行“與民休息”,使農業生產得以恢復,重點是把農民留在土地上,把勞動所得以“庸”的方式上繳給朝廷,讓朝廷去僱傭需要的人力。
《貞觀政要》
由此,可以把初唐與“貞觀之治”聯繫在一起,由於《貞觀政要》這本經典的政治指導書以及魏徵等人的傳奇事迹,傳統上太宗時期被認為是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盛世”之一。但按照前面的說法,太宗朝所處並非盛唐,而是初唐,沒有將太宗朝列入盛唐似乎很不公平,但如果深刻理解這個時期的特點就會發現,“貞觀之治”正是初唐的核心。
“貞觀之治”的核心在於: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從隋朝的過度動員中得到恢復。魏徵等賢臣最大的功績不過是壓制了太宗的雄心,要他明白百姓的疾苦,不要用力過猛。只有慢下來,才能在唐朝建立時逐步具備均田制、府兵制的基礎,才能有後來盛唐的各方面成就。
貞觀的陰暗
比起短暫的隋朝,唐朝的發展要緩慢得多,隋文帝與隋煬帝做出了許多重大的突破和建設,自唐朝以來,無論是突破還是建設都變得十分緩慢,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不可能順利的從初唐發展到盛唐。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但初唐之所以延續這麼久,還有一個原因是李家的權力交接出現了問題,或者說是因為“玄武門之變”。《資治通鑒》以“資治”為評判標準,論及中國“治世”,必然會提及“貞觀”,然而“貞觀”的光輝之下卻隱藏着陰暗,與“成康之治”、“文景之治”不同,李世民取得皇位的手段並不光彩。
“玄武門之變”違背了中國最根本的人倫信仰和社會文化,李世民在叛亂中殺死了皇兄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且還強迫父親李淵把皇位傳給他,李淵看似心甘情願當了太上皇,但其實是迫於形勢不得已而為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之前的文章:
太極宮玄武門復原圖
當然,李世民勢必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其中之一就是他的統治將永遠面臨合法性的挑戰。他做出一個明智的決定,把魏徵往前推,讓所有人都知道魏徵做了什麼、說了什麼。魏徵的所作所為幾乎都是在和李世民作對,而且往往出言不遜,哪怕是普通人也不見得能忍受,但李世民一直容忍,他本可以利用皇權懲罰魏徵,甚至將其從權力中心除名,但他一直沒有這麼做,因為魏徵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左膀右臂,李世民不僅重用魏徵,還對魏徵另眼相待,這說明他對大義的重視,希望傳達出一種理念:“玄武門之變”並不是手足相殘,而是為了李氏王朝的未來以及黎民百姓的安危。
唐太宗納諫圖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玄武門之變”所造成的嚴重後果進行了分析,那就是皇帝與太子之間無休止的矛盾。李世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從父皇手裡奪走大權,現在他成了皇帝,怎麼能保證自己的兒子不會讓他也成為一個沒有實權的太上皇?同時也讓後來的太子們提心弔膽,生怕自己的兄弟也會用武力奪取自己的位子。
女皇的悲哀
皇帝怕被太子逼迫退位,太子怕兄弟心存怨恨,這些心理影響了初唐的政治。李世民立李承乾為太子,但弟弟魏王李泰並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安排,而是繼續發展自己的勢力,打壓李承乾。李承乾生怕父親受到李泰的影響,而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所以採取各種陰謀詭計想要除掉李泰,但都沒有成功,最後被貶為庶人。由於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李世民不得不讓長孫皇后的三子李治做太子,也就是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畫像
高宗先立李忠,後立李賢為太子,但都被廢掉了。唐中宗立的太子李重俊、唐玄宗立的太子李瑛都被殺,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初唐時期王朝內部存在很嚴重的傳承問題,不能像隋朝那樣在建立之初就開展大規模的建設。
初唐的歷史重心,一方面是把北朝的體制擴展到南方,使之更加完善;另一方面是權力的傳承而引起的各種糾紛。太宗朝發生了李承乾與李泰激烈的政治鬥爭,最後李治登上了皇位,接着,高宗朝又發生了武則天的動亂。
武曌本是不受寵的才人,但李治對她青睞有加。按照傳統,太宗去世後,所有伺候過他的女子都要出家,而武曌則被李治接回宮中,李治對她的寵愛,給初唐政治造成了更大的動蕩。
武則天畫像
李承乾與李泰斗得難解難分,太宗還是只立長孫皇后的兒子為太子,這樣皇后的地位就更加穩固,立嫡的制度也得以維繫,但到了高宗一切都變了,皇后被廢,還多次改元,將“永徽”改為“顯慶”就是為了顯示對改立武后的重視。
武則天不僅是皇后,還輔助高宗處理朝政,最後更是與高宗共治天下。她的權利很大,不但可以決定太子人選,而且還可以廢立皇帝。高宗去世後,中宗李顯即位,很快就被武則天廢掉,改立睿宗,睿宗即位不久,再次被廢,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下令遷都洛陽並稱帝。
武后行從圖
武則天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皇帝,開創了“武周”王朝。從這一點上來說,她的所作所為和王莽很像,終結了上一個王朝,建立了一個新王朝,後來皇權又被奪回,但武則天身邊聚集了一批名臣,狄仁傑、張柬之,比王莽朝中的所有官員都要出名。
二者最重要的區別在於,武則天是一個女人,所以她的統治必然是臨時性的,即便是她最信任的大臣也不會認為武則天可以永久的統治這個國家!神龍元年(705年),80多歲的武后被張柬之逼着將皇位傳給兒子中宗,這才讓大唐恢復了往日的榮光,這是狄仁傑在臨終之前就已經制定好的計劃,由張柬之來完成。
張柬之畫像
這是武則天的悲哀,她最信任的兩個男人,從來沒有真心地效忠過她,所以她只能信任那些不靠譜的男人,否則無法行使統治的權利。
內亂的終結
在男人的世界裡,一個女人想要成為皇帝,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比如安排繼承人這個問題就很棘手。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立儲。武則天要立儲,自然首選自己的兒子,不過在她稱帝之前,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是大唐的皇帝,又都姓李,要是把皇位傳給他們,豈不就是恢復了唐朝,廢除了武周?其實,這也是狄仁傑和張柬之的想法,武則天雖然是武周的皇帝,但她去世之後,讓兒子即位,就“復唐”了。
武則天開鑿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如果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女兒呢?在父權制下,情況就更糟糕了,因為女兒不姓武,女兒的姓氏取決於她娘嫁給誰,所以女兒繼承也不能指望。如果非要讓武家來繼承,就只能從自己兄弟的兒子中挑選了,但武后的親信們卻不同意,兒子登上皇位後會如何對待母親尚且無法保證,那麼侄子與姑姑這種關係又能給她帶來多大的安全感?
武則天最終只能將被廢的廬陵王立為太子,這對“復唐”的勢力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打擊,與其冒着對抗武后的風險,還不如等她死了,皇位自然就會回到李家之手,可武后還沒死,朝臣們就向李唐表示了忠心,迫使武后將皇位傳給中宗,這才讓李唐王朝得以延續。
狄仁傑畫像
可宮中的權力分配卻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中宗即位後,韋皇后的嫡子本來應該是太子,但她的兒子從小就得罪了最不能招惹的人,也就是祖母武后,被下令處死,所以韋皇后一直沒有兒子,所以太子與韋皇后的關係日益緊張。
韋皇后與太子的矛盾越來越大,最終導致太子要率軍造反,中宗在最後關頭阻止了這場政變,但韋皇后的危機感卻達到了頂點,於是與安樂公主聯手,毒殺了中宗且秘不發喪,準備讓殤帝即位。“殤”字代表這位皇帝的壽命並不長,去世時只有二十歲,即位不到一個月就退位了。睿宗之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率軍入宮,殺死韋皇后與安樂公主,並將睿宗推上了皇位。
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初唐最大的特點就是傳承上的混亂,中宗先是即位,然後又退位做太子,中宗和睿宗都當過兩次皇帝,歷史少見。到了睿宗二度即位的時候,局勢依然不穩。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姑侄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所以,她千方百計地讓哥哥睿宗廢掉太子李隆基,這顯然是太宗時期遺留的問題,皇室的女性成員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響力,而重要的太子卻沒有體制上的保護。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之間的紛爭,一直持續到開元元年(713年)李隆基成為唐玄宗後將太平公主賜死,這才終於平息了“玄武門之變”以來李家的內亂。
這種內亂導致唐朝的制度和建設遠沒有隋朝那麼迅速。既確立了北朝的統治制度,又繼承了北朝的混亂秩序,這兩條道路是並行的,但後者卻對前者造成了很大的阻礙,這是初唐時期特有的歷史特徵。
今天先寫到這裡,下次咱們接著說盛唐、中唐和晚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