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鞅
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代,戰國初期,商鞅來到魏國為官,不過他沒有受到重用。後來,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選擇投奔。在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商鞅被公子虔誣為謀反,戰敗被殺。
二、張儀
張儀是魏國人,早年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公元前309年,張儀去世。
三、魏章
魏章是魏國人,他與張儀一起投奔秦國,侍奉秦惠文王。兩人一文一武,攜手幫助秦國以連橫打破東方諸國的合縱。當齊國、楚國兩大強國聯手攻秦時,張儀在明面上哄騙楚懷王,魏章則率領秦軍與楚國作戰,一戰斬首楚軍八萬,乘勝奪取楚國漢中之地六百里,設立漢中郡。
四、范雎
范雎也是魏國人,來到秦國後,范雎輔佐秦昭襄王上承秦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始皇、李斯統一帝業。他是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李斯曾高度評價范雎:“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五、蔡澤
蔡澤是燕國人,范雎晚年推薦蔡澤接替自己,擔任秦國的相國。蔡澤歷經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等四位君主,曾獻計秦昭襄王離間魏安釐王與信陵君的關係、滅東周,封綱成君。
六、甘茂
甘茂是楚國人,經張儀、樗里疾引薦於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前312年),甘茂助左庶長魏章略定漢中地。公元前307年,甘茂率軍擊敗韓國大軍,奪取了宜陽之地。不過,後來因為遭到陷害,甘茂離開秦國,最終在魏國去世。
七、李斯
和甘茂一樣,李斯也是楚國人。戰國末期,李斯為秦始皇嬴政謀劃一統六國的大業。秦朝建立後,李斯升任丞相。不過,在秦始皇去世後,李斯與趙高矯詔迫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帝。後來,李斯被趙高誣為謀反,腰斬於咸陽市,夷三族。
八、蒙驁
蒙驁本是齊國人,後來投靠秦國,官至上卿。作為秦國戰功赫赫的老將,蒙驁歷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四位君主,數次率軍出征,屢立戰功。先後奪取韓國十餘座城池、趙國三十餘座城池、魏國五十餘座城池,使秦國得以設立三川郡和東郡,並讓秦國疆域與齊國相接,對韓國、魏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為日後秦始皇一統六國打下堅定的基礎。
九、鄭國
鄭國,戰國時期韓國人,卓越的水利專家。鄭國曾任韓國管理水利事務的水工(官名),參與過治理滎澤水患以及整修鴻溝之渠等水利工程。後來被韓王派去秦國修建水利工事,從而“疲秦”,但是,讓韓國沒有想到的是,鄭國渠修建之後,促使秦國的關中成為天下糧倉,贏得了“天府之國”的美名。鄭國渠和都江堰、靈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從這一角度來看,韓國可以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十、呂不韋
呂不韋出自衛國,戰國末期,呂不韋在韓國、趙國等六國經商。將秦國質子異人帶回秦國,扶植其成為秦莊襄王後,呂不韋被冊封為相國。呂不韋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并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不過,呂不韋後來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全家被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