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歌翻譯成中文僅28字,巧合的是,與秦始皇曾經的話如出一轍

如果將日本國歌《君之代翻譯成中文後,會發現只有28個字的日本國歌歌詞的內容,竟然跟兩千多年前秦始皇說過的話十分類似。

日本的國歌歌詞是:“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直到小石變巨岩,直到巨岩長青苔。”

而秦始皇也曾說: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日本的文化中夾雜了很多中國文化,是因為日本在很早的時候便來中國學習,將中國的那一套,原原本本地搬運回國發展他們的制度。

可是連象徵一國民族情感的國歌,都照搬中國皇帝的話,着實有些可笑,顯得日本文化平庸。

都知道唐朝時,我國國力強盛且國家比較開放,吸引了不少外國人前來學習生活,大唐天子也很大方,允許日本人在中原定居、經商,甚至為官。

日本那時候也派了遣唐使來學習,學了個半斤八兩,便急匆匆地將中國文化帶回去了,結果因為學藝不精,鬧出不少笑話。

方士的神話

其實,中國在秦朝時期就與日本有來往了,只不過派出去的人沒有再回來。秦始皇迷信,總認為天下一定有長生不老葯,不斷派人出海去尋找這種仙藥。

據《史記》記載,他曾派徐福帶上一批做祭祀用的童男童女,往日本的方向去。

海上有神仙能煉製仙藥,完全是江湖術士為了討秦始皇歡心,瞎編的神話來哄他。但秦始皇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找了總比沒找好。

於是把神仙和仙島,吹噓得最厲害的徐福便光榮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徐福在海上逛了一趟,自然什麼都沒有找到,更別提什麼神仙了。但他回來依然向秦始皇稟報他看到神仙了,但是神仙嫌其備的禮不夠豐厚,不肯賜仙藥。

秦始皇一聽大喜,再增加童男童女和各種農作物等命徐福再去,結果徐福這次去了就不回來了。秦始皇也在壯年時期就病死了。

徐福是死在海上了嗎?並沒有,他有豐富的航海知識和經驗,且日本還有徐福墓,還有收藏徐福用品的神社,每年都舉辦祭祀徐福的活動。

由此可見,徐福當年是順利到達了日本,並且覺得太過安逸流連忘返,把秦始皇拋諸腦後了。

日本有學者曾經大讚中國的稻米,表示多虧了中國人傳過去的稻米,讓日本有了可儲存的糧食,將島上的人從長年的饑荒中拯救了出來。

徐福到日本不僅傳播了中國的農耕文明,還有文字、國學等傳統文化。作為秦人,徐福教授日本人最多的,恐怕也是秦始皇的影響。

始皇帝的野心被抄襲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給自己重新起稱號,不再叫秦王,叫秦始皇,為此他宣布以上世代統治天下的豪言壯語。

這是首次有皇帝結束列國紛爭統一中原地區,秦始皇認為自己的豐功偉績,應該千秋萬世地傳下去。

秦二世他的繼承人要用“秦二世”秦三世這樣的稱號,延續秦國對天下的統治。

日本的國歌是1869年創作的,當時日本天皇特地找的,是對中國文學和歷史相當精通的大山岩來寫詞。

大山岩,本是軍人出身,腦子裡滿滿的軍國主義思想。按照他的想法,國歌這麼重要的東西,應當體現日本的戰爭精神和天皇的統治。

他看過一本叫《蓬萊山》的書籍,覺得有幾句話不錯,符合他想要的思想,便摘抄了出來,創作了《君之代》。

看到“蓬萊山”三個字,便秒懂日本人的抄襲了。徐福當年哄騙秦始皇的時候,就對他說,海中有三座仙山,方丈山、蓬萊山和瀛洲山

徐福第一次出海回來之後,告訴秦始皇他看到蓬萊山了,山上確實有仙藥,但是有海怪阻攔所以才沒有登山成功。

但是蓬萊山,始終是徐福杜撰的,第二次再讓他出海去蓬萊山取仙藥,知道瞞不過,徐福便只得逃到了日本,並在日本傳播東土文化。

不知道現在有多少日本人知道他們引以為傲的國歌《君之代》歌詞,竟然與兩千多年前,一位偉大的中國皇帝的話,如此雷同。

19世紀,日本就已經開始了對外擴張,《君之代》的歌詞,剛好符合日本的思想。此後日本便大肆發動侵略戰爭,想必這首歌也給了他們莫大的勇氣吧。

但是可笑的是,他們認為象徵希望與勇氣的國歌《君之代》,或許是借鑒來的,文化底蘊如此貧乏。進入和平年代之後,日本的擴張夢更不可能實現,再奏起這首滿含侵略主義的國歌,顯得十分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