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60年開始,中國被搶走多少文物?價值幾何?何時歸還?

1860年圓明園被毀,曾經讓無數人嘆為觀止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也隨之流落海外,多年來,國人一直沒有放棄對它們的尋找。

經過不懈努力,至今為止已經有七尊獸首回歸祖國,其餘的依舊下落不明。那些鑄工精湛又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古物,就這樣遺失了,讓人倍感遺憾。

然而更讓人心痛的是,當年我們遺失的可不止是這十二獸首

還有堪稱百科的《永樂大典》的絕大部分,記錄了圓明園最美的四十處實景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等等。

那些曾經本可以成為我們自己的傳世珍寶的物件,現在我們能親眼看到的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更是流落海外。

而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國家曾經被侵略,被壓迫,其中的所掠財物最多的便是日本。

他們在我國各地掠奪金銀珠寶,其數量之大,價值之高,難以估計。更可恨的是,哪怕戰後日本投降,但他們搶走的那些寶物卻沒有被一一歸還。

難以自保的弱者

最初,滿人以鐵騎強勢建立大清的時候,根本不會有人想到,幾百年後,大清會如此沒落,被欺負得連還手都成了想象。

大清強盛的那些年,多少國家慕強而來,遣使者不遠萬里來到這紫禁城,或瞻仰或討好。

無數名貴特產被運送至京城,這京城的繁華讓各路人馬羨慕不已。

這碩大的皇城,早已成為這世間珍寶的彙集處,也正是這樣的壕氣,讓無數人擠破了頭也想到京城裡去。

身為中國人,想功成名就腰纏萬貫,躋身名流富商之列,有很多種方法。但是身為外邦人,若是也覬覦這藏金納銀的紫禁城,想分得一杯羹,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可偏偏有些人就是不甘於居於自己的一隅之地,就像日本,本是個彈丸島國,但利益驅使,又不想過多的花費時間精力發展自身,於是他們便想走些“捷徑”,踩在別國的肩膀上上位。

強國他們自然沒有膽量一試,但是與之相距不遠的中國,在經歷一系列不正確的領導方針之後,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氣勢。

只是固守着老祖宗留下的家業,揮霍着,以為自己故步自封,不侵擾他國,就能得來長久安穩。

可他們這樣的決策,換來的就是八國聯軍,是燒殺搶掠,一場場戰爭下來,讓那些不知憂患為何物的統治者們慌了神,害怕不已,想反抗,但是卻不願意耗資耗力的付出。

他們龜縮在紫禁城中,繼續享受着奢靡的生活,都說後世鄙視慈禧當時的奢侈生活,這就是原因之一。

統治者這樣的懦弱,不止連自己的國民都無法護佑,連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更是留存不下。

面對這樣的形勢,有不少有志之士坐不住了,從北洋水師,到戊戌變法,那是當時的人們面對侵略者的暴行,做出的反抗。

可終究力弱,從《南京條約》,到《馬關條約》,再到《辛丑條約》,一次次的被迫簽訂下不平等條約,我們被迫割地,賠款,開放口岸。

但這些都是擺在明面上的,還有些暗地裡的,比如那些侵華的士兵們,以日軍為首,他們有的偷偷地轉移原本屬於我們的財物,運送回自己的國家。

更有甚者當面明搶,憑藉著他們手裡的搶,就能讓惜命的人們,將自己的寶貝拱手相讓。

流落在外的珍寶價值已不可估量

當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的狼子野心終於無需再隱藏。也正是從此時起,日本正式打起了中國的文物寶物的主意。

最初他們這個行為是國家的,是官方的,之所以這樣講,因為當時有一份名為《戰時清國寶物搜集方法》的文件,在日軍內部廣為流傳。

這寶物搜集指的可並不是在日本領土內的搜集,而是完完全全在大清的領土上,進行的掠奪。

同時他們打着是學術要務,是發揚國光之事業,促使本國資產增益的名義,大言不慚的開始了,有計劃,有組織的略奪行動。

這樣無恥的行為,他們不只是在名義上對其進行了美化,而且對於實施這樣行動的組織,也不放過,竟然給他們命名為“考古學會”,“圖書文獻接收委員會”。

做好了一切準備,便開始了行動,從圓明園開始,這曾歸屬於皇家的萬園之園,不止有文物被搶,連自身也不再完整。

後來南京陷落,在慘烈的南京大屠殺背後,整個南京,這個千百年來文化重地,所損失的古物,不止有名家字畫,還有諸多青銅器,朝代可以遠溯到商朝

不只是公家收藏被奪走或毀壞,連很多人的私藏也未能倖免。就後來上報然後查有實證的就有幾千件,國家層面的更是幾十萬件不止。

不只是南京,還有許多城市在侵華戰爭中淪陷,他們也都被日軍一一洗劫,其中包括唐朝的瓷器,明朝的字畫,魏晉時期的物件等等,能拿走的不管是什麼時期的,什麼風格的,通通無所謂。

剩下那些拿不走的,比如一些石窟雕像就直接被毀掉了,這類的損失是根本無法挽回的。

在日本投降之後,我國終於能夠緩一口氣,並且建立了清損會,專門負責清點盤查在戰時我國在文物文化上的損失。

這次統計,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將大部分文物珍寶都登記在冊,書記字畫將近四百萬件,古物萬餘件,被毀古迹近千。

有的有明確記載是什麼時間遺失或被搶掠,可是拿走甚至毀掉它們的人姓甚名誰卻已然查不到了。

幾年前,蘇富比拍賣出一個北宋汝窯成交價2.94億,或許這是特例,但是但是不久後佳士得拍賣的北宋定窯大碗成交價那也是兩千多萬的高價。

而我們當年遺失的那些文物,要是以現如今的價格去一一計量,那得是什麼樣的驚人數字,早已超出了人們的認知吧。

崎嶇艱難地回家路

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這是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當時的日本仗着中國好欺負,收割了那麼多東西,在戰後,成為敗方,總該還回來了吧,可是並沒有。

這是有人就會問了,我們作為戰勝國,怎會不去討回我們應得的東西呢。

事實上,在1945年底,我國便派出了參與了文物清損的十餘人為代表團,奔赴日本。與日本進行洽談,協商爭取早日將流落在日本的中國文物帶回中國的相關事宜。

也是派他們去往日本,實地調查那些中國文物的的去向,有針對性的特事特辦,爭取能在談判中佔得先機。

可是在二戰剛結束的那幾年,日本的確不復往日的囂張氣焰,但真正在日本享有話語權的卻也並不是日本天皇了,而是美國將領麥克阿瑟

能被美國派來接管日本,麥克阿瑟實力自然不容小覷。

而多年為將的生涯,讓他在行事上也是雷厲風行,不容置疑,一向強硬慣了,哪怕想在他是代表日本,卻也依然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對於中國要日本歸還文物這件事情,當然也是要和麥克阿瑟對接的。可是這件事情根本就沒有得到麥克阿瑟的重視,他甚至毫無配合之意。

哪怕我國的一些國寶級文物已經在日本的博物館裡被發現,如此證據確鑿,當我國提出要使這批國寶要回國的時候,結果日本的回復竟然是荒唐以類賠償,要按價值,以同等類的其他文物歸還我國。

還不僅如此,後來面對一項項有力指控,日本更是提出想要索要物品,必須要先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是誰?何時?何地?拿走了這個東西,又有誰能夠證明。

這無疑是在強人所難。當年他們不由分說地燒殺強烈的時候,怎麼沒有管那些東西究竟是誰的?他們又是在誰的土地上行此暴虐之事呢。

對於日本的種種回應,麥克阿瑟雖然沒有在明面上與支持,可是卻也沒有反對,其中的默認之意,所有人都看得明白。

其實這些東西在日本人手上就意味着隨時都有可能被日本轉送給美國,畢竟當時的日本,在那兩顆原子彈的打擊過後,經濟文化一下子落後了幾十年。想要重新恢復當年實力,必然是需要金錢支持。

而他們從我們手中奪到的文物,此時便是可以成為和美國換取經濟支持的籌碼。美、日兩國,互利互惠,他們自然要互幫互助,這就必然對我們的文物追討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當美方在這其中嘗到了甜頭,便由美國主導,聯合了四十多個國家,簽署了一份對日和平條約,其中對日本曾經對別國簽署的很多不平等條款進行了廢除,和修訂。

包括對於日本曾經侵佔的我國領土,也進行了歸還。

在合約中愛明文表示,“日本放棄一切與中國有關的特別權利與利益”,也就是說日本放棄了許多曾經與中國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中他們會獲取到的權益。

可是雖然這份合約聽起來對中國有利,但中國從始至終都沒有參與合約的起草和簽訂,我們彷彿一個在等待結果的局外人。

這合約乍一看,彷彿日本放棄了很多,是真心想要悔過重來,但是細細想來,所謂的“特別權利與利益”其中卻並不包含日本曾經非法從我國獲得的各種珍寶。

而且還有很多的細節問題都被忽略了沒有提及,但是就是這樣一份合約偏偏有四十多個國家都簽署了,承認了它的效益

這讓我們在追討文物這件事情上更是難上加難。

另一方面日本或是迫於這麼多國家都在關注它,也歸還了一些文物書畫回來,但是不管是珍稀程度,還是完整度,都能明顯看出日本人在其中是花了心思的、他們真真是費盡了一番心思,才選出這麼多不那麼重要的還了回來。

終將回歸故土

這麼多年過去了,對於在日本人手裡的我們的珍寶,我們從沒有放棄,一直有追回來的決心。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貪婪無度,有一些日本人看不過曾經的那些行為,還有私占他人財產的不恥行徑。

於是這些人便匯聚在一起,組織了一個中國文物返還運動推進會,就是希望能夠幫助中國將屬於中國的東西還回去。

哪怕他們這個組織就是一個民間的議會,卻也對我們追迴文物起到了不少推進作用。

不止如此,在民間,依舊有很多愛國人士,活躍在各種拍賣場,在有關我國的拍品中,競價,拍下。

有的人是收藏所愛,有的人真的只是為了讓原本是中國的東西回到祖國,其中包括瓷器,青銅器,書法作品,甚至還有佛頭等等。

當年雖然我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收回原本屬於我們的那些珍寶,但是幾十年過去了,現如今依舊有無數人在為之努力。

不管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標,就是為了能讓它們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相信在大家的不懈努力和堅持下,這一天終會到來。

但是現如今,我們並沒有全部強行地追回那些已知的在一些知名博物館展出的我國文物,這就是我國的大國胸懷。

那些代表着我國文明象徵的文物,在展出的同時,已經標明了其師中國的,來源與歷史價值與含義已經介紹得明明白白,那麼這件文物就有了它的價值。

我們默許了這樣的存在方式,畢竟這也是我們彼此真面歷史的最好見證。

但是對於那些非法流失到海外且可溯源的文物,我們有的時候,表現得便會很強硬。畢竟現如今的中國,早已經不是當年那樣的任人宰割了。

在世界上早已擁有了不可忽視的話語權,該是中國的,中國絕不讓步,文物也好,土地也罷,不管日方是什麼樣的態度,中國自始至終都初心不改。

與此同時,在外的文物也是時刻在提醒着我們,當年的那些屈辱的歷史,警醒着當代的人們,奮發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