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從古至今,曾國藩是資質平庸卻出人頭地的極端個例?
曾國藩
從古至今,大凡能夠出人頭地,干出一番轟轟烈烈業績而青史留名的人,無不是資質非凡之輩。比如古代的張良,諸葛亮,近代的周恩來,哪一個不是智慧超群之人?
但也有極端孤例,比如清代的曾國藩。他就是資質平庸之人,卻罕見地出人頭地,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曾國藩只能是極端孤例,不說後無來者,至少也是前無古人了。
因為曾國藩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既有當時晚清國運衰微,才有讓曾國藩脫穎而出的機會;也有曾國藩個人近乎瘋狂、近乎變態的自我磨礪。二者缺一不可。
211年前,湖南鄉塾教師曾麟書生了個兒子,雖然他內心希望這個孩子生下來就天賦異稟,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希望是不切實際的,這個孩子和別的農村孩子一樣,普普通通,這個孩子就是日後被譽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的曾國藩。
因為作為父親的曾麟書自己也只是個資質平庸之人,他終生苦讀,但一直到43歲才勉強得以補了個秀才資格,這樣的資質在讀書人當中,的確算是比較平庸,甚至是比較笨的了。
再看曾國藩的資質有多平庸吧!他從14歲開始參加縣試,接連考了9年,一直到23歲才好不容易考上了秀才。他這樣的資質和同時代的那些名人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
小曾國藩1歲的左宗棠,14歲參加縣試就奪得第一名。第二年參加長沙府試,就獲得第二名;李鴻章17歲就中了秀才,至於後來鼎鼎大名的梁啟超,更是11歲就中了秀才,16歲就中了舉人。
在這些資質非凡之人面前,曾國藩的才智真的是望塵莫及了。所以,他對自己的資質平庸也有清醒的認識,他說自己“吳生平短於才”,客觀地說,這的確並非謙辭。
曾國藩的老家距離縣城有130餘里,這裡群山環抱,山清水秀,但極為偏僻,信息閉塞,在曾國藩之前的100來年中,還沒有出過一個秀才。誰能想到,在這樣的窮鄉僻壤之地,後來竟然會出一個曾國藩這樣的大人物?
咸豐皇帝(劇照)
湖南的窮鄉僻壤之地,卻孕育了獨特的民風和氣質。曾國藩雖然資質平庸,卻畢生獲益於老家山民那種獨特的質樸剛健的氣質。這種艱難的生存環境磨礪了山民無與倫比的頑強和堅忍,這種融進骨血里的頑強和堅忍成就了資質平庸的曾國藩。
曾國藩一家人雖然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勞作,一年到頭勤勤懇懇,沒有片刻的安逸時光,但這樣艱苦的努力卻只能換來微薄的收穫,但他們從不抱怨,個個樂觀豁達,全家上上下下都有一種奮鬥向上的志氣。
曾國藩對此後來有段精闢的總結,他認為,一個家庭的好與壞,不是看這個家庭是否貧窮,而是看這個家庭是不是有一種昂揚向上的奮發氣象,只要有這個氣象,這個家庭早晚都會有出頭之日的。這段總結,其實就是他自己人生經驗的提煉。
曾家雖然處於窮鄉僻壤之地,但曾家治家頗為嚴謹,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雖然不大認識字,卻是極有魄力和主見之人,而且性情剛烈、為人正直,在鄉民中頗有威望,常替人排解糾紛,在他的治理之下,曾家家風頗為嚴峻。
祖父的這種性格特點一脈相傳地給了曾國藩,祖父的為人處世的風格也耳濡目染地影響了曾國藩。他畢生都把祖父的言行奉為自己至高無上的人生準則,所以,他認為“男人以懦弱無剛為恥,必須要有倔強之氣”。
受這種家風的影響,曾國藩從小就勤奮刻苦,以勤補拙,連考9次後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舉人,又經過了3次會試,終於在28歲高齡時考中進士,給自己的求學之路划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但當曾國藩進了翰林院,才發現自己以前為了考試學的那些八股文幾乎毫無用處,對於儒學的大道理知之甚少,在這卧虎藏龍的翰林院讓他自慚形穢,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窮究人生的大道理,奮發向上,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儒家認為,每個普通人都有機會“超凡入聖”,但所需要的是通過自身的刻苦努力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只有通過自己的勤學苦修才能領悟天理,才能掌握天下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達到這個境界,才能治國安邦,才能造福於民。這就是曾國藩此後窮盡畢生之力追求的境界。
湘軍(劇照)
在晚清這個日漸衰敗的亂世,多少人也曾經為這個境界而追求過,但都因無法忍受這種近乎非人的痛苦過程而不得不放棄,唯獨有曾國藩這個出身於窮鄉僻壤的讀書人,竟然真的為了修鍊這個境界而義無反顧、百折不撓,最終真的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曾國藩和同時代的那些官僚一個根本不同之處在於,他追求的不只是封侯和光宗耀祖,更在於修鍊自己的為人,做一個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因而,他立誓以做官發財為恥,以留給子孫巨額財富為恥。
曾國藩的修鍊類似於苦行僧一般:每天反省,每天堅持寫日記,把自己一天中的每件事、每個念頭都記下來,但凡有不符合聖賢規範的言行,他就要深刻自我檢討,把這種“惡”扼殺在萌芽之際。有時做夢夢見自己發財了,醒來也要對自己痛加苛責一番。
曾國藩甚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教育家族裡的晚輩:30歲之前最喜歡吃煙,到了片刻不離的地步;但30歲時立志戒煙,此後就再也不碰。46歲以前做事沒有恆心,但46歲之後深以為戒,後來做大事小事都有恆心。所以,他的結論就是,只要下決心,沒有什麼不能做到的。
這條修鍊之路是極為枯燥,極為艱苦的,但曾國藩走得異常堅定、異常執着,他甚至給自己定下一個座右銘: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在通往“聖賢”的路上,別無退路,總不能墮為禽獸吧?所以,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氣逼自己勇猛前行。
就是靠着這種近乎泯滅人性的刻苦修鍊,資質平庸的曾國藩終於修鍊出了大心胸、大氣魄、大境界,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大本領。42歲時,奉咸豐皇帝之命辦團練,衡州練兵,建立了日後屢建奇功的湘軍。
靠着這種近乎泯滅人性的刻苦修鍊,資質平庸的曾國藩還修鍊出了歷經九死一生的大定力,屢敗屢戰,哪怕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終能死裡逃生執着於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便是在功勛卓著之下,仍能保持不驕不躁的定力,這也是他能得以善終的一個根本原因。
在封建王朝,功高震主者往往下場凄慘,曾國藩卻是個例外。
從古至今,像曾國藩這樣資質平庸卻能因為自己近乎泯滅人性的刻苦修鍊,而最終得以出人頭地的,的確算是個極端孤例,不說後無來者,至少也是前無古人了。
參考文獻: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張宏傑著 嶽麓書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