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綏革命根據地名人(599)孫謙——晉綏文聯創作科科長

孫謙,中國內地作家、編劇。山西省文聯原副主席,山西作協原副主席,山西電影家協會原主席。

晉綏時期,孫謙曾任保德縣三區文化部長,120師戰鬥劇社編輯股幹事、晉綏文聯創作科長等職。

孫謙主要作品有:電影文學劇本《鹽》、《誰是兇手》、《萬水千山》。其中與馬烽合作有電影劇本《淚痕》、《咱們的退伍兵》、《黃土坡上的婆姨們》 。劇情電影《陝北牧歌》、《葡萄熟了的時候》、《豐收》、《農家樂》、《山花》、《夏天的故事》,《光榮人家》,長篇報告文學《大寨英雄譜》 等。

199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孫謙“人民作家”獎 。

作家孫謙

孫謙,1920年4月4日生,原名孫懷謙,山西省文水縣南安村人。孫謙由於幼時家貧,只讀了4年的初級小學 。

1937年,孫謙參加山西青年抗日決死隊 。1938年,在部隊前鋒劇社入黨 。1937年,他加入青年抗日決死隊。1938年,他被調到黃河劇社搞抗日宣傳工作。1939年,在晉東南民革藝校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十二月,在“晉西事變”中,隨軍由晉西南轉移到晉西北地區。

1940年,孫謙隨劇社赴延安,先後在魯迅藝術學院附屬部隊藝術幹部訓練班學習和部隊藝術學校學習。

1942年5月,在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後,孫謙結束了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附設的部隊藝術幹部訓練班的兩年學習,按照組織安排,當年夏天他返回晉西北抗日根據地,轉業到了晉綏邊區文聯。

在這期間,孫謙根據1940年反“掃蕩”中親身經歷過的事寫成短篇小說《我們是這樣回到隊伍里的》,發表在了1943年8月5日延安的《解放日報》副刊上。這篇小說的正式發表,成為了孫謙實踐“講話”精神的初步收穫,激發了他用手中的筆反映邊區抗戰火熱鬥爭的熱情和信心。從此之後,他創作了大量的短篇、散文、特寫和短詩,發表在《抗戰日報》上,成為《抗戰日報》發稿最多的積極分子之一。

1943年秋,孫謙調任保德縣第三區文化部長,到基層發動群眾搞“減租減息”,征糧、徵兵,開展反“掃蕩”鬥爭。同時參加了整風運動。1944年調到“七月劇社”工作。因為有幾次工作經驗,於是和盧夢、西戎、常攻等人合寫了《王德鎖減租》,又與胡正、常攻合寫了《大家辦合作》。接着又編成戲劇由“七月劇社”演出,受到觀眾的好評。同年,在晉綏邊區開展的“七七七”文藝有獎徵文活動中,分別獲甲等獎和丙等獎。

1945年,孫謙任晉綏文聯創作科長,春天在寧武縣與民兵搞“擠敵人”鬥爭,為《抗戰日報》寫了《民兵畫家呂二如》,與周文彬合寫《和尚泉民辦小學》、《丁國梁怎樣辦馬跑泉小學》,創作的秧歌劇本《鬧對了》等,先後發表在了6月的《抗戰日報》上 。他還與亞欣、陳岳峰合寫了《趙雍周和寧靜民眾醫院》《老百姓的醫生》。

日寇投降後,在晉中地區搞“反奸反霸”工作,與吳剛合寫通訊《平川見聞記》。1946年5月,孫謙在《抗戰日報》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老資格》。1946年7月1日《抗戰日報》更名為《晉綏日報》,孫謙在忻崞地區搞土改時創作的《民兵歌》《土地回來了》,發表在7、8月間的《晉綏日報》上。同時,孫謙創作的短篇小說《勝利之夜》《村東十畝地》等,還在《人民時代》等其它刊物上陸續發表。

1947年,孫謙被派到剛籌建的東北電影製片廠擔任編劇 。1949年,調往中央電影局創作室 工作。逐步成長為享譽影壇和文壇的人民作家和電影編劇。

新中國成立後,孫謙曾任全國作協和影協理事,山西省文聯副主席,山西省電影協會主席,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1992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孫謙“人民作家”獎 ,1993年,孫謙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

1996年3月5日,孫謙因病而逝世,享年76歲 。

(任虎鳴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