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年間,洛陽縣令龔松林酷愛文史,看到邙山大的陵墓還有各種陵墓建築,沒有身份識別,逐漸毀掉了,非常痛心。於是就自捐俸祿予以立碑,龔松林職責所在遍訪洛陽周邊帝陵,在大大小小的陵墓前豎起了石碑,刻上墓主人姓名。龔松林這次“立碑運動”,保護了洛陽的許多陵墓。
在洛陽白馬寺東南緊鄰隴海鐵路有一大土堆,這樣的土堆在洛陽太過常見,以至於人們忘記了它的存在。清代乾隆洛陽知縣龔松林甚至草率地定之為漢質帝劉纘“靜陵”。也正是這毫不顯眼的立碑運動,讓這毫不顯眼的土堆封存,讓這座“殫土木之功,窮造型之巧”的北魏永寧寺塔遺址,得以保留至今。
這個土堆是北魏洛陽永寧寺遺址。1962年全面勘探漢魏洛陽城時專家對這個方形土堆研究了起來,最終發現是永寧寺遺址。1979-199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洛陽城隊進行了發掘。考古顯示,北魏永寧寺整體為一長方形院落,南北長301米,東西寬212米。寺院中心建九層木塔一座,塔北有佛殿一座。據楊玄之《洛陽伽藍記》追述,永寧寺塔為木結構,高九層,一百丈。據其他記載,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餘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剎通高約為147米,是古代最偉大的佛塔。木塔與諸寺門直對,系寺院的主體建築。出土千餘件大、中、小型佛、菩薩、弟子、供養人像和影塑帝後禮佛圖,製作精美。北魏洛陽永寧寺,熙平元年(516)靈太后胡氏所立。位於漢魏洛陽城宮城的西南側﹐佔地面積達9萬平方米。是專供皇帝﹑太后禮佛的場所。永熙三年(534)被大火焚毀。如今,永寧寺遺址保住了。
清代洛陽縣令龔松林立碑運動最具代表性的是孟津三十里鋪村一帶,3陵排列,各立一通石碑,分別書“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他將三漢冢考證為漢和帝順陵,並立“漢和帝慎陵”石碑一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縣誌·文物編·皇陵·名人墓葬》和《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卷》也是龔松林的觀點。龔松林立碑於三漢冢前曰:“陵周圍二百五十九弓,高二十一丈;四至:陵至東西各一弓(衍二字)寸,南(衍一字)弓,北一弓,四方各(衍一字)十弓,南北各八十九弓,以上連(兩字脫)陵計地三十三畝三厘五毫,除陵二十三畝零二分三厘五毫,舊佔地九畝九分九分九厘,今查清正訖。大清乾隆十年歲次乙丑正月吉日洛陽知縣,今任陝西直隸州知州,紀錄九次龔松林立。
經考古專家介紹,漢和帝劉肇順陵位於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白草坡村東南,東西長94.9米,南北寬93米,高10.1米,平頂圜丘形, 封土完好, 6層台階, 基本上被草和野棗樹覆蓋,平頂,進方形,東西長33米,南北寬35米,據當地人稱,墓南有一深溝, 為取土所致,。在耕土以下0 .5 米處曾發現大量青石渣。這個地方就是東漢陵園的南兆域。
隨着,解放後大量的考古發現證明,知縣龔松林的立碑運動立的很多石碑並不準確。是急於求成,根本沒下足考證工夫的結果,常常張冠李戴。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邙山,地處河南洛陽城北。邙山又名北邙,是崤山向東延伸的余脈。廣義的邙山西起三門峽,沿黃河南岸綿延至鄭州市北的廣武山,長度200多公里;狹義的邙山,是指洛陽市以北,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邙山核心地帶南北16公里、東西30公里、面積約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地勢高,視野開闊,土層深厚,土壤緊硬密實,適於安置墓穴。邙山腳下的洛陽,曾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13個朝代在此建都。繁榮的洛陽常有數十萬人居住,最輝煌時城市居民超過百萬。
根據文獻記載,洛陽邙山地區主要埋葬着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五代帝陵及其陪葬王宮大臣名人墓葬群。五代後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區。在邙山土嶺上,數百座高大巍峨的覆斗形古墓冢,星羅棋布,森然壯觀。邙山陵墓群墓葬總數約有數十萬之多。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邙山陵墓群墓在修築汴洛鐵路時期破壞極其嚴重。1905年,清政府修築汴洛鐵路(現隴海鐵路一部分)、洛潼鐵路時發現了許多古墓。從此,邙山南麓打破千古幽靜。邙山上幾十個村莊的盜墓分子互相效法,視為發財捷徑。大量的古冥器被從邙山地下挖了出來,流向北京、上海,再流向國外。成籮筐成籮筐挖出來的玉器、銅器流落海外。洛陽金村東周墓的發現破壞成為中國考古的一個痛點。王鐸墓就是修鐵路時破壞的,現在墓前的建築遺存丟棄在隴海鐵路一邊,非常可惜。洛陽的唐三彩也是修鐵路發現的,漂亮的唐三彩,很快引起尋找唐三彩的旋風。洛陽百草坡的一座帝陵也是取土幾年後,現在已經是一個村裡的活動中心。
據研究,洛陽解放前出土歷代墓誌約5萬方,平均每座古墓出土一方,即被盜掘古墓5萬座;平均每座出土10件文物,即有50萬件之巨,其中95%的文物都流失海外。
有破壞就有保護,除了上面的永寧寺遺址,“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得到好好保護外,清代洛陽縣令龔松林立碑保護的古墓都得到了保護。以至於,現在許多人,包括一些專家教授都嘲笑龔松林張冠李戴,混淆視聽。試問,沒有這些遺存,他們哪來的嘲笑機會。
邙山上的陵墓由於年代久遠、歷史變遷、風剝雨蝕及近代以來遭瘋狂盜挖,墓葬位置的文字資料流傳下來的很少,墓碑往往散失難以尋覓,頻繁的戰亂中,墓主的後代流散各地等原因,邙山古墓冢是誰的,一直是個難說清楚的問題。今天,每座墓主的身份,已難以準確統計和確認。
那些嘲笑龔松林立錯碑的專家、教授們你們能利用現在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測繪技術、航空影像技術、遙感技術等科學技術手段準確全部確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