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毛主席作為開國領袖,其優良品質更是數不勝數,尤其是節約精神,不僅做到律己,更是發揮在國家大事方面。
毛主席
1965年,作為中南海“大管家”的汪東興被毛主席喊去一同探討禮賓工作。當提到國宴的菜品規格時,主席一臉嚴肅地說:“我們招待外國友人一向採用魚翅和燕窩,但人家不愛吃,最後白白浪費。”
汪東興認真記錄下主席的指示,開口問:“以後該如何安排?”
圖源網絡
“杜絕形式主義,大家都能吃飽即可,也不浪費。”主席的這句話,開啟中國國宴的新時代,一直延續至今。
毛主席為何會突發奇想地要減少國宴的菜品呢?之前國宴的規格又是如何的宏偉壯大?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禮賓工作遭到整改呢?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頓國宴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主席台上熱烈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毛主席
台下的萬千人民沸騰不已,而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在廣播的回聲中,迎來一陣又一陣的歡呼。那時,全國人民為來之不易的勝利而喝彩,也對未來的和平生活充滿期望。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逢喜事,必要大吃大喝地慶祝,普通百姓忙着起鍋燒油,而參加開國大典的領導人們也前往國宴的現場,另外還有前來向我國表示祝賀的外國友人。
圖源網絡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這“開國第一宴”極具儀式性與重要性。因此不得馬虎,準備過程中也是不允許出現任何紕漏。
當時,負責籌備宴會的人是北京飯店的總經理鄭連福。他經手過多年的西餐宴會工作,經驗老到。但是,當看到偌大的人員名單後,還是充滿着很多不確定性。
圖源網絡
為了呈現完美水平,鄭連福前往中南海請教周總理,詢問主要菜品該如何挑選。
總理翻閱着宴會名單,當即理解他的難處,親切地說:“既然代表都是從各地趕來北京,飲食習慣及愛好各不相同,自然要全部兼顧。”
周總理
在鄭連福與周總理的共同商討下,終於確定國宴菜品的三個特點:一是要口味鹹淡適中,二是菜肴外觀要美觀大方,三是能夠體現文化底蘊或現實價值。
可是,這種既好吃又有韻味的菜品,在中國八大菜系中並不好找。但時間一點點逼近,讓鄭連福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圖源網絡
一天,他正在皺眉苦想的時候,眼前閃過淮揚的風土人情。他激動地一拍大腿,說:“江淮一帶自古以來出現過很多故人,吃食方面更是極具風雅,足以見濃厚的文化氣息。”
在經過反覆了解後,鄭連福確定淮揚菜作為此次國宴的主菜。當他把方案交給周總理過目時,心中充滿忐忑,也清楚貿然確定一個菜系,過於眾口難調。
周總理
然而,周總理在來回翻閱後,終於點頭稱好。而鄭連福還未來得及鬆口氣,又投入到廚師的選拔中,最後從北京城內淮揚菜飯莊請來八位著名的淮揚大廚。
不過,萬事俱備後,食材上卻出現問題。當時的中國經歷連年戰火,物資方面一窮二白,淮揚菜系中很多珍貴食材能現尋不到,令廚師們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圖源網絡
因此,這也形成了“開國第一宴”中的菜品至今流傳民間的情況,可見其食材的普遍性。但是,簡單的食材也能被名廚做出絕佳的美味,惹得宴會中的人稱讚不已。
據鄭連福回憶道,當時的國宴菜品被分為開胃小碟、冷菜、熱菜及水果四大類。其中的熱菜無疑是宴會上的重頭戲,先後有東坡肉、蟹粉獅子頭、清炒翡翠蝦仁等等。
圖源網絡
尤其是那道名震中外的“獅子頭”,製作雖然複雜,但誰也想不到裡面的蘑菇竟然只是煮久一點,談不上昂貴。剩餘的菜品頂着華麗的名字,但與“獅子頭”的食材大差不差。
雖然“開國第一宴”處於國情的原因,並未有過多的奢華,但毛主席還是就魚翅和燕窩等之類的珍貴食材作出批評,說:“廚師們用心製作的菜品,宴會上卻沒多少人享用,實在可惜,以後盡量避免。”
圖源網絡
不過,主席只在幹部內提出此類建議,並未大面積宣傳。因此,隨着國家發展與外交關係的擴大,國宴規格也在逐步提高。
宴會規格的逐漸莊重
1953年,朝鮮領導人訪華,這是建國以後,第一次有外國領導人抵達中國。因此,其國宴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作為國宴酒的茅台,此後,國宴規格更是發展到更高的地步。
1959年的國慶節,是新中國成立10周年,舉國歡慶,而毛主席與周總理等人也一致決定,要在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邀請近5000人,舉行國宴。
毛主席
這是建國以來,唯一一次人數眾多的國宴,也決定着不同凡響的規格。其中不止是菜品方面,還有就餐環境的布置。
1959年9月29日,鄭連福一如既往地被任命為國宴的負責人。當時距離宴會開始只剩下三十多個小時,但要在短暫的時間內,將5000人的細枝末節都安排得妥善得當,並非易事。
圖源網絡
首先是場地的安排,他光着腳在場地上來回丈量,最後確定470桌的位置,將每一位來賓都無一例外地安排進去。
之後邊是上菜環節,由於此次國宴規模浩大,所以有將近1000名服務員,會穿梭在會場中。該如何控制上菜等之類的細節問題,讓鄭連福不眠不休地思考了一整天。
圖源網絡
要知道,當時我國沒有呼機等之類的通訊設備,但是,用擴聲器未免太影響整個會場內的氣氛。終於,他在望着大會堂上空的燈光時,突然靈光一現。說:“既然紅綠燈可以指揮車輛,也能讓人知道進退。”
在鄭連福的安排下,會場的廚房與東西兩側分別被裝上視野清晰的紅綠燈。而原先470個桌子也被分為10個服務區,1000名服務員則均勻地分配到的每個服務區,聽命令行事。
鄭連福
在一切準備妥當後,宴會伴隨着《東方紅》的歌曲正式拉開序幕。其菜譜由冷菜、熱菜、點心和水果組成,菜品將近有15個左右。
雖然一貫延續之前清淡、溫和、敦厚的口味,但沒有吐骨頭之類的菜品,照顧到每位外國友人與駐華使節的飲食習慣,稱得上前所未有的大改變。
圖源網絡
然而,在如此盛大宴會中,無可避免地出現浪費,尤其是國宴這種較平常宴會更加嚴肅的場合,更容易出現剩餘浪費的情況。
宴會結束後,毛主席望着有些桌子上絲毫不動的菜品,眼神中又生氣又可惜。他再次呼籲:“減少浪費,降低國宴規格。”
當時的主席之所以如此痛心,是因為我國的國民生活中出現很多吃不飽的情況。
任何時期,浪費不可取
毛主席
在三年災害時期,全國百姓們有很多都吃不上飯。毛主席也非常清楚這種情況,因此給自己定下“三不”原則:不吃肉、不吃蛋、吃糧不超定量。
主席之所以能嚴格要求自己,除了與全國人民共患難的愛民心,還有自戰爭時期養成的節約習慣。
毛主席
革命初期,中國共產黨從窮苦大眾中產生,自然沒有權貴勢力做靠山。因此造成物資缺乏的局面。尤其是抗日時期,蔣介石命國民黨對根據地進行封鎖,而日軍也是輪番騷擾,導致延安出現物資供應艱難。
毛主席經歷過那個艱苦的關頭,自然懂得資源浪費的危害。因此,在之後的作戰中,他總是時刻謹記着“能省則省”的原則。
毛主席
一次,李銀橋見主席的毛巾變得破破爛爛,便換上一塊新毛巾。但主席看見後卻執意拒絕,直言要原來的毛巾。
李銀橋不解地問:“您的這塊毛巾手腳並用,實在不能再用了!”
李銀橋
“年輕伢子,我們行軍打仗,靠的是腳。因此腳的比臉重要得多,一塊用無傷大雅,更何況現在是緊張時刻,決不能隨意浪費。”
在毛主席的堅持下,李銀橋又換回原來的舊毛巾。之後,這塊毛巾陪伴着主席度過這個抗戰歲月,即便有破損的地方,李銀橋也只是細心地縫補清洗,再沒提起換新毛巾的事情。
毛主席
那時,主席跟所有戰士們的飲食是完全一樣的,但他畢竟要做指揮的工作,而且也是我黨的重要領導人,需要攝入營養。
一次,毛主席因為體力不支昏迷,迷糊中喊着肉。李銀橋心領神會,說:“主席要吃紅燒肉。”他拿着槍上山,終於打到一隻野豬,做成紅燒肉。
毛主席
主席醒來後看到冒着熱氣的紅燒肉,興奮不已。但他吃了幾塊,卻推到一邊,說:“我吃夠了,留給戰士們吃。”
李銀橋陡然流出眼淚,說:“您吃吧,野豬肉還有很多,他們都能吃到。”
毛主席
然而,毛主席又扒拉幾塊後,又把碗推開,對李銀橋說:“你吃,不然就留着,這麼好的東西,解饞的時候再吃。”
即便是新中國成立後,主席搬進中南海,物資比原來豐富。但他依舊很少吃肉,只在喜事或通宵工作後才吃,平常只吃簡單尋常的菜品,連葷腥都少有。
圖源網絡
毛主席不僅對自己的要求嚴格,對待身邊的人也是同樣如此。尤其是子女們,稱得上“嚴上加嚴”。
因為主席給自己定下“三不”原則,對小女兒李訥的一日三餐也有嚴格規定。但對於一個成長中的孩子而言,少得可憐的食物不足以維持營養。
毛主席
一次,李銀橋見李訥一臉菜色,心疼不已,便送給她一袋餅乾。但毛主席得知後,生氣地教育李訥和李銀橋:“你們是我身邊的人,更應該做到嚴於律己。”
儘管主席疼愛李訥,但萬千人在困難時期連飯都吃不起,他不得不以身作則,希望幹部們能上行下效,體察民情,解決問題。
毛主席
後來,毛主席向李銀橋解釋道:“李訥挨餓,我心中更加痛苦。但她是我的女兒,註定要經歷比別人更多的苦難。”
因此,在1959年的盛大國宴過後,主席有了更加明確的國宴規格調整計劃。他說:“老百姓們依舊在節衣縮食,但國宴動輒要十幾道珍貴菜品,還有千百名服務員造成人員浪費。出發點雖好,但必須改變。”
圖源網絡
在毛主席的督促下,國宴的規格轉變了發展方向。但是,由於我國外交關係的增多,外國領導人頻繁訪問我國,國宴的改革只得暫停。
然而,誰也沒想到,主席竟然震怒,直接要求取消這種“華而不實”的待客之道。
圖源網絡
持續發展才是重中之重
1965年,毛主席與汪東興進行禮賓工作的調整協商後,在會議上發表降低國宴規格,以及接受禮品的工作意見。
這是主席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向全黨及全國表示,而國宴也直接調整至“四菜一湯”,堅決做到不浪費,並保證每位來賓的體驗。
圖源網絡
在周總理的贊同下,外交部就這些明確要求,提出大概的整改方案:控制宴會陪餐人數及宴會時間;提前了解來賓的飲食習慣,針對性地做出菜品,菜量夠吃就行;用度數低的紅酒代替茅台……
毛主席的用苦良心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而國宴也在歷屆的演變中,變得更加完善。即便後來只有“三菜一湯”,也獲得國際友人的真心稱讚。
周總理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是主席自始至終堅持的飲食原則,這也是偉人能帶領中國共產黨勝利和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的緣由。
無論是人口,還是土地面積,中國排得上“大國”行列,但是,如果浪費行為不止,造成資源浪費,勢必會造成災難。
因此,國人應自省,學習並弘揚毛主席的節約精神,共同開創中國繁榮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