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被稱作“立國之戰”,要理解其中的含義,必須先了解志願軍出兵朝鮮前後,我國面臨的困境和轉變。實際上,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傳統意義上的列強反而加重了對中國的欺壓。
除了美軍,擊敗日本遠東軍的蘇軍也沒有交還佔領的中國領土。反倒試圖復燃沙俄在東北的特權,東北民眾一時苦不堪言。
就連被徹底打沒了大英帝國光環的英國人,也趁機恢復了在香港的殖民駐軍。
不難看出,中國名義上是二戰的四大戰勝國之一,實際待遇卻與戰敗的日本德國無異。即使到了新中國成立後,西方世界對於我國依舊保持着欺壓與霸凌的態度。
國內
中華大地剛剛經歷了百年戰亂,社會基礎被摧毀殆盡。新中國成立後面臨的是對中國社會乃至中華民族的全方位重建。
在整個20世紀五十年代,沒有人比中國政府更需要一個平靜穩定的十年,戰爭是中國人民最不想看見的事情。哪怕在中央決定出兵朝鮮後,質疑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歇。
畢竟,戰爭並沒有發生在中國的國土上。其次,彼時的中國還有能力負擔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嗎,不到戰爭結束,這都是一個問號。
戰前局勢
美國
坊間有一種理論,稱美國是想將朝鮮作為入侵中國的跳板,以此解釋志願軍出兵朝鮮的必要性。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當時的美國已經確立了其在世界格局中的霸主地位,為了縮小軍費開支,正在推動二戰後最大規模的軍備削減,參戰朝鮮完全是應對蘇聯挑戰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需要。
其次,不論是美軍高層還是基層官兵,對於中國軍隊戰鬥力都產生了嚴重誤判,片面的認為中美在戰場上相遇,就是單方面的屠殺。這也是周總理通過印度大使向美國政府傳達了三八線是底線的信息時,美國政府仍一意孤行,將戰火燃向中朝邊境的原因。
蘇聯
某種程度上蘇聯才是朝鮮戰爭的始作俑者。蘇聯對北朝鮮的大力援助和暗示加快了朝鮮民族統一的進程。以至於北朝鮮在並未照會我國的情況下就發起了統一戰爭。
美軍仁川登陸後,斯大林眼見自己通過朝鮮統一操盤半島的如意算盤落空,又不想在東亞與美國人直接衝突,所以才遲遲不願響應我國政府的求助。
其次,那時蘇聯對於新中國的心思仍是叵測的。雖然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對蘇聯產生現實威脅,但斯大林更希望新中國成為站在蘇聯身後的國家,一塊高達960萬平方公里的戰略緩衝。
中國如果在朝鮮戰場遭遇失敗,或許會要求蘇聯加大援助。蘇聯這時候便可以提出條件,增強蘇聯的中國的政治影響力。
英國
英國此時雖然已經被綁在了美國人的霸權戰車上,但英國政府高層卻對皇家軍隊跟隨美軍參戰頗有微詞。
英國這些年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頗多,非常了解中國市場的潛力,也並不想過度刺激中國政府。
日本
日本是支持美軍參戰的鐵粉,戰後美國對於日本上上下下的控制和拿捏讓日本政府及國民是敢怒不敢言。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太上皇”麥克阿瑟被調走,日本的精神一下子鬆了。而戰爭的補給又得依仗日本企業,半死不活的日本硬是靠着朝鮮戰爭恢復了生機。
正面擊敗美軍後,世界各國對中國態度突然轉變...
志願軍入朝後的第一次大型戰役就獲得了史詩級的勝利,不僅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大片區域,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倉皇撤出戰場,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鼓舞了志願軍以及全體國民的士氣,也讓世界為之震驚!
美國
志願軍的勝利震驚了美軍高層。中國軍隊打破了很多美軍對地面作戰的傳統認知。按照美軍的評判標準,當一支部隊作戰效能低於百分之60還沒有潰敗,便可算作精銳。如果低於百分之40沒有潰敗,已是近乎傳說。可中國人的部隊竟然可以堅持作戰到最後一人!
美國政府高層意識到,中國將會成長為一個可以與美蘇分庭抗禮的大國。與這樣的國家持續對抗,很可能會損害美國在美蘇爭霸中的核心利益。這是美國政府無法接受的,回到談判桌上簽字維持半島分裂的現狀是最明智的選擇。
蘇聯
長津湖戰役的勝利讓斯大林對中共以及中國軍隊的看法發生了180度的轉變。斯大林知道,如果不能把中國牢牢綁在東方陣營這一邊,潛力無限的新中國在某一天或許就會成為刺向莫斯科的尖刀。
蘇聯的武器裝備,經濟援助接踵而至,哪怕是導彈,原子彈這樣的頂尖技術,“老大哥”也是能給都給,中蘇關係這才迎來了真正的蜜月期。
“小跟班們”
“聯合國軍”里的其他小跟班兒也被志願軍的一頓操作給整傻了,其中心態最難平的當屬日本。日本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眼裡如同天神般的麥克阿瑟竟然被中國人揍得滿地找牙,灰溜溜的跑回了東京。
想當年侵華戰爭的時候,中國軍隊根本不是一合之敵,怎麼幾年不見還能把打服我的美軍給收拾了?但日本人也精明,立即意識到今非昔比,美國人東亞話事人的位置怕是坐不穩了,要想在東亞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與中國展開對話成為必然,這才有了後來的中日邦交正常化。
英國人則是有些肉疼,雖然英國政府不太想和中國政府正面衝突,戰場上也只是意思意思。但香港確實是個香餑餑,本來還想靠着大英帝國的餘暉多佔幾年,但看着中國人這麼硬,這搶來的明珠怕是要還回去了。
其他的小弟早就被朝鮮戰爭這個泥潭折磨的苦不堪言,本來在亞洲也沒什麼利益訴求,就想跟着大哥露露臉,沒想到大哥也栽了,乾脆談判桌上籤個字,回家養傷去了。
憑藉朝鮮戰爭,中國人堂堂正正的將自己打回了國際舞台。證明了自己日後必將成為風雲變化的國際局勢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回顧歷史,在冷戰這一特定歷史背景下,新中國僅靠幾年就完成了與西方國家的邦交正常化,重回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抗美援朝起的作用不可謂不輕,於情於理,朝鮮戰爭都擔得起“立國之戰”這一光榮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