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大行政區到四大經濟區,東北地區衰退,東部地區強勢崛起

一、六大行政區誕生

在上世紀的建國之初,我國為了加強國家對地方的行政管理及地方的安定協調,在全國共設立了六大行政區,每個行政區分別管轄着多個省份(當時六大行政區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省級僅為地方的二級行政區)。這六大行政區分別是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東地區、中南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


在當時的六大行政區中,東北地區即東北三省,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華北地區共有5個省市區,分別是河北、山西、內蒙古以及北京、天津等地;華東地區是六大行政區中管轄範圍最大的一個行政區,包括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台灣和上海等8個省市。中南地區則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和廣西等 5個省區;西南地區則是四川、雲南、貴州和西藏;西北地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和寧夏等5個省區。


二、東北地區、華東地區雙雄並立,東北經濟、交通半天下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我國六大行政區中,東北地區可以說是神一樣的存在,在那個輕工業還不發達的年代,全國的一半的重工業集中於東北三省;同時,在那個鐵路密度極其低下的年代,全國一半的鐵路集中於東北地區,因此東北地區也是當時我國鐵路路網布局最完善的地區。


而良好的交通基礎設施和工業體系,帶來了東北地區經濟的高度繁榮,東北地區第一大省遼寧經濟總量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位居全國前三,甚至曾經一度超越台灣省,位居全國各省市區之首;而東北地區第二大省——黑龍江,也穩居全國十大經濟省市行列。而當時另外一個經濟發達的行政區則是六大區中的華東地區,台灣、上海、江蘇和山東等省市經濟總量均位居全國十大省市區中。


三、七大地理分區誕生,華中和華南分家

但是,我國的六大行政區並沒有存在多久,1954年就廢除了全國六大行政區(但是,一些大學、身份證號碼直到今天,依舊還是根據當初開工六大行政區來命名的),從此省級成為地方的一級行政區。而在1958年,地理分區開始逐漸誕生,當時國家根據地理方位、地域文化和歷史淵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將全國劃分為七大地理分區。這七大地理分區雖然不是行政區,但對區域內省份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及認同,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這新誕生的七大地理分區就是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等七個區;在新的七大地理分區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區和原來的六大行政區一樣,並沒有什麼變化,所納入的省市區依舊和六大行政區一樣。而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南地區的分家,將原來的中南區一分為二,分為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其中華中地區包括河南、湖北和湖南,華南地區則有廣東、廣西以及後來從廣東分出的海南省。


四、全國經濟遍地開花,華中地區、西南地區開始嶄露頭角

在七大地理分區成立後的二十年內,是我國快速工業化的時期,在東北地區這個工業母機的支撐下,全國七大地區的工業均獲得了快速發展,這其中發展較快的有交通和經濟基礎較好的華中地區,以及受益於大西線政策的西南地區。因此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華中地區的湖北、湖南和西南地區的四川逐漸進入了我國十大省市區的行列中;而七十年代,一度退出全國十大省市區行列的河南,再次進入了前十之中。


而在六、七十年代,東北地區的經濟總量排名雖然有所下滑,但是它的工業依舊非常強悍,工業增加值仍然位居我國省市區的行列;此時的華東台灣、上海、江蘇、山東以及華南地區的廣東,依舊保持着既有的領先優勢,位居我國經濟強省市行列。而隨着我國經濟快速的發展,一個城市成為了直接受益者,它就是世界自由港香港,其經濟總量迅速上升,開始進入我國省市區前三行列之中。


五、四大經濟區成立,安徽、江西納入中部,廣西進西部

而隨着時間的車輪駛進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原先的七大地理分區早已開始淡化,而此時我國的主要戰略任務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發展經濟成為全國的主基調,於是四大經濟區開始誕生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主要依據,同時結合地緣政治以及經濟協調發展的客觀需求,將全國劃分為四大經濟區,並一直沿用至今,這是我國的最後一次分區,也是變化最大的一次分區。


這四大經濟區就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這其中的東部地區主要在沿海一帶,是我國最早實行改革開放的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等10個省市。中部地區則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6個省市區,其中的原華北地區的山西因與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被納入中部地區;華東地區的安徽和江西經濟水平遠低於江浙滬地區,所以也被納入中部地區。


而西部地區則是四大經濟區中省市區最多、面積最大的一個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西藏、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和內蒙古等12個省市區,其中廣西和內蒙古因經濟發展水平低於原來的大區,因此被納入西部地區。而東北地區則是四大經濟區中最小的一個區,僅有原來的東北三省,即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地,三省地域文化、經濟基礎都非常相似,經濟自成一體。


六、由重工業向輕工業轉型,東部崛起、東北衰退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我國一個大時代的開始,既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初始之年,也是我國由傳統重工業開始向輕工業轉型的開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掀起了改革開放的大潮,東部沿海地區憑藉著地理區位優勢和國家的政策紅利,進入快速工業化的時期,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而東部地區的浙江開始崛起,進入了全國十大省市區中,廣東一路高歌猛進,成為全國僅次於台灣、香港的第三大省市區。(此時,中西部地區僅有河南仍然留在十大省市區之中)


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除了改革開放以外,它還是我國由傳統重工業向輕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受此影響,以重工業為主的東部地區開始逐漸走下坡路,並開始進入衰退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東北地區三大省省份中,僅有遼寧還位於全國十大省市區中,但排名已經開始下滑;而黑龍江早已跌出十名之外。東部地區各省則隨着輕工業的快速發展,迅速取代了東北地區在我國工業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七、向現代化製造業轉型,東北全國衰退,東部一區獨大

而進入到2000年之後的近二十年時間內,我國經濟結構再次發生變化,開始由傳統製造業向現代化製造業轉型升級,智能製造和一些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則開始興起。而在金融危機、碳中和等因素的影響下,傳統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業以及低附加值的製造業全面進入產業轉型升級期。


在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受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傳統的能源產業、鋼鐵冶金和重機製造等產業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這時不僅東北地區的經濟出現了下滑,整個北方經濟增速都明顯低於南方。而自從2006年起,遼寧開始退出全國十大省市區之後,再也沒能回到前十,整個東北地區全面進入衰退期。


而進入2000年之後,隨着全球產業的轉移和升級,廣東製造業獲得了飛速發展,並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與此同時,“亞洲四小龍”的光環開始退去,台灣、香港退出我國省市區的前三,廣東成功登頂,成為我國各省市區之首;東部地區全面崛起,在我國四大經濟區中一區獨大。而中部地區則開始企穩回升,湖北、湖南重新回到全國前十,從此之後逐漸形成今天我國從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階梯式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