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是一個相當關鍵的人物,明朝有兩個改變繼承順序的大事,一個是明成祖朱棣打敗建文帝,也就是靖難入主中樞,這是武力改局,一個就是明武宗死後明世宗入住中樞,這不是武力改局,但也是大的改變,之後大禮議事件是徹底改變明朝的人事格局的。
靖難一事,是朱棣以藩王身份武力取代長子朱標一脈,成為皇帝,而之後明仁宗是朱棣的兒子,宣宗是仁宗的兒子,英宗時玄宗的兒子,雖然英宗時期出了土木堡之變,景泰帝登基,後來英宗又在景泰帝病重時奪回了皇位,所以還是按照正常的繼承順序傳位的,也就是英宗死後憲宗登基。
說句題外話,假如英宗早早死了,景泰帝登基,而且景泰帝兒子沒死或者又生了兒子立為太子,那麼很可能皇帝的位置有可能換到景泰帝一脈了,不過景泰帝只要沒兒子,他死之後百官大臣和太后肯定會選擇讓英宗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成化帝登基。
因為雖然朱元璋留下兄終弟及的祖訓,但是這是在皇帝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比如武宗死後世宗繼位,比如天啟帝死後崇禎繼位,都是武宗和天啟帝沒有兒子,才留給弟弟繼位,可英宗那時別說沒死,就算死了應該也是太子繼位才對,景泰帝的登基完全是意外,是因為英宗被俘,太子年幼,為了應對不利局面不得不繼位。這點成化帝是很清楚的,雖然景泰對成化帝不算好,為了自己兒子的位置廢除了成化帝當時的太子位置,可成化帝登基後還是恢復了景泰帝的帝號,承認他是皇帝,心眼和能力都比他老爸英宗強得多。
再說憲宗也就是成化帝之後,是成化帝的兒子孝宗繼位,孝宗只有獨子武宗一人,武宗死後沒有子嗣,然後藩王按照兄終弟及的規矩入主,也就是世宗皇帝,後來就是世宗一脈的天下了。
關於世宗皇帝的問題,以後再說,我們就說正德最後一年的動靜。
在歷史書上正德的死和死後的事件都比較簡單,就是正德落水患病,然後死後,死後就是嘉靖皇帝繼位,筆墨別說和之後嘉靖的大禮議,就算明末三大案都比正德之死吸引眼球。
但其實正德十六年圍繞正德之死,發生了很多事,裡面有很多謎團。
這第一個就是正德到底是怎麼死的,史書上說是正德十五年在清江浦落水,有點意思,之後天啟皇帝也遇到落水,說是落水落下病根,最後醫治無效死亡,這正德也是落水落下病根,看來明朝這火德還碰不到水了。
關於落水這件事就透着奇怪,倒不是說這皇帝就不能落水,你看天啟皇帝也落水呢,也是小船上落水,也是寵信宦官的皇帝,可見寵信宦官必然要在小船上落水的,開個玩笑。
史書上說落水後正德雖然被救起,但是嗆水,落下了病根,認為秋天加劇了正德的病情,可能導致正德得了肺炎。
這倒是很有可能,正德皇帝在正德十六年主持大祀禮的時候就口吐鮮血,說起來都說正德皇帝玩心重,不理朝政,但是這麼病重卻還堅持主持大祀禮,這和正德皇帝不理朝政的人設完全不同。
而之後又是相當奇怪的操作,明武宗病重,大家都忙着救治,太監們說太醫不行了,要內閣拿錢出來去民間招募名醫,這其實也很正常的事,比如天啟帝在天啟五年落水,就是大臣進獻了一種叫做靈露飲的葯,效果尚可,雖然也有人說天啟帝就是喝這些藥丸喝死的,但是至少天啟帝活到了天啟七年,近兩年多,而正德帝身體康健得多,卻只活了半年。
說到這裡,說天啟帝是落水落下病根,姑且不說天啟是兩年後才死得,就說在天啟六年,天啟在北京大災變中據說健步如飛,所以怎麼看都不像是落水導致得死亡,正德是不是因為落水導致得病情只怕也值得商榷。
按理說皇帝不行了,死馬當成活馬醫也好,但是內閣楊廷和等人卻無動於衷,根本不在乎,這就很奇怪。
當然了,正德畢竟也是30歲了,考慮到仁宗之後幾任皇帝除了成化帝活到四十歲,其他人都是三十多就去世,他死也不是什麼蹊蹺事,說不定大臣們覺得皇帝死了換一個就行。
假如說正德的死沒什麼,但是在正德死後,楊廷和對正德寵臣江彬等人的處置就是相當奇怪了。
正德死後,楊廷和在迎接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的同時,命令張永等人把守京城,同時誘捕江彬,之後凌遲處死,同時斬殺諸多正德寵信的武將,這就很詭異了。
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了一任皇帝,清洗一批人也很正常,比如崇禎殺魏忠賢,但這要皇帝自己做出決斷,像崇禎是自己繼位後殺魏忠賢,而不是崇禎在快繼位的時候,首輔跑出來把魏忠賢抓起來,然後交給崇禎殺。
江彬雖然是邊軍出身的武將,但是積功甚多,在正德時期已經被封平虜伯,已經身為勛貴一員了,而且還被正德收為義子,就算要處罰,要抓,也應該是新皇帝的事才對,不該由楊廷和來做主。
那麼是當時局勢很緊張,必須先斬後奏,不然江彬要造反?這似乎可能,否則為何楊廷和要安撫江彬,還和太后一起誘捕呢?
但是仔細分析也不太可能,首先明朝當時已經傳承百年,各種習慣早就完備了,就算正德死後沒有子嗣,也不可能有什麼大變亂,那麼多朱家藩王都可以作為繼承人,這江彬一個義子憑什麼造反?誰會跟隨他?皇室勛貴文臣甚至邊軍都不會支持江彬。他憑什麼造反。
再說要造反也也應該是正德剛死,人心惶惶之時,怎麼可能在楊廷和已經和太后商議好讓藩王繼位的時候造反,那時張永等人在楊廷和指揮下已經控制了京城。何況真的要造反怎麼可能被楊廷和一安撫就成功了,應該變本加厲加速謀反才對。
明朝是一個制度相當完善的朝代,武將造反的難度很高,像石亨當年位高權重,還有擁立之功,該下獄就下獄,楊廷和說江彬想謀反,實在是相當詭異的事。
而且楊廷和打擊的還不止江彬,在嘉靖繼位後,楊廷和就認為不光是江彬要處死,在他指揮下保衛皇城的許泰也該處死,只是嘉靖帝保下了許泰。
為什麼會這樣?仔細看那些被處置的人其實以大多數邊軍出身的武將居多,尤其這些武將都和文臣發生過衝突,羞辱過文臣,所以這樣看,實際上這不是江彬等人要謀反,而是楊廷和為首的文臣在正德這個庇護和依賴武將或者說新勛貴的皇帝死後,對這些新勛貴的一次群體性反攻,就是要在新皇帝還沒有登基,無人庇護這些人的時候,徹底清除掉正德提拔的這些勛貴,以免被新皇帝利用起來對抗文臣。
那麼效果呢?當然是非常成功的,楊廷和把這些武將都剷除了,文臣在嘉靖初年恢復了獨霸的地位,嘉靖也不得不與之妥協,要不是因為大禮議的分歧,嘉靖說不定就老老實實的和文臣妥協了,就算大禮議事件,嘉靖也只是調換了楊廷和這些舊臣,依然要任用嘉靖年間提拔上的文臣,明朝再也不復當初勛貴武將文臣太監相互調和的情況,直到天啟才再度任用魏忠賢來對抗文臣。
而其結果是相當明顯的,正德能驅逐蒙古人,而嘉靖中後期則被蒙古屢屢犯邊,邊軍的衰敗可見一斑,武將也根本不可能對文臣對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