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為啥流行“長翅膀”的官帽?

長翅帽發明,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是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評論朝政而發明的。

其實這種說法可信度並不高。宋朝的官帽叫“襆頭”,是從唐代一直延續下來的。宋代人以長挺為美,於是在唐代官帽基礎上做了一些改良,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長翅帽雖然穿戴使用並不方便,但它對稱平直、端莊拘謹,十分符合宋代的儒學文化與審美。

宋朝時期的襆頭主要有幾種:

宋朝高級官員最常戴的是直腳襆頭,也稱平腳襆頭或展腳襆頭。這種襆頭在宋代皇帝畫像以及現在影視作品中最為常見。品階越高的大臣,帽翅兩邊便越長,特別是皇帝的帽翅更長,以顯皇帝威儀。

宋代皇帝畫像

至於低級官員和吏員等,戴的多是交腳襆頭。

交腳襆頭

還有就是局腳襆頭,這種襆頭多為狀元、翰林學士等佩戴,最為常見的就是電視劇里的包拯

包拯所佩戴的局腳襆頭

另外還有朝天襆頭,但這個流行不廣。這種襆頭後來流傳至日本,襆頭兩腳經演化只保留了一枚,天皇所戴者向上直立,變成了“朝天”“一柱擎天”的特徵。

中國襆頭流傳日本並演變。1872年明治天皇佩戴的“立纓冠”

其實官帽(襆頭)的發展,受到人們審美和統治者偏好的影響,宋代襆頭逐漸變為官僚體制身份的一種體現。

#頭條創作挑戰賽#